早年經歷
他的父親
劉嘯東年輕時就迷醉於音樂。
山東大學畢業後,報考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男低音美聲唱法。但是,他並沒有走上音樂舞台,進入了商界。
出於本能,他敏銳地發現了兒子身上的音樂才能,將自己的音樂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他在家裡購置了4架進口鋼琴,上萬張唱片,盡全力培養著劉詩昆。
劉詩昆1939年出生於在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里。他與鋼琴結緣,一半來自父親的影響。他3歲開始學習鋼琴,5歲即登台演出,10歲時,在上海舉行的全國最高級別的少年兒童鋼琴大賽一舉奪冠。之後他先後在
上海音樂學院少年班、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中央音樂學院學習。
1956年,劉詩昆在舉行於
匈牙利的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中榮獲第三名及《
匈牙利狂想曲》演奏特別獎,獲匈政府破例從
國家博物館保存的李斯特的頭髮中取出一束作為獎品獎勵給這位中國少年。由於成績優秀,他也被公派送到
莫斯科音樂學院留學。
1958年4月,第一屆
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在莫斯科舉行。這是當時被公認為水平最高、難度最大的,被稱為“國際樂壇最高奧林匹克賽”的世界頂尖鋼琴賽,劉詩昆奪得第二名。蘇聯領導人
赫魯雪夫親自拍電報給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表示祝賀。從而蜚聲世界樂壇。
參加完比賽回國後,在
毛主席的指示下,他用半年的時間創作出了《青年鋼琴協奏曲》,同時也創作了鋼琴協奏曲《
戰颱風》等在內的不少音樂作品。
1966年,“文革”開始,在短短的時間內,葉帥六個孩子中的四個以及兩個女婿和在劉詩昆家照顧毛毛的保姆就全部被抓進了監獄。而這些人中第一個被抓、最後一個被釋放的就是劉詩昆。
1967年4月2日,
江青派專人到
中央音樂學院發布精神道:“劉詩昆是藏在我們身邊的定時炸彈,他是有後台的,你們要看清劉詩昆的後台,那個伸向文藝界的黑手!”隨即,“斬斷
葉劍英伸向文藝界的黑手”的標語馬上上了街。劉詩昆也被學校的“革命人士”勒令三天之內離開元帥家,返回中央音樂學院接受民眾專政。
黯然回到元帥家,劉詩昆經過再三考慮,對葉
向真說:“我已經被定性為反革命了,你還沒有被點名,
我們離婚吧,這樣才不會牽連到你,也許還能保住葉帥。”由於當時的公檢法機關都已經被砸爛了,劉詩昆和
葉向真最後找到北京衛戍區司令部才辦理了離婚手續。
一走出元帥家大門,等候在外面的幾卡車的紅衛兵馬上把劉詩昆押回了
中央音樂學院,劉詩昆隨即被隔離。
進入
秦城監獄後,劉詩昆被關進了一個單間,在江青的授意下,管理人員威逼利誘,讓他去編一些揭發葉帥的材料,在劉詩昆的拒絕下,各種刑訊逼供也紛至沓來。他很快就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
就在劉詩昆幾乎絕望的時候,他在換房間時撿到了一張破舊的報紙,上面刊登著葉帥陪同毛主席接見革命民眾組織的訊息。他如獲至寶地將這張報紙藏進了懷裡,葉帥還沒倒,一定要讓他知道江青的陰謀和自己的遭遇。
牢房裡一沒有筆二沒有紙,怎么傳遞出訊息呢?幸好監獄每天都會發《
人民日報》學習,劉詩昆於是構思了一個信稿,把需要的字全部記在腦子裡。每天的報紙發下來後,他就用牢房裡的掃把尖從報紙上往下摳需要的字,等到字收齊了,再用發的玉米面窩頭做糨糊把字貼在那張撿來的報紙上。三個月過去了,信總算大功告成了。
1972年“九一三”事件後,
林彪倒了,葉帥隨即主持了中央軍委的工作。隨後,被關押的葉帥的子女全部都被釋放了,唯獨劉詩昆是例外。他已經知道了江青企圖整倒葉帥的陰謀,江青以他已經不是葉帥的女婿為由,繼續關押著他。
葉向真獲得自由後,第一件事就是前來探望劉詩昆,劉詩昆悄悄在桌子底下將那封信塞到了葉向真手裡。兩天后,那封信就直接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親自下了“最高指示”:“釋放劉詩昆,你們要關心劉詩昆,要讓他搞些民族的鋼琴的東西,要讓他繼續演出。”
在“文革”時期,劉詩昆的手臂被紅衛兵用軍用皮帶銅扣打成
骨裂,身陷囹圄5年,並且被迫離婚。1973年,經毛主席的過問,才結束牢獄生活。
演藝經歷
1978年,劉詩昆出訪美國,成為第一個代表中國內地訪問美國的藝術人士,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接見了他。
1979年,劉詩昆與日本指揮家
小澤征爾合作在北京演奏了李斯特《降E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1990年1月,愛情的力量使劉詩昆渾身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改革開放的大潮,點燃起他
從零開始、再創新業的夢想。結婚後,劉詩昆覺得日子再不能這樣消沉下去,必須打起精神、功成名就,讓妻子跟自己過上最好的日子。他決定移民前往香港去打造自己的事業。時任
中央樂團鋼琴獨奏員的劉詩昆偕新婚的妻子和走過了羅湖橋,成為了香港永久居民。此時的劉詩昆,囊中羞澀口袋裡只有300元港幣,這是他們全部的財產。
在北京時,劉詩昆住部長樓兩個單元,每月房租10.4元。在香港,夫妻兩人住一套很舊的兩房一廳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5000多元港幣。但是,劉詩昆卻很自信,他看到了成功的機遇:名人身份是他最大的資本,他相信自己拼搏的能力。
為了能早日擺脫初居香港的困境,劉詩昆開始授課,他從自己最拿手的鋼琴教學起步。他發現,香港的琴童多,教授鋼琴收費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蓋燕四處奔波,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團體答應劉詩昆通過他們的“教聯會”舉行鋼琴講座。
有了場地,沒錢登廣告,劉詩昆就找人畫海報,拿到
中信公司去複印一大摞,與蓋燕一人拿海報,一人提漿糊桶,走遍大街小巷,一張一張去張貼。
由於劉詩昆在香港音樂界知名度較高,講座那天,聽眾蜂擁前來。劉詩昆在台上講,蓋燕就守在禮堂門口發名片。十幾場講座下來,劉詩昆賺了不少學費,而蓋燕派發的名片也隨即帶來了更多的賺錢機會。
通過講課、開演奏會,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家長打電話來,要求送孩子來學鋼琴。劉詩昆從早晨9點到晚上23點,除了中午一小時的午飯時間外,他都在自己家裡授徒。每周授課6天,
蓋燕則承擔了招生、排課、後勤等工作。
由於劉詩昆在專業上的造詣和名氣,通過授課、出國演出以及出教學錄影帶,一年半之後,劉詩昆的經濟徹底翻身。不久,他的月收入迅速 上升到10萬港幣,加上舉辦音樂會的收入,定居香港兩年後,劉詩昆的生活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富足”。但他認為,這種作坊式的經營,“並沒有把自己的藝術價值最大化”。
1992年3月,劉詩昆投入400萬港幣,購買了房子,在香港創辦了第一家藝術中心,既教授學生,同時也經銷鋼琴。劉詩昆在香港站住腳後,致力西洋鋼琴作品演奏,還將流行音樂改編成廣大聽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鋼琴曲。他頻頻到中國各地和世界各國演出。劉詩昆漸漸不能滿足於只在香港發展。他決定回祖國內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2017年11月4日,首期《我要上春晚》開場第一個節目是來自重慶愛博藝術團,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花樣奶奶”表演的《火焰》舞,“助陣大咖”鋼琴大師劉詩昆和小提琴家唐韻聯袂伴奏。
個人生活
1959年初,劉詩昆在
中央音樂學院禮堂演奏時遇見了
葉劍英元帥。後來得知,
葉帥一直都很喜歡音樂,而且精通各種中西樂器,得知劉詩昆在中央音樂學院演出的訊息後,很想欣賞一下在國際上獲大獎的劉詩昆的風采的,便在女兒的陪同下趕到了禮堂。劉詩昆與葉向真也因此而相識。
1960年9月,劉詩昆被公派到蘇聯莫斯科音樂學院留學,與此同時,葉向真進入
北京電影學院,後又轉入
中央戲劇學院學習。留學期間,兩人一直保持著聯繫,最終他們訂下了終身之約。
1962年夏季,劉詩昆完成學業回國,進入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成為了一名教師。秋季,兩人正式舉行了婚禮。結婚那天,由葉帥親自主婚,
陳毅、
聶榮臻、
羅瑞卿夫婦都親自道賀,
周總理也派人來表示祝賀。葉帥送給了劉詩昆一個有
蕭邦雕像的銅盤,上面還刻有一首葉帥特意創作的詩。
文革爆發後,劉詩昆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投進監獄,為免連累葉向真,兩人於1967年辦理離婚。
1973年,劉詩昆重獲自由。1982年,劉詩昆去
齊齊哈爾演出,報幕員是該市文化宮的女主持人
蓋燕。劉詩昆的人格魅力、藝術修養和翩翩風度,吸引著這位比他小21歲的姑娘。她眼中流露出的景仰再一次打動了劉詩昆。蓋燕的熱情關心,也使劉詩昆長期孤寂的心靈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兩人隨後開始保持書信聯繫。劉詩昆與蓋燕的6年戀愛充滿了艱辛。儘管劉詩昆是一名鋼琴演奏者,但大眾印象更深的卻是“
葉劍英的女婿”這身份。於是,1982年香港某報刊登了多篇關於劉詩昆的謠傳———販毒、倒賣軍火、打著葉帥的名義向香港巨商索要巨額禮品等,並稱劉詩昆為“
衙內”,國內一些報紙也紛紛轉載。
1985年,蓋燕離開齊齊哈爾前來北京進修,那段日子正是劉詩昆最艱苦的歲月,由於謠言四起,他連演出也不敢參加,怕別人說他走穴。蓋燕義不容辭擔起了照顧劉詩昆的擔子,每天下課後,她從學校趕到劉詩昆的住處,為他做好可口的飯食,然後再趕回學校上課。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熱戀6年,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
1988年,二人結婚後來港定居,至1996年蓋燕替劉又生下一名兒子。
2009年,回京的劉詩昆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其間他證實,自己已向法院提出離婚請求。
參演電視劇
共1部
2010-5-17
像傻瓜一樣去愛
飾 劉詩昆
社會任職
他現為中國鋼琴界中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又是行政長官
董建華委任之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成員,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會長,和中國
中央音樂學院等近十所高等藝術學府的
榮譽教授。他本是現健在的全國音樂界人士中,自1964年起就連任全國人大代表,還曾任中國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
中國文聯全國委員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
人物評價
與很多人印象中,成名鋼琴家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在非常艱苦練習不同,劉詩昆的父親較早接觸西方事物,抱著開放的思想和態度,他從小在耳儒目染下喜歡西方音樂,並在外籍鋼琴老師教授下,學習更為快樂,成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如今,傾心於兒童鋼琴美育的他,更提倡讓孩子快樂學習。(鳳凰網評)
事實上,現在大多數年輕一輩類似於“偶像”的音樂家們擁有的光環,劉詩昆都曾經擁有過。曾經的他天生一雙彈鋼琴的大手和超強領悟力,更重要的是很多後輩都已經銷聲匿跡的今天,他依舊堅守在舞台上。年逾古稀的他,依舊可以不依靠琴譜彈奏一整晚的音樂,依舊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改編中國民謠,一位如此高齡的音樂家要做到這些,其背後花費的努力自不必說,而更讓人唏噓的是,如他這般努力的年輕音樂家卻少之又少。(廣州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