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最為著名,它的
旋律要么緩慢莊嚴,表現了
匈牙利人民對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訴,要么富有速度感,展現出匈牙利人豪放、樂觀、熱情的民族性格。
音樂體裁
狂想曲是由古希臘史詩詠吟詩人率先創造的
音樂體裁,很多音樂家都曾經用這種音樂體裁創作樂曲,但是李斯特是第一位真正使用這種音樂體裁來表達自己民族主義音樂的作曲家。狂想曲在鋼琴藝術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更多的是指匈牙利狂想曲這本書。
鋼琴曲集
概述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19首是和
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
圓舞曲和
施特勞斯、
交響曲與
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
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
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
CD 1 1 No.1 in E major
2 No.2 in C sharp minor
3 No.3 in B flat major
4 No.4 in E flat major
5 No.5 in E minor
6 No.6 in D flat major
7 No.7 in D minor
8 No.8 in F sharp minor
9 No.9 in E flat major
CD2
1 No.10 in E major
2 No.11 in A minor
3 No.12 in C sharp minor
4 No.13 in A minor
5 No.14 in F minor
6 No.15 in A minor
7 No.16 in A minor
8 No.17 in D minor
9 No.18 in F sharp minor
10 No.19 in D minor
曲目舉例
- 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 -
作於1847年的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最為典型。作品以匈牙利民間舞曲《
恰爾達什》為素材。這種舞曲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稱為“拉蘇”,意思是“緩慢”,是獨舞的音樂。後一部分稱為“
弗里斯”,意思是“新鮮”,速度迅急、熱烈,是雙人舞的音樂。該作品採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樂曲形式的限制,別具風格,獨樹一幟,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樂曲開始有一個速度緩慢,節奏自由,並帶裝飾音,沉著有力的引子,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聽者引入民間生活豐富多彩的美麗畫面。 接著音樂進入性格豪放的“拉蘇”第一部分,音樂從中音區開始,緩慢莊嚴的旋律,唱出充滿內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滯緩的節奏襯托下,低沉壓抑的旋律蘊含著巨大的悲痛和憤怒,表現了匈牙利人民對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訴,也表現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撓的堅毅性格。這是第一主題。 這一主題在高音區變化反覆之後,音樂轉入一個舞曲性旋律,它那輕快跳躍的旋律、勻稱而規整的節奏,使舞曲變得更富於動力性,這支旋律在整個樂曲中十分重要,因為它還將是後一段音樂的基礎。這是第二主題。 第二部分音樂速度加快,出現了狂熱急板的“弗里斯”舞曲,描繪了民間節日歡欣起舞的場面;這段音樂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蘇”變奏發展而成的。在這些變奏中,有時運用急速的同音反覆以模仿洋琴的音響,有時是主音與屬音的和聲交替,這也是匈牙利
民間舞蹈音樂常見的特徵。
隨著音樂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強,音樂進入了表現萬眾狂歡的群舞場面。狂放的舞步,飛騰的旋律,急速的節奏,表現出匈牙利人豪放、樂觀、熱情的民族性格。當樂曲達到很強的高潮之後,音樂停頓下來。舞蹈者走了,但人們又匯集起來,音樂再度響起,恢復了以前的狂熱,最後在振奮人心的沸騰氣氛高潮聲中結束全曲。
- 第6號《匈牙利狂想曲》 -
約完成於1845-1850年間。這是與前一首同樣馳名的狂想曲,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象雄壯的進行曲,堂皇而又崇高。第二部分飛快、短小、舞蹈性的節奏。第三部分類似散板,宣敘調的風格,有如民間游吟詩人的吟唱,訴說往事。第四部分又是狂歡般的民間舞蹈,它的主題一聽就覺耳熟,這個主題經過一系列變奏,達到狂熱後結束全曲。
- 第11號《匈牙利狂想曲》 -
約寫於1839-1849年間。比前兩首短小些。也分四段。第一段近似散板,帶有即興幻想的性質。第二段行板,在從容的氣度中訴說著往事。第三段快板,華麗,飛速快捷的音流。第四段更快,也是熱烈的場面。
- 第15號《匈牙利狂想曲》 -
又名《拉科齊進行曲》
約寫於1840年代。拉科齊是1700年代
匈牙利的一位王子,因領導反抗外族壓迫的起義而成為匈牙利
民族英雄。他的一位拉小提琴的宮廷樂師寫此曲獻給他,後來流傳甚廣,被誤認為匈牙利民歌,成為匈牙利人民勇敢、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象徵。
李斯特用高超的鋼琴技巧,將這主題發展成
狂想曲。與前幾首不同,這裡沒有幾種速度的多段對比,除開有著強大推進力量的引奏外,基本上保持著較快的進行曲速度。結尾時達到高潮,表現出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
詳細鑑賞
《匈牙利狂想曲》第七首作於1847年,於1853年在
維也納出版,是李斯特獻給費利·歐爾吉男爵的作品。從整體上來說,這首狂想曲是一個有序的自由曲式。
它的結構為Intro+A+B+C+Re+A’+B’+C’+Coda因此,可將樂曲分成六個部分來分析它的演奏。
A:(1-31)樂曲一開始,以大膽而哀傷的吉普賽形式彈奏。前面有一系列的裝飾音修飾著主旋律,裝飾音像是吉他的彈奏一樣速度有彈性,音要清晰,左右手銜接自然且流暢,像是一位吉普賽小伙子黃昏時,獨自坐在山坡邊,傷感地演奏手中的愛琴,似乎讓琴聲傾訴憂傷的情愫,,使用Ⅴ倚音
和弦,主旋律rel-fal-la,一個比一個緊湊,用強有力的大臂的力彈出落在d小調的
主和弦。
B:(32-67)八度跳奏儘量用手腕跳音,經由四個小節的漸強連線句,具有本曲最有特點的部分,右手三個音作為裝飾接八度的跳奏,第一個音的力度達到sf,後面雙手柱式和弦的彈奏像模仿提琴中搥弓奏法,速度上也明顯體現出彈性的特點,由慢到快,越來越緊湊。力度上儘量達到ff,強而有力地彈出來。fal-la,一個比一個緊湊,用強有力的大臂的力彈出落在d小調的主和弦。
C:(68-104)樂曲進入了新的主題,色彩明朗,富有表情性。注意三度音在刻畫主旋律時要明顯,每一樂句的一二拍,重音要突出,四指在彈三度音的高聲部,要用肉墊連貫奏出旋律。左手分解和弦的跳奏,注意小指將根音準確勾出,和聲功能Ⅴ-Ⅰ-Ⅴ進行清晰。第八十小節,在高音區重複B段的材料。加強它的旋律傾向有助於整個樂句的張力伸張。D:它是用的匈牙利的一首古老的民歌改編而成。左右手的旋律都是改變了節奏方式,左手有個隱伏聲部,出現了線性低音。
左手三連音的最後一個音大指靠手腕輕輕抬起,進行第一次變奏時,左手的十六分音符奏出斷奏的感覺,右手手指輕巧觸鍵,三連音
D:(105-184)整個樂段在非常p的狀態下演奏。第二次的變奏,左手保持音長的跳音部分。此時,有獨特的民間小曲微微飄過,預示著舞蹈的場面將會越來越大,人群慢慢變多。一次出現的和第二次出現的左手伴奏音型有兩種。E:(185-218)這一樂段與B段相似,可以看成是演奏B段的延續。從第201小節開始,選用了C段的新主題,右手八度和弦,左手八度一再反覆、模進,右手八度旋律按照模進動機、轉調動機進行,右手的把位感要強,樂曲再往後面進行,小指起到每一個動機的第一拍主導作用,左手所具備的就是分解和弦的八度進行。徹底彈奏漸強加快的張力感,力度從f到ff,為後面出現最後樂段fff作了鋪墊。仿佛四面八方的人們從遠處逐漸匯集而來,像是滾滾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越來越激烈。
F:(219-263)最後一段採用了B段的第二主題,左右手拉大距離的同向八度跳音,右手迅速回到中音區演奏八度和弦,節奏緊湊,重音收尾,採用了模進的方式進行,旋律動機反覆出現了五次,右手由高音域級進至低音區。經過八個強有力的和弦的尾奏,造成音樂不斷向上的衝擊,產生了旋風般熾熱的效果,舞蹈性在這裡也達到了最高潮,樂曲意猶未盡,再沉重有力地加上五個經過音後結束在D大調的主和弦上。
這是一首帶有民族色彩的匈牙利民歌改編,旋律迭宕起伏,節奏中有舒緩、急遽,情緒中透出豪放、灑脫,仿佛是一副生動的匈牙利風俗的畫卷。在A段的引子描繪, B、C、D、E吉普賽式的快板和匈牙利式的舞曲,可以想像李斯特童年生活的再現,與之晚年的複雜世界觀,折射出青年時代的作曲家心靈深處與民族文化那份親緣。
雖然《匈牙利狂想曲》第七首沒有像第六和第九,那樣為人所知,但是其文化內涵和自身的表現手法都是很有民族價值的作品。尤其推薦手小者演奏,通過演奏這首作品,使得八度、手指靈巧性得到發揮,真正將匈牙利狂想曲通過分析它的文化內涵,集中體現它的音樂性,才是演奏好這首作品的關鍵。
說明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其實有兩套,S242為早期創作的《21首匈牙利主題和狂想曲》(2l Hungarianthemesandrhap—sodies,作於1839-1847年間),包括《匈牙利民族旋律》(Hungarian Nationalmelo—dien)4卷共11曲:1.C小調,2,C大調,2.降n大調,4.升C大 調,5.降D大調,6.G小調,7.降E大調,8.F小 調,9.A小調,10.D大調,11.降B大調。《匈牙利狂想曲》10首:12,E小調(《悲歌型英雄詩》), 13。A小調,14.A小調,15.D小調,16,E大調, 17。A小調,18.升C小調,19.升F小調,20.G小調(羅馬尼亞狂想曲),21.E小調。
李斯特在此基礎上編定為《19首匈牙利狂想曲》(S,244,作於1846-1885年間),19首分別為:1.E小調,2.升C小調,3.降B大調,4.降E 大調,5.E小調,6.降D大調,7.D小調,8,升F 小調,9,降E大調,10:E大調,11,A小調,12,升 C小調,13,A小調,14.F小調,15.A小調,16.A 小調,17.D小調,18.升C小調,19.D小調。
這19首中,第十六號之後的4首演奏機會極少,前15首為:
1.E小調,約作於1845-1850年間,呈獻給其學生澤爾代利(Zer dahelye),先以宣敘調 型的慢板強有力地奏出主題,活潑的行板反覆動機A。琶音奏前半的主旋律,經過即興風格部分而到長大的華彩,乘著哈巴涅拉節奏,以降D大 調奏中段旋律。第三段為生氣勃勃的快板,以“弗利斯卡”(Friska)的狂熱氣氛結束。
2,升C小調,作於1847年,獻給泰勒奇(LaszloTeleky)伯 爵。序奏為隨想曲風格的
慢板,升C小調,主部 開始為淒涼的行板,升C小調,然後是弗利斯卡,活潑地,升F小調,不斷地掀起狂熱,最後為華麗 的尾奏。
3.降B大調,約作於1850年前後,3段體。第一段據李斯特自己的《匈牙利民間旋律》 (Hungarische Nationalmelodien)中的第十一號作成,獻給
菲斯泰蒂克斯(Comte Leo Festetics),行 板,第二段為“拉賽”(lassan,莊重徐緩部分),左手為中心,穿插以稍快的快板,中段為G小調的 斷奏細緻地進行,然後第一段再現。
4.降E大調,作曲年代不詳,前半部分樂念采自《匈牙利民間旋律》的第七號,獻給艾斯特
哈吉伯爵(Comte CasimirEsterhazy),由查爾達斯(Csardas)舞曲的兩部分“拉賽”(莊重徐緩)和“弗利斯卡”(快,狂熱地)組成。前半從慢板、尊傲地,降E大調始, 轉為小行板,降E大調,兩手對話風格。後半是高音部八度音程構成的稍快的快板,降E大調,終結部為急板。
5.E小調,開頭主題與《匈牙利民間旋律》第六號曲類似,標題為《悲歌型英雄詩》 (Horoide—Elegiaque),題獻給
萊維茨基(Mademe La Comeesse Sidomi Reviczky)夫人。以悲哀的慢 板貫穿全曲,葬禮進行曲節奏伴奏A為E小調一 B(E小調)一C(G大調)一A2一B2一C2(E大 調)一Bc(E大調)一A3,構造不規則。
6,降D大調,作曲年代不詳,呈獻給貴族阿波尼伯爵,堂皇而開始的序奏後,立即轉成急板,接著進入行板,肅穆的“拉賽”。經華彩而進 入降B大調快板,切分音的前奏後,以快板加強而終曲。
7,D小調,作曲年代不詳,開頭慢板部分 取自習作《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號,獻給歐爾齊 (Baron Fery Orcy)男爵。李斯特註明先“以大膽 而哀傷的吉卜賽形式演奏”慢板,然後主題徐徐出現,活潑的快板,有片斷插句,狂熱地昂揚後, 以D大調結束。
8.升F大調,創作年代不詳,中 心主題取自習作《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九號,獻給庇護人
奧古斯(AutinAugusz)。以隨想曲風格慢板的引子開始,固定於憂鬱的持續慢板,A大調。主題從低音上呈現,形成“拉賽”,“弗利斯卡”則以優美的稍快的快板,升F大調始,後半移為頗 似遊戲般的急板,形成強有力的尾聲。
9.降E大 調,作於約1840-1847年間,標題為《佩斯城的狂歡節》(Pester Karneval),獻給小提琴演奏家恩斯 特(Heinrich Wilhelm Ernst)。第一部分先以強有 力奏出主題,經華彩而進入稍快的快板,一度變成行板再變成稍快的快板,終曲為強烈的“弗利 斯卡”,以急板與稍快的快板交替,巧妙地描寫狂歡景象。
10。E大調,約作於1850年,其前奏曲為 習作《匈牙利狂想曲》的第十六號轉用,獻給埃格
萊西(Egressy Beny)。4小節前奏曲後,進入明確 的行板,E大調,“拉賽”部分o“弗利斯卡”部分為隨想曲風格的稍快板,技巧華麗,終結部為頗似遊戲的最急板。
11.A小調,約作於1839-1840年,獻給
奧爾齊(Fery Orczy)男爵。以隨想曲型的 慢板序奏始,變成A大調持續的行板“拉賽”,再 變成活潑的很快的快板,達到高潮後進入由轉成升F大調最急板構成的尾聲而結束。
12.升C小調,作曲年代同第十—號,呈獻給約希姆(Joseph Joachim),以序奏為題的“悲慘地”,是強力動機夾著升C小調的短小旋律和E大調的優美旋律,兼有“拉賽”部分。接著是吉卜賽風格的快板,回到原速,形成莊重肅穆的中段。再為降D大調遊戲似的稍快板,再乘著低音節奏呈示活潑的主題,以“弗利斯卡”形成高潮,轉為急板而結束。
13,A小調,作於1839-1840年間,題獻給菲斯泰蒂克斯伯爵。先是拖沓的行板,
C大調,速度轉慢之後為A大調“拉賽”主題,“弗利斯—卡”為活潑的快板,選用與薩拉薩蒂的《
流浪者之歌》的同一主題,最後以很急的急板結尾o
14.F小調,作於1840年,獻給他的女婿
彪羅。這是著名的為鋼琴與樂隊而作的《匈牙利民歌幻想曲》的原型,在低音烘托下,沉重地奏出
主旋律,這一旋律轉為F大調英雄式。然後變為吉卜賽風格稍快的快板、活潑的快板,經過華彩而變為F大調,以短暫的熱情的快板而成尾奏o
15,A小調,
拉科奇進行曲(RakoczyMarch),約作於1840年,其主題取自拉科奇特別喜歡的匈牙利民歌。
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繫,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影視中的配樂
由於音樂的獨特之處,其被多用於影視配樂中
《貓和老鼠》用到了匈牙利狂想曲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