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故事
家族背景
解憂公主的先祖是
劉交,就是
漢高祖劉邦的小弟弟, 因其幫助劉邦打天下立下顯赫功勞,被封為第一代楚王。劉交博學多才,他兢兢業業,長期恭謹為官;國民安享富足
安康。著名的
申培公是劉交的同窗學友,
楚元王的詩經學著曾經風靡天下。劉交死後,只因太子劉僻非早死,因而就由劉交的次子
劉郢客承繼了楚王王位;
呂后時期劉郢客遷職為
宗正,掌管皇族的戶籍族譜;
漢文帝時期改封為夷王;夷王在位僅四年,也有美好的名望被人稱道擁戴。只因望子成龍,期望子孫能夠使漢朝的基業發揚光大,劉郢客聘請了天下堪稱泰斗的名師,召募了許多傑出的人才群集在楚國都城彭城。傳授學業的是兩代楚王十分交好的申培公,他是
魯學詩經派的祖師爺;輔佐政事的是三代楚王的老師
韋孟,他是舉世聞名的儒學家。
楚王府的書香氛圍,可謂得天獨厚;楚王的身邊,大都是君子一類的棟樑之材。
可嘆可悲的是夷王劉郢客的壽命太短;可惱可氣的劉戊,目無尊長;不學無術的劉戊,生活淫蕩性情驕狂;父親去世以後,他把前輩的遺訓拋到腦後。申培公受到劉戊的無端侮辱告老還鄉;他在家鄉授業的子弟,後來都成了國家的
棟樑;韋孟為此十分寒心,就效仿
申公辭去官職;還作詩婉轉地規勸劉戊改邪歸正,屢次向他傾吐肺腑之言。可嘆劉戊,不知悔過自新,不信前車之鑑,國家大事荒廢不管;行為放縱為所欲為,整天遊山玩水;他所親近的都不是君子人才,小人因此而得志猖狂。
劉戊超越國家禮制修建自己的陵墓,規模宏大的可比
秦始皇的兵馬俑。因為犯下所謂的私奸罪(皇帝
皇后喪期里親人不得尋歡作樂,此為急於削藩的
晁錯強加的莫須有的罪名),險些被晁錯誅殺在京城,
漢景帝感到這個罪名難以服人,就下了一道含糊其辭的詔書,削去了楚王直屬的東海、下邳兩個郡,劉戊因而心懷不滿。七國之亂時劉戊夥同楚元王的少子
劉藝等人起兵參與
吳王造反;最後
兵敗如山倒,只有自殺了斷,可他的罪過卻連累到子孫後代的悲慘命運。反王的後代如同普通老百姓,寄人籬下的日子想要出人頭地是很難的。史官的記載比較簡略,不可能寫那么詳細,自從劉戊死後,他的家族從此敗落,皇親國戚的居住地沒有他們的一寸地盤,皇族宗籍里找不到他們的名字,王侯將相都不敢和他們打交道,劉戊的後代如同
黃鵠飛天,一去不返,杳無蹤跡。
解憂出世
元狩二年(前121),上天降下吉兆,如同石破天驚。
黃河以西傳來戰事捷報,漢朝的軍隊取得巨大勝利,
匈奴的祭天金人被漢軍繳獲送到皇宮,匈奴王廷出現了內亂和自相殘殺;
渾邪王率領部屬投降了漢朝,漢朝安置匈奴人的五個附屬國在
河西一帶連成一片坦途,因而才有了後來的
張騫的鑿通西域,開闢了漢朝和烏孫聯盟的新天地。
這一年,解憂出生了,雖說是女孩兒出生如同片瓦之喜,尚有用途,安貧樂道的人家也是歡喜異常,解憂雖然出生在
楚王府的一個偏狹簡陋的屋子裡,卻也能給卑賤的小戶人家帶來生活的希望之光。漢家盛行的“百天慶賀”之禮,王府里沒有一個人過問;千年之後的今天,解憂公主的芳名依然載於青史,垂範後人。號稱神算的
東方朔也無法預卜,誰能料到這個小女子事後會名揚四海呢。
和親
太初二年(前101),
西域最遠的烏孫國客人來到長安,上書漢廷為烏孫王求娶漢家公主,以此延續烏漢聯盟,垂憐大王失去細君公主的悲痛,漢武帝爽快地答應了烏孫的請求。詔書就是皇帝的命令,誰也不能違抗,解憂一家含著眼淚跪拜接旨謝恩;才女佳人的解憂即將奔赴
西域,她並不畏懼
和親公主肩負的重任。此一去九千里的漫漫征途何其遙遠,此一去五十年的歲月里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解憂公主如鶴翔藍天一樣奮力展翅,其中的悲歡離合又有多少人憐憫動情?!
迎接解憂公主的地方在烏孫的夏都
特克斯草原,那裡的風光秀麗迷人。雨過天晴的山色空明透亮,藍天上祥和的白雲相依相偎;豐盛的牧草此起彼伏
揚波歡歌,叮咚作響的山泉悠然如琴。一道彩虹飛架在層巒疊翠的山峰上,河谷里的
百鳥啾啾歡唱也來迎親。
碩大華麗的
蒙古包門外,烏孫的王公貴族們伸長了脖子翹足遠眺;公主的專車被歡樂的人們前呼後擁,迎親的隊伍足有十里之長。當公主蓮步邁出車廂的那一霎那,嬌美的容貌好似鮮艷的桃花令晚霞羞慚的匆匆落下;烏孫王和她結臂並行的時刻,公主那溫柔的舉止如同和煦的春風,
幽嫻的神態勝似天鵝的姣姿。
喜筵達到高潮時,君臣和牧民在一堆堆篝火旁載歌載舞。烏孫人的風情歌舞熱情奔放,漢家兒女的歌舞更是大放異彩。公主應邀向大家展示才藝,兩支古樸典雅的《
幽蘭》、《
白雪》名曲,美妙的引誘鳳凰飛臨;公主的貼身侍女也離席獻藝助興,精湛的劍舞恍如銀蛇飛動,舞劍的人卻身輕似燕。烏孫的
文臣武將門都目不斜視,個個張大嘴巴發獃;四處的歡歌笑語不絕於耳,大王的新婚里牧民們通宵慶賀。
公主初到烏孫時嫁給
軍須靡,
岑陬是他過去的官號,位居右夫人的解憂公主遇到兩個大難題,一是多年沒有懷孕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開心;漢朝與匈奴的戰事多有失利,烏孫
王軍須靡又因病去世。解憂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烏孫國的習俗改嫁給了號稱肥王的
翁歸靡,二是解憂公主始終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終處在親漢派和親匈奴派的矛盾衝突,和宮廷王位爭奪戰的險象環生的逆境中,忍辱負重的解憂公主志向堅定,極力維護漢朝和烏孫的聯盟,致力於烏孫國的興國之路,一點一滴的苦心經營,站穩腳跟。
歷史記載
漢代史學家
班固撰寫的《
漢書》中記載了一個解憂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
劉戊的孫女,她在出使
烏孫和親的
細君公主去世後,為了維護
漢朝和
烏孫的和親聯盟,也奉命
出嫁到
西域的
烏孫國。她一生經歷
漢武帝,
漢昭帝,
漢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為烏孫王。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她一直活躍在
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積極配合漢朝,遏制
匈奴,為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貢獻。年逾七十之時,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思鄉之苦,請求把自己的遺骨埋葬在故國 (《
漢書·西域傳》:“公主上書言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天子憫而迎之,公主與烏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是歲,甘露三年也,時年且七十,賜以公主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儀比公主。後二年卒。”)。
甘露三年回到漢朝,天子憐憫她的境遇,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的歸來。每逢上朝,解憂公主的禮儀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樣。
民間傳說
當年解憂公主和親到烏孫,被封為右夫人,與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事烏孫王昆莫岑陬,誰更得寵將直接影響到烏孫與漢和匈奴哪邊的關係更為親近,兩個女人爭的不僅僅是一個男人,一個國王,而是一個王國,其中的爭鬥的慘烈可想而知。據傳,一次解憂公主偶患腹瀉,吃完隨行帶來的藥物後仍不見好轉。大漢的隨行御醫從當地找來一些對應藥材,由於不了解藥性有多大,又怕左夫人及匈奴隨從在防不勝防時下毒加害公主,便大膽的採用藥物“
濯足”的方式(也就是現在的足浴)進行治療,結果卻誤打誤撞醫好了解憂公主。烏孫昆莫覺得此法甚是奇特,便命御醫將西域的一些獨特藥材與“濯足”方式結合,尤其是一些對身體有毒副作用的藥材,如此就避免了藥材毒性對身體的損傷。這些“濯足”的治病療方在烏孫國世代流傳,經百姓遷徙傳入各地,這種泡泡腳就能治病的方式流入西域並深受百姓認可。
相關文學作品:《大漢公主》(吳蔚著) 大漢立國不久,漢高帝劉邦遭遇白登之圍,被匈奴騎兵圍困長達七天之久。大漢不得不獻公主給匈奴單于,以屈辱的和親來換取邊境安寧。漢武帝劉徹即位後,開始有計畫地反擊匈奴,大漢公主們也在這場生死較量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細君遠嫁,解憂和親,蘇武牧羊,李陵降胡。英雄與美人,鐵血與柔情,殘酷與浪漫,野性與天真,交織出一曲獵獵大風歌……
歷史貢獻
興國安邦
解憂到烏孫國後,積極參與政事,致力於
興國安邦的事業。她經常不辭辛勞的到各個部落中視察民情、訪貧問苦;每逢國中發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災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線,與各族牧民並肩戰鬥抗洪救災;大力發展植樹造林和發展農業的活動;她還積極支持賢臣的建議,說服烏孫王和烏孫長老們,開通了烏孫通往
大宛、
康居和
塔里木城邦諸國的
通商口岸。在她改嫁
翁歸靡以後,烏孫的經濟發展很快,官辦的商業和民間的自然經濟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那真是財源滾滾,擋都擋不住,烏孫和四鄰國家的和睦關係勝過以前。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友好往來的蹤跡,各國民眾翹起大拇指讚頌她:漢家公主的美貌賽過天鵝,愛民如子的美德天下傳頌;烏孫國走出了一條濟世安邦的興國之路,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如同太陽升到正午一樣。
力挽狂瀾
漢昭帝末年(前74),由於漢昭帝年輕多病,漢朝的國力也不能和漢武帝時期同日而語,匈奴又開始張狂起來。多年來積壓在匈奴貴族心裡的怨憤終於找到了發泄的時機,匈奴
壺衍鞮單于調遣大軍,以
車師國為跳板,長驅直入烏孫腹地,先後吞併烏孫東部惡師(今新疆烏蘇市一帶)、
車延(今
新疆沙灣縣一帶)等大片烏孫國土,大肆擄掠民眾和畜產;並且派出特使到烏孫國,威逼烏孫王背叛漢朝,交出解憂公主方能罷兵。
當時前方的戰事已經十分吃緊,面臨亡國的威脅,
王廷內部的親匈奴派也大肆活動,煽風點火,蠱惑人心,主張滿足
匈奴單于的要求,趕快把解憂公主交出去,否則烏孫的命運如同危巢之卵,時刻都有傾亡覆滅的危險。
王廷內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戰,有人主降,烏孫
王一時也左右為難。
誰能力挽狂瀾呢?解憂公主臨危不懼,憑著堅定的信念和政治膽識,說服了
翁歸靡,首先由解憂公主上書,奏明烏孫國的危難情勢,向漢朝請求支援。從漢昭帝病危到駕崩,救援烏孫的奏議拖了又拖,出兵之事
乾打雷不下雨,漢朝的大臣們為立誰為國君還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還顧得上解救遠在
西域的烏孫國的危難呢?在這內憂外患的三四年中,解憂公主費盡心力,團結烏孫貴族,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給戰馬加料催膘,擴軍備戰,奮力抗擊匈奴的侵略的顛覆,使匈奴大軍始終不能進入
伊犁河谷,從而穩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難的歲月里,解憂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驚,胸懷全局志更堅。漢宣帝即位後,解憂公主又和烏孫王翁歸靡聯名上書漢廷,力陳烏漢聯手,兩面夾擊匈奴的卻敵之策,烏孫國和漢朝的和親聯盟理應得到有力驗證。烏孫王還保證出動烏孫國最精銳的五萬騎兵參加東西合擊。可是這封上書也很久都沒有得到漢廷的答覆,一時間烏孫內部投降派意見甚囂塵上。
烏孫大戰
一直到漢宣帝即位兩年後,漢宣帝在百事待興、日理萬機之下毅然決定出兵支援烏孫,於是漢朝的五位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又派出解憂公主的故友常惠
校尉為特使監軍,到烏孫指導、監督出戰,聯合反擊匈奴。這一場著名的戰事中,烏孫國的精兵更是驍勇無比,烏孫王翁歸靡親自披掛出征打頭陣,常惠將軍手持漢朝
符節隨軍而行,出謀劃策;烏孫的兵馬千里奔襲,在漢朝大軍遠未到來之前,抓住戰機,出奇制勝的直搗匈奴
右谷蠡王的
王廷老巢
蒲類海(今新疆
巴里坤草原一帶);此戰匈奴軍敗的很慘。不但無數匈奴名王被生擒,連壺衍鞮單于的叔叔、嫂嫂、女兒等親眷都成了烏
孫兵的俘虜,總計三萬九千的匈奴將士當了俘虜,烏孫國繳獲的戰利品大小畜產七十多萬頭。
烏
孫大軍凱旋而歸,而漢朝的五位將軍卻戰功細微。匈奴壺衍鞮單于惱羞成怒,親自領兵一萬鐵騎偷襲烏孫,卻不料此次偷襲得不償失,在烏孫的反擊下匆匆逃離,歸途中偏偏遭到百年不遇的大風雪阻卻歸程。本來就只擄略到一些老弱病殘的烏孫牧民,在撤離時俘虜和匈奴兵九死一生,只有單于和少部分人死裡逃生。此後三年,烏孫和北方的
丁零、東方的
烏桓,三面夾攻,連連出征,匈奴被打的暈頭轉向,顧此失彼,損失慘重,大傷元氣,昔日威震八方、稱雄百年的匈奴一蹶不振,雄風不存。許多匈奴的屬國紛紛宣告獨立,匈奴壺衍鞮單于不敢和漢朝公然對抗,還夢想和漢朝恢復和親,漢朝對此不予理睬。自此,解憂公主的威望高漲無比,漢朝和匈奴的對侍局面也由此乾坤倒轉。漢朝是中興之時,匈奴則是日薄西山。
常惠是解憂公主出嫁前在京城的好友,解憂公主出嫁的第三年他隨蘇武一同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長達十九年,直到漢昭帝即位後在漢朝的多次要求下才和
蘇武等人一同回到漢朝。在解救蘇武歸國中,常惠立下很大功勞,升為
光祿大夫。以後在
巴里坤之戰中,常惠又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被封爵為長羅侯,並接替已經病故的蘇武,做了
典屬國(專管漢朝與各國少數民族的事務)。巴里坤之戰凱旋而歸後,漢朝又派常惠將軍到烏孫國慰勞烏孫國在聯手反擊匈奴的戰役中立下大功的功臣們。
地節年間到元康年間(前68-前62),漢朝在
西域的屯田部隊和匈奴的車師爭奪戰打得艱苦卓絕、雙方互有勝負。由於敵眾我寡,實力懸殊太大,漢朝的屯田部隊打得十分慘烈,漢朝在
西域的
屯田校尉鄭吉率領的屯田部隊被匈奴軍隊死死圍困在車師國都
交河城。漢廷中大臣們意見分歧,有的主張放棄
西域,有的主張向西域增兵。常惠率領張掖、
酒泉地方軍的數千名騎兵成功地解救了鄭吉率領的屯田將士。以後因其熟悉
西域國情,在烏孫國上層,常惠也有很高的威望,故而多次出使西域,甚至領兵常住在烏孫國屯田,一生為烏孫國的和平與建設立下卓越貢獻。
元康二年(前65),正當解憂公主五十六歲的壽辰,
赤谷城王宮擺下盛筵,佳肴美味,時鮮瓜果,琳琅滿目。
西域三十六國的王公應邀前來,
赤谷城漢家公主的宮殿里貴客滿盈,君臣痛飲,暢話烏孫國幾經磨難,從敦煌一帶西遷伊犁河谷,到如今和匈奴平起平坐,而且成為西域三十六國的領頭羊的可喜變化。解憂的故友常惠將軍在祝壽席間,即興成詠,做了一首小詩,詩曰:
群山環抱著你啊,美麗的赤谷都城;
蜂飛蝶舞般的各族人民啊,如同百鳥朝鳳;
四海之內誰不知道啊,大漢王朝的中興天下無比;
暢飲甜水時要思源啊,烏孫國的興盛來源於烏漢聯盟。
德高望重的烏孫王啊,堪稱烏孫國的一代精英;
有目共睹啊,漢家的和親公主個個都瀝血嘔心!
功在千秋
解憂和馮嫽,全文名為《大漢西域雙星:功在千秋的漢朝解憂公主和馮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特克斯縣位於
天山北麓西部的特昭盆地,北依群嶺綿延的烏孫山,南瀕波濤湍急的
特克斯河。漢代這裡是
西域都護府轄下的烏孫國,讓我們就從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開始,踏入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去尋找那千年不變的美麗。
公元前120年,本文的女主人公出生在王侯之家,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給這個小孫女起了個吉祥的名字--解憂。也許是天意吧,劉解憂出生的這一年,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強敵匈奴的常年作戰中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在
隴西一帶大敗匈奴,匈奴從此遠遁大漠。為了進一步鞏固戰果,取得徹底的勝利,漢武帝採取大包圍的迂迴態勢、積極打通西域,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武力與
懷柔雙管齊下,聯合西域諸國夾擊匈奴。這其中勢力強大的烏孫,就成了主要爭取的對象。
《漢書·西域傳》中這樣寫道:烏孫國,大昆彌治
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
《漢書·西域傳》中對烏孫還有這樣一段描寫"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剛惡,貪狼無信,多寇盜,最為強國。"這是天山腳下一個強悍的
遊牧民族,位於
絲綢之路的要衝,在漢與匈奴的較量中,烏孫國承受著來自雙方的壓力和拉攏,始終搖擺不定。張騫二度出使西域來到烏孫,帶來了漢武帝遣公主下嫁,與烏孫結為兄弟之邦的願望,於是
元封六年(前105年),江都王劉建的女兒
劉細君被封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
劉細君是漢室親王之女,漢武帝的親侄孫女,身份氣質高貴,儀態舉止端莊,容貌美麗,才華出眾,嫁到烏孫後被封為右夫人,受到寵愛。可惜細君公主性格柔弱憂鬱,來到烏孫後水土不服,語言不通,天山腳下寒冷空曠的環境,遊牧民族肉食酪漿的習俗更是讓生在明媚揚州,長在錦繡長安的細君公主難以適應,所以心情十分低落,終日只能以彈奏琵琶,吟詩唱歌消遣。
更令細君難以接受的是婚姻的無奈,國王昆莫年事已高,而且為了一碗水端平兩邊都不得罪,在迎娶細君公主的同時,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並封為左夫人,這其中的爭鬥可想而知。昆莫因為自己年邁,要傳位給孫子岑陬,匈奴和烏孫都有這樣的習俗,新即位的國王要繼收上一位國王的夫人為妻子,所以昆莫要求匈奴公主和細君公主再嫁自己的孫子。匈奴公主欣然同意,漢家公主劉細君則萬難從命。不得已細君上書漢武帝請求支援,然而她得到的回覆卻是"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萬般無奈下,細君公主再嫁岑陬,並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少夫。大概是產後失調,再加心情苦悶不堪,贏弱幽怨的劉細君終於在下嫁烏孫後的第五年與世長辭,終生未能再回中原故里。
細君公主死後,岑陬再向漢家求親,漢武帝決定再以公主下嫁,這一次,重任落到了已長大成人的楚王孫女劉解憂身上。雖然同樣出身高貴,但劉解憂截然不同於劉細君,這是個性格開朗,聰慧樂觀,身體健康的姑娘,一顆女兒心中有著不輸鬚眉的勇敢和剛強。對於漢武帝的和親政策,解憂有著充分的理解,既為漢室子孫,理當為國分憂,邊境仍有狼煙,強敵雖遠必誅,"正是男兒馳騁時,羨煞紅顏"。所以劉細君的遭遇沒有嚇倒解憂,漢武帝一封詔書,劉解憂慷慨赴西。
漢太初年間(應該是前101年),漢武帝封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岑陬。年輕的公主告別了長安,告別了親友,像她所崇拜的那些威鎮四海的
大將軍們出征那樣,踏上了她自己的征程--和親之路。山高水遠路慢慢,等待她的"戰場"將是茫茫草原戈壁,凜凜冰雪寒風,還有西域諸國那錯綜複雜,勾心鬥角的歷史舞台。解憂公主也許自己都沒有想到,她在這個"戰場"上的縱橫馳騁會是怎樣的可歌可泣,以至數千年後,仍然令人慨嘆不已。
解憂公主到達烏孫,依舊被封為右夫人,與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事岑陬。解憂心裡清楚,誰更得寵影響著烏孫與漢和匈奴哪邊的關係更親近,兩個女人爭的不僅僅是一個男人,更是一個國王,一個王國。然而在開始的較量中,漢家的公主還是落了下風。也許畢竟是風俗人情差的太遠,解憂難以很快進入狀態,幾年下來一無所獲,而匈奴公主卻生了一個兒子,取名
泥靡,成為王位繼承人。
眼見烏孫日益親匈奴而遠漢。正當此時,轉機出現了,國王岑陬病危了。岑陬自知將死,見兒子
泥靡年紀實在太小,就立下遺囑,讓自己的堂弟
翁歸靡繼承王位,等到泥靡長大後,再將王位歸還給他。岑陬不久去世,
翁歸靡繼承了王位,這位國王身寬體胖,號為肥王。肥王從舊俗,依舊娶了匈奴公主和解憂公主為左右夫人。
或許是漸漸進入了狀態,或許是與肥王情投意合,解憂公主再嫁後終於站穩了腳跟,與肥王共生了三個王子:
元貴靡,萬年,大樂以及兩位公主:弟史和素光,成了名副其實的烏孫國母。此後的數十年間,
翁歸靡對待解憂公主關懷備至,言聽計從,烏孫與漢之間書信,人員往來不斷,相親相近,同進同退,與匈奴則日益疏遠。在這期間,漢朝的西北邊疆安然無事,與
西域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密切,絲綢之路繁榮一時,漢朝的威儀和影響進一步遠播天山南北,西域諸國都爭相與漢交好。解憂的長子
元貴靡被立為烏孫王儲;
西域小國莎車在國王去世無人即位的情況下,決定迎接解憂的次子萬年為國王,看重的就是萬年一半的漢家血統;龜茲國王降賓幾經努力求得解憂長女弟史為妻,深以作了漢家的外孫女婿為榮。和親政策終於在解憂的努力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隨同解憂公主一起遠赴烏孫的侍女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就是被稱為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
外交家的
馮嫽。
馮嫽雖然出身低微,但是知書達禮,聰慧而富有見識,尤其能言善辯,沉著穩健,深得解憂喜愛,以姐妹相待。馮嫽到烏孫後,嫁給顯赫的右將軍為妻,又因為才華出眾,被烏孫上層乃至
西域各國貴族尊稱為"
馮夫人"。她不僅陪伴著解憂度過了在異國他鄉的漫長歲月,與解憂在宮廷內外互為犄角之勢,互相支持,還在出現危機的情況下挺身而出,以使節的身份斡旋於
西域諸國之間,
化干戈為玉帛,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憂在烏孫的風光和烏孫的親漢激怒了匈奴王庭,在不斷的施壓均無效果,幾次出面干涉都不歡而散的情況下,匈奴單于終於發兵威脅,要求烏孫交出解憂公主,斷絕與漢朝的一切往來。然而
翁歸靡和解憂可不是好惹的,沒有絲毫妥協於強敵的意思。公元前72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請求
娘家出兵共同征討匈奴,當時獨攬朝政的大將軍
霍光當機立斷,出兵十五萬,兵分五路與烏孫共擊匈奴,並派校尉常惠前往烏孫幫助作戰。大概是數十年前漢朝的大將軍
衛青,
霍去病等給與匈奴的打擊太刻骨銘心了,匈奴人根本就沒敢和漢軍正面交鋒,一路向北潰敗,烏孫軍隊正好以逸待勞,在半路上截殺。公元前71年,常惠與烏孫兵大敗匈奴,同年冬天,匈奴單于親率數萬騎兵攻打烏孫,途中遇到罕見大雪,死傷慘重,活下來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到,丁零,烏桓,烏孫三國趁機從三面圍攻匈奴,使得匈奴全國人口損失十分之三,國力極大削弱,各屬國土崩瓦解,從此一蹶不振。至此,漢武帝派張騫出使,細君、解憂兩位公主下嫁所貫徹的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的戰略計畫,通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懈經營,終於圓滿實現了。
匈奴的大敗使得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的威望空前的高漲。
翁歸靡更是上書漢朝,請求為自己的長子
元貴靡再迎娶一位漢家的公主。漢宣帝隨即封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為公主,讓她在長安
上林苑居住,學習烏孫語言習俗,為成為未來新的烏孫國母做準備。然而好景不長,就在漢朝送公主下嫁的浩浩蕩蕩的隊伍行至敦煌還未出塞的時候,烏孫國傳來噩耗,肥王翁歸靡病逝。隨即到來的王權之爭中,解憂公主又要為自己的祖國而戰了。
翁歸靡在世時,立解憂生的長子
元貴靡為王儲,又即將娶漢家的公主為妻,如果娶到了,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可就差那么一點點。而按照上代國王岑陬的遺願,王國是屬於匈奴公主所生的王子
泥靡的,
翁歸靡只是代管,將來還是要交還給泥靡的,翁歸靡已死,這位默默無聞了幾十年的王子終於不甘寂寞了。
或許是因為
泥靡更名正言順一些,或許是因為
元貴靡還顯年輕,不夠有力,總之在這場較量中,漢朝的外孫不敵匈奴的外孫,烏孫貴族最終推舉泥靡作了新國王,號稱狂王。西漢朝廷見
元貴靡沒能成為國王,立刻召回了一直在敦煌觀望的公主劉相夫,單方面取消了婚約,這樣一來,在烏孫的解憂公主陷入了更加孤立無助的境地,漢和匈奴在烏孫的勢力此消彼長,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政治似乎就是這么殘酷,一場變革之後,漢在烏孫的影響,漢和烏孫多年的親善交往,解憂在烏孫多年努力經營的成果,似乎一夜之間就付諸東流了。
為了遵從烏孫習俗,更為了維護漢在烏孫的勢力,解憂公主毅然做出決定,再嫁狂王
泥靡。
泥靡不愧是稱為狂王,大概是因為從小被壓抑,飽嘗孤獨冷漠的滋味,性格非常殘暴兇狠,統治烏孫倒行逆施,搞的全國上下怨聲載道。不用問,狂王和解憂公主夫妻不合,雖然公主為狂王又生了一個兒子鴟靡,情況也沒有絲毫的改善,時常劍拔弩張。生死存亡,怎么辦?向來聰慧剛強的解憂公主決不會坐以待斃,尤其在經歷了數十年和親歲月的磨練後,智慧和膽識都比狂王高出一籌,更不會坐視一生心血化為烏有。
經過縝密分析,解憂認為狂王的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採取行動除掉他的時機已經成熟。又利用匈奴公主與
翁歸靡所生的兒子
烏就屠對狂王的不滿,聯合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為狂王擺下了"鴻門宴"。席間派人拔劍刺殺狂王,可惜劍刺偏了,狂王負傷騎馬逃走。至此雙方終於兵戎相見,風雲突變。
烏就屠倉皇出逃,狂王迅速帶兵將解憂公主和漢朝使臣包圍在烏孫都城
赤谷城,漢朝西域都護府發兵解圍,將參與刺殺的使臣押回長安斬首,再派使臣張翁前往審理此案,安撫狂王, 以求和解。這本來是走個形式,意在暫且平息事端,趁機削弱狂王。可是愚蠢的張翁竟然沒能理解朝廷與解憂的默契,來到烏孫後居然大模大樣的開審,甚至揪住解憂公主的頭髮破口大罵。解憂自然不服,再次秘密上書漢宣帝。果然,過不多久,朝廷下令押回張翁斬首,而與張翁同去的副使也因白白錯過了殺死狂王的大好機會,回到長安後被施以宮刑。
趁著這個不可開交的時候,匈奴公主所生的
烏就屠逃到北山,揚言母家匈奴將派兵平亂,於是烏孫國中親匈奴派的勢力全部歸附,欲奪取全國,與屯結於邊境的漢朝西域都護府大軍緊張對峙,戰爭一觸即發,漢與烏孫多年來的"兄弟之邦"之盟眼看要毀於一旦。就在這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為了民族大義,女外交家馮嫽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往勸說
烏就屠。馮嫽利用自己卓越的見識,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來對
西域諸國形勢的了解,對
烏就屠曉之以理,剖析利害,並以漢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對烏就屠施加壓力,終於勸說成功。最後
烏就屠表示,只要漢朝給他一個名分,願意安於"小號"。
漢宣帝得知此事後,徵召馮嫽萬里入朝,詳細陳述事情始末。馮嫽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談,上至
西域諸國山川地理,風俗人情,下至烏孫各派淵源,利害關係,無一不精,條理清晰,口若懸河,語語中的。漢宣帝大為讚賞,於是破天荒的委任馮嫽為正式的漢朝使節,乘坐錦車,持漢朝節仗,代表皇帝出使烏孫及
西域諸國。以女子持節仗出訪,不僅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在數千年重男輕女的
封建社會中也難得一見。而且在十年後,烏孫國內再起動盪,已經回歸長安養老的馮嫽,為了鞏固民族關係,不顧年逾古稀的高齡,毅然上書皇帝,再次持節不遠萬里出使
西域諸國,勘為千古楷模。這是後話了。
馮嫽出使不辱使命,揭穿匈奴挑撥離間的詭計,並多方調節斡旋,終於使烏孫全國上下願意接受漢朝的安排。漢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烏孫國一分為二,立解憂公主長子
元貴靡為烏孫大昆彌(昆彌即國王),統六萬戶,立
烏就屠為小昆彌,統四萬戶。至此風波終於平息,烏孫上下相安無事,漢與烏孫的邊境再次迎來平靜安寧。兩年之後,解憂公主的長子
元貴靡和幼子鴟靡相繼病故。公主的孫子星靡即位為大昆彌,頗為軟弱,烏孫國內的勢力大多歸附了
烏就屠,解憂覺得自己在烏孫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回想當年武帝時,那個年輕的公主意氣風發,懷著滿腔豪情,不遠萬里來到這天山腳下的異邦,誰想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啊!為了漢家的
江山,為了民族的和好,奉獻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華的滿腔的心血智慧,先後嫁給
父子兩代三位國王,身歷四朝變遷,歷盡滄桑,受盡委屈,經過了無數驚濤駭浪,血雨腥風,化干戈,定基業,一身擔起兩國數十年的和睦安寧,自認為祖國做出了艱苦卓絕的犧牲,無愧於漢家。如今歲月無情,漫天的風沙吹皺了
如花笑靨,無情的冰雪染白了滿頭
青絲。每當午夜夢回時,枕畔腮邊拭不乾的兩行思鄉的淚,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啊,離家千萬里,和親數十年,縱然曾經風光無限,縱然曾經柔情似水,也從來沒有一日不曾思念故土,也許,是該回家了。
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情詞哀切,天子為之動容,派人接回了解憂。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逾七十的解憂公主攜三個孫子終於回到了闊別了整半個世紀的
長安城。紅顏離家,皓首歸來,長安繁華依舊,女兒青春不再,不獨公主自己,連漢宣帝都感慨萬千,以極高的規格接待和安置了這位大漢的功臣。解憂在長安安享了兩年的晚年時光後去世,烏孫帶回來的孫子們為她守靈。這之後過了十六年,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和親匈奴。
歷史是一條河,青春也是一條河,當青春融進了歷史,等待它的不是被淹滅,而是千古流傳。細君也好,解憂也好,馮嫽也好,雖不曾征戰沙場,殺敵立功;也不曾著書立傳,明典治國,但她們的奉獻和努力,甚至她們的柔情和眼淚,依然功在當代,澤被後世,即使數千載歲月變遷,滄海桑田,終難磨滅。莽莽乾坤留倩影,悠悠青史占風流。願今天這點承載著敬慕和感念的淺陋文字,能些許告慰那些寂寞的香魂。
千古青史,有時需要鐵血男兒喋血疆場,出生入死,建立功勳;有時也需要紅粉佳人在另一個戰場上溫柔奉獻,委婉機智,扭轉局勢,既需要英雄的鮮血,也需要美人的熱淚。漢代對抗匈奴的過程中,大將衛青、霍去病、
飛將軍李廣、
程不識的事跡至今廣為傳誦;信使張騫、
蘇武、
班超的事跡亦令人讚嘆不已;而解憂等"和親"的使者,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膝下子嗣
就好像蒼天有眼洪福降臨,也是解憂公主和烏孫王翁歸靡的愛情結晶,他們先後生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不僅共享天倫之樂,還為烏孫國和漢朝的結盟譜寫了嶄新而輝煌的歷史篇章。解憂公主的子女多才多藝,都為烏孫國的興旺發達和
西域各國傾向漢朝、反抗匈奴貴族的奴役,謀求和平共同發展做出了無私的貢獻。
長子名叫
元貴靡,是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人才,曾被
翁歸靡立為
王儲,烏孫國分裂後為大昆彌(大烏孫國的烏孫王)。
次子名叫萬年,大約二十出頭,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曾在在京城長安學習。年老的
莎車國國王沒有後代,他在長安見過萬年,十分喜歡這個年輕人。
莎車國的民眾嚮往依附漢朝,更想和烏孫國結為
邦交。為了自己國家的前途,也是討好烏孫這個
西域最大的國家,他徵得解憂公主和
翁歸靡夫婦,以及漢朝的同意,讓萬年在他死後接任莎車國王。萬年上任後就顯示出不凡的政略鋒芒,勵精圖治,極力擺脫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貴族聞知後十分震驚,派出特使在莎車國王廷內部挑撥離間。匈奴的離間之計得逞,莎車王的弟弟呼屠徵發動了一場
宮廷政變,萬年在這場平叛中壯烈犧牲。
長女名叫
弟史,嫁給了
龜茲國王,弟史不僅美若天仙,而且才藝絕世;當年常惠將軍把她送往長安學習樂舞藝術時,龜茲王
絳賓就對她一見鐘情。到她學業完成回國路徑龜茲國都時,絳
賓就大膽的扣留了弟史公主,並數次派出使者向解憂公主和烏孫王求婚,解憂公主同意了這門親事。她和丈夫龜茲王絳賓夫妻感情極好;他們在長安度蜜月期間,耳聞目染下,絳賓對漢朝的風俗和治國之道極為稱道。婚後他倆年年到長安考察學習,回國後,在龜茲國建造了仿製漢朝的宮殿,王宮守備採用漢朝的制度,連衣食住行都模仿中原風格;從此,文明著稱的漢家禮儀傳到了西域,美妙新穎的龜茲歌舞也由他們的頻頻往返東傳到中原。他們這一段夫妻姻緣的佳話,在中外青史中都有記載。
三子名叫大樂,是烏孫國的大將,立下無數戰功;在烏孫國的歷史上堪為中流砥柱、政績斐然。小女兒名叫素光,嫁給了一個烏孫翮侯,素光是個克勤克儉,內善理財,外能輔政的賢妻良母,她的美名婦孺皆知,無人不贊。
幼子鴟靡,與第三任丈夫泥靡所生。
家族成員
劉氏起源於三皇五帝之
堯帝,堯帝長子監明受封於“劉”邑(今河北省唐縣),監明早亡,其子式繼封,遂以邑為氏也,傳至夏朝有劉累,下傳至士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恢復劉氏,之後在戰國時獲於魏,遂為魏大夫,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劉清(劉邦的曾祖父)出生,清生仁,劉仁遷豐邑,劉家即在此期間遷豐邑。[234]
叔伯高祖父:漢高祖
劉邦漢太祖高皇帝(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
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
漢民族和
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交天性好讀書,多才多藝,少時與魯穆生、白生、
申公俱受詩於
荀子的弟子
浮丘伯。劉邦為沛公時,劉交與
蕭何、
曹參等俱從軍至灞上,封文信君。劉邦即皇帝位,封劉交為
楚王。劉交到楚國後,以穆生、白生、申公為
中大夫。
呂后稱制時,浮丘伯在長安,劉交派其子
劉郢客與申公前往受業。
漢文帝聽聞申公為詩最精,任命其為博士。申公開始為詩作傳,與魯詩。劉交亦綴集詩傳,號元王詩。公元前179年,劉交去世,共在位二十三年,諡號元王。
祖父:
劉戊,楚夷王子,西漢楚國第三位王。父死嗣位為王,立二十一年,因參與漢初的“七國之亂”兵敗後自殺。
人物評價
她是對漢朝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也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之一。她為了大漢的和平與安定,不計個人的利益與得失,毅然接受使命,遠嫁烏孫,穩固了大漢邊界的安全,促進大漢和烏孫之關係,為大漢和烏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與
烏孫公主相比,她的歷史貢獻不遜於烏孫公主,甚至大於烏孫公主。
影視形象
電視劇《解憂公主》張歆藝飾劉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