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繇

劉繇

劉繇(yáo,一讀yóu)(156年-197年),字正禮。東萊牟平(今山東牟平)人。東漢末年宗室、大臣,漢末群雄之一,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

劉繇最初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縣長時,因拒郡守請託而棄官。後被徵辟為司空掾屬,除授侍御史,因戰亂而不到任,避居淮浦。興平元年(194年),被任命為揚州刺史。他先後與袁術孫策交戰,一度被朝廷加授為揚州牧、振武將軍,但最終還是敗歸丹徒。此後,劉繇又擊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年四十二。

概述內圖片來源:葉雄《三國演義人物譜》

基本介紹

  • 本名:劉繇
  • 字號:字正禮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東萊牟平
  • 出生時間:156年
  • 去世時間:197年
  • 主要成就:奏免污吏,逆拒袁術
  • 官職:揚州牧、振武將軍
人物生平,不畏權貴,逆拒袁術,敗歸丹徒,人物評價,親屬成員,文學形象,

人物生平

不畏權貴

劉繇是漢朝皇室的遠親(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十九歲時因為堂叔劉韙被盜匪所劫持為人質,劉繇為搭救其堂叔,召集十多人混進賊窩,趁隙將盜匪頭目斬首成功救出堂叔後而出名。由於其表現深受鄉民愛戴,因而推舉其為孝廉,拜郎中。
三國志12的劉繇三國志12的劉繇
後來遷任下邑長,因為拒絕權貴的請託而棄職逃離。又被州里徵辟,巡行至濟南,濟南相是中常侍之子,劉繇發現他貪贓枉法,於是立即將其奏免。平原人陶丘洪想要讓刺史舉其為茂才,刺史說:“去年已經舉薦了公山(劉繇兄劉岱),怎么現在又要舉薦正禮(劉繇表字)呢?”陶丘洪說道:“如果使君您舉薦公山在前,提拔正禮於後,這正是所謂的在長途中駕馭二龍,使千里馬馳騁,這難道不可以嗎!”
不久,劉繇被司空府徵辟為掾屬,除任侍御史,劉繇都未到任,繼而在淮浦躲避戰亂。

逆拒袁術

興平元年(194年),朝廷命劉繇繼陳溫為揚州刺史。本來揚州刺史的駐地在江北的壽春,但當時政局混亂,淮南一帶已是袁術的勢力範圍,孫策的舅舅吳景和堂兄孫賁將劉繇迎接到江南的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劉繇才得以在揚州立足。
當時,袁術陰謀叛亂篡位,攻克周圍各郡縣,特別是其部將孫策攻陷廬江,更讓劉繇感到恐懼。劉繇派遣樊能張英駐軍江邊防禦袁術,考慮到吳景、孫賁是袁術所任用的人,就迫逐他們至江北歷陽(今安徽和縣)。於是袁術自置揚州刺史,並且與吳景、孫賁合攻張英、樊能,雙方勝負難分,處於膠著狀態,一年多也未能攻下。朝廷加授劉繇為揚州牧、振武將軍,擁兵數萬。

敗歸丹徒

建安元年(196年),劉繇命張英、樊能與東渡而來的孫策軍對抗,但是不敵孫策的大軍而敗。之後劉繇率領同鄉的太史慈與孫策對抗,但也因中計而大敗,太史慈被孫策俘虜轉投靠孫策。
大敗之後的劉繇接受許劭的建議逃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縣一帶)投靠劉表,當時豫章太守周術因病而死之後,太守之位懸空,以劉表的後援來說理應以諸葛玄諸葛亮諸葛瑾之叔父)成為太守,但是漢室朝廷卻命朱皓朱儁之子)為太守,導致為爭奪豫章太守而有多次衝突,劉繇後來出兵協助朱皓當上太守,將諸葛玄趕回襄陽劉表身邊。但笮融誘殺朱皓,於是劉繇又進攻笮融,首戰被笮融擊破,很快劉繇再次召集所屬各縣人馬,大敗笮融。
三國智原畫-劉繇三國智原畫-劉繇
建安二年(197年),劉繇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二歲。
孫策後來將劉繇安葬在其故鄉東萊郡牟平,並且帶回其遺孤。後世人認為這是因為劉繇是漢皇族的人,為攏絡其勢力而故意這樣做,但也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劉繇生前因為清廉而有威望所致。

人物評價

陶丘洪: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擢正禮於後,所謂御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
三國志11劉繇三國志11劉繇
王朗:劉正禮昔初臨州,未能自達,實賴尊門為之先後。用能濟江成治,有所處定。踐境之禮,感分結意,情在終始。後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刺。更以同盟,還為仇敵,原其本心,實非所樂。康寧之後,常願渝平更成,復踐宿好。一爾分離,款意不昭,奄然殂隕,可為傷恨。知敦以厲薄,德以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託,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
諸葛亮: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陳壽: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至於擾攘之時,據萬里之士,非其長也。
司馬彪:岱、繇皆有雋才。
郝經:繇亦宗英,材匪戡難。乃啟孫氏,三辰肇判。遂俾昭烈,卒莫完漢。
田餘慶:至於劉繇本人,本非封疆之才,在江東既無治亂安邦長策,又乏強大後盾。他以儒生外鎮,只是漢朝風化所被、正朔所行的一種象徵,別無其他作用。

親屬成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繇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因避亂到淮浦縣,朝廷任命他為揚州刺史。屬下有其同鄉勇將太史慈,卻不能盡其才能。 遭孫策攻擊,戰敗,落荒逃往豫章。孫策攻打江東時,劉繇率兵抵抗,為其所敗,逃往豫章。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劉繇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劉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