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白(中國畫家)

劉知白(中國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知白(1915—2003)原名庭坦。號白雲、如蓮老人、老藤、野竹翁等。1915年11月生於安徽鳳陽,2003年8月於貴州仙逝。1920年隨外祖父學習書法、經史,1925年由《芥子園畫譜》學習中國畫。1933年考入蘇州美專國畫科,1935年拜顧彥平為師學習吳門畫法,同時入住蘇州怡園,潛心研習“過雲樓”所藏曆代名畫,其間又隨師拜訪蘇吳藏家,得覽更多歷代名家書畫劇跡。耳濡目染,由此奠定堅實傳統山水畫學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知白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鳳陽
  • 出生日期:1915
個人簡歷,畫家大事記,個人作品,作品簡述,社會評價,畫家小傳,

個人簡歷

晚年以造化為師,在自然中印證傳統,將古法化為己用,終臻隨心所欲之大境。先生襟懷坦蕩,意存高古,始終堅守著一個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獨立思想。其早年作品文雅清逸。晚年筆寫潑墨,清奇詭美、大氣磅礴。先生襟懷坦蕩,意存高古,一生遠離畫壇,始終堅守著一個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獨立思想。2012年年底由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重讀經典】搜盡奇峰——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對劉知白的評語:“其藝術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繼承傳統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創新,最終法古變今,創造了中國潑墨大寫意山水畫的新技法,成為中國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潑墨大家”。

畫家大事記

20 世紀 70 年代初寓居貴州龍里洗馬河畔山村二年有餘, 70 年代末進入“自家筆墨寫黔山”的創作新階段。 1984 年貴州省博物館收藏山水畫四件、花卉一件。
劉在白潑墨山水(通翰齋)劉在白潑墨山水(通翰齋)
1985 年在貴陽舉辦個展。同年,貴陽藝苑出版《劉知白蔣夢谷畫集》。 1988 年以新作展於北京中央美院。
1987 年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89 年 1 月中國美術館收藏山水畫二件 ( 《石壑松風萬樹梅》、《山塘如鏡月光明》 ) 。
1999 年 12 月《劉知白畫集》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 年以全新的潑墨法創作出百餘幅作品在貴州省博物館展出,受到行家們的讚賞,與此同時貴陽市文聯、美協在貴陽舉行《劉知白中國畫研討會》。作品多幅被省內外文史館、博物館及個人收藏。
2013年,《劉知白中國畫展》。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作研究部、美術館承辦的《劉知白中國畫展暨劉知白藝術研討會》於2013年7月1日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匯集了劉知白先生1938年至2003年間創作的100餘件山水、花卉作品,展覽呈現了劉知白先生近一個世紀學習、探索、創新中國畫的藝術歷程。
劉知白

個人作品

作品簡述

在近八十年的繪畫途程中,先生上涉宋元,下及明清,潛心於傳統近七十年。晚年以造化為師,在自然中印證傳統,將古法化為己用,終臻隨心所欲之大境。其早年作品文雅清逸。晚年筆寫潑墨,清奇詭美、大氣磅礴。先生襟懷坦蕩,意存高古,一生遠離畫壇,始終堅守著一個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獨立思想。
出版有大型畫冊《劉知白畫集》《劉知白潑墨山水集》。《榮寶齋》《中國書畫》《美術觀察》等十餘家報刊有專題刊介。《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劉知白》已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社會評價

在《當代30位中國畫家投資價值評析》書中劉知白被評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升值潛力的30位畫家之一,其中三十位中還有吳冠中、丁立人韓羽於志學崔振寬朱振庚張立辰張桂銘李世南吳山明程大利龍瑞何水法霍春陽劉二剛王鏞吳冠南楊春華田黎明范揚梁占岩紀京寧李孝萱張谷旻張江舟王曉輝武藝崔進、方向等人,還有他們的市場評析。應該是比較高的。

劉知白(中國畫家)

畫家小傳

劉知白,原名劉庭坦,號白雲,晚號如蓮老人、野竹翁、老藤、老梅等,為當代著名山水畫家。他於1915年出生在安徽省鳳陽縣府城鎮一個富商之家,自幼痴迷書畫,一生不慕名利,遠離畫壇,潛心藝術世界70餘載,2003年8月14日辭世於貴州省貴陽市,享年89歲。
1922年至1932年,劉知白在家鄉鳳陽讀國小、中學期間,曾隨鄉閒習作詩文,同時臨摹《芥子園畫傳》,並在外祖父的指授下,臨習漢隸、北碑,兼顏、柳、歐、趙及“宋四家”法書。從他“獨看梅花瘦,玉骨純潔色”的詠志中,可以看出當時未滿20歲的少年劉知白已經鑄就成一定的思想境界。出於對書畫的痴迷,作為長子的劉知白違背父親的意願,放棄掌管經營家中的資產,決意要走上繪畫的道路。1933年,他考入蘇州美專國畫系,曾加入朱竹雲張星階辦的“百花畫館”研習國畫。當時的國畫系主任顧彥平先生很是欣賞劉知白,對他提掖有加,還收他為入室弟子。1935年,劉知白住進蘇州怡園顧先生的“春萌書屋”,學習吳門畫法。他經常跟隨顧先生拜訪蘇州畫界名流,有幸讀到許多歷代名家的書畫墨跡,聆聽許多高明的見解,耳濡目染再加上刻苦學習,使他奠定了紮實的繪畫基礎。劉知白跟隨顧先生學習“四王”,但是他自己對石濤、石蹊等四僧卻情有獨鐘,顧先生雖然只畫“四王”一路,也不反對劉知白學習石濤,給他留下自我發展的空間。顧彥平先生曾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木欣欣以向榮”一句,自號“欣欣庵主”,劉知白則取了下一句“泉涓涓而始流”,自號“涓涓庵主”。這個當時因慕師而取的自號,恰恰吻合了他澹泊清心、孜孜不倦對繪畫藝術如涓涓泉水永無止境的一生追求。
1937年,日軍入侵,時局動盪,劉知白別師還鄉,於鳳陽縣第一國小任教。第二年,戰火播延,學校停辦,劉知白只得攜家眷背井離鄉,從此開始了坎坷的流亡生活。先是經阜陽至漢口,復由長沙轉湖南東安,在此治印鬻畫為生,其間也時常往返於廣西桂林、全縣之間,做些小買賣補貼家用。1942年,劉知白到廣西全縣,在全縣大同中學任教,課餘時間仍兼鬻書畫。1944年,大同中學因戰事疏散,劉知白又攜家眷前往桂林,之後先抵貴陽,再至重慶。一路上艱辛困苦,遭遇日機轟炸,途逢劫匪橫行,行李及多年積蓄的畫作遺失一空,到達重慶後,他還是靠治印鬻畫維持生活。1946年,抗戰勝利,劉知白舉家返回故鄉鳳陽,在鳳陽中學任教。1948年,學校南遷,劉知白再度攜家眷經上海過杭州,出江西入湖南,回到了廣西全縣,在全縣中山街開設“白雲鐵筆館”,依然是治印鬻畫。在這段四處奔波的日子裡,劉知白雖然艱難地維持家庭生活,撫養家中11個孩子,但是他仍然堅持苦讀詩書,畫筆不綴,練就了席地即書,釘壁則畫的本領,並且在學習摸索中總結出“學時有他無我,畫(化)時有我無他”的治學思想。他在這個時期共畫有約兩萬件作品,從如今倖存下來的幾幅畫中,既可以看出他紮實的傳統中國畫功底,又可以看出他脫離了傳統的羈絆,沿著古人的足跡走出自己大道的端倪。
1949年,劉知白離開全縣來到貴陽,在此定居,於中山街等地擺地攤刻字為生。1956年,由於合作化運動,劉知白加入了貴陽市刊刻社。1958年,他被調至貴陽市工藝美術廠擔任美術設計員。1964年,他又從美術廠調至貴陽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國畫室,這時候劉知白才算是有了一個可以專心從事研究和創作的環境。即使如此,他一家老小的溫飽問題還是得不到保障,仍飽受饑寒的困擾,連孩子們都常常沒有飽餐之食。種種困難沒有壓倒劉知白,他在1949到1966這十幾年中,堅持作畫萬餘件。這個時期的作品,畫風瀟灑、筆勢無定,已經從臨習古人中脫胎而出,技藝也趨於成熟。
安穩的日子還沒滿兩年,1966年“文革”運動開始了,劉知白的研究工作被迫停止。因為出身問題,他遭到工作組、工宣隊、居委會等輪番提審、抄家,反覆地問訊和調查。在這場運動中,他不但被強迫無止盡地寫認識,作交待,全家跟著擔驚受怕,而且他一向視若生命的書籍和大批書畫在幾次抄家中蕩然無存。面對艱辛貧困的生活而百折不屈的劉知白,幾乎被這難以理解的殘酷現實打垮了,他時常徘徊於附近的南明河畔,對著默默長流的河水傾訴著自己無限的痛苦。
1970年春,劉知白和體弱多病的老伴以及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被下放到貴州省龍里縣洗馬河區鄉下,租住在農民家中。這對於劉知白一家來說,無疑又是一次厄運當頭,可是遠離當時荒誕浮躁的城市,來到自然淳樸的山林中,對於劉知白也是一種解脫。很快的,他就從洗馬河的山石林泉中找到了心靈上的慰藉。無論風雨晴雪,他幾乎每天早出晚歸,整日深入山水之間,寫生、採藥、打柴、挖野菜,從山石樹木、林泉溪流體會大自然的變幻無定。他時常在山民農舍歇腳,與他們煮茶閒談,學習天氣時令、植物花草、農事雜活的經驗,並免費為山民們針灸送藥。劉知白已經完全忘卻了“文革”的衝擊,開始樂天知命、隨遇而安,這段同山做友,以水為朋的生活,使他的畫風徹底轉變成“法乎自然,師從造化”。
貴州高原向來是“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牛毛細雨經常是十天半月不斷,高原山野被籠罩在水霧之中,愈加顯得靈秀潤澤。劉知白多次往返於黔南、黔西,領略貴州山水不同地域的面貌,潛心研究著貴州山水的表現手法。缺少紙張,他就利用各種包裝紙、煙盒及一切能用的紙來寫生;缺少筆墨,他就用豬毛、野竹自製畫筆,折柳枝燒成炭條,從桃林采桃膠配製膠水來調和墨色。短短兩年間,他就積累了寫生稿5000餘張,為日後創作形成“白雲自有白雲法”潑墨山水的個人風格奠定了基礎。
1972年,政策落實,劉知白得以返回貴陽,恢復了原來的工作。在70、80年代,劉知白不僅多次深入貴州山區寫生,還出遊黃山、點蒼、峨嵋、青城、廬山諸名山,與貴州山水加以對照,揣摩貴州山水的精魄所在。
1983年7月,劉知白在貴州省展覽館舉辦解放後第一次個人畫展。1985年被聘為貴陽市書畫院藝術顧問,出版有《劉知白畫集》、《劉知白山水畫集》等多部專冊。1988年11月,在北京中央美院陳列館舉辦個人畫展。2000年5月,貴陽市文聯在貴州省博物館為他舉辦了《劉知白中國畫展》,著名學者馮其庸先生等北京專家親蒞貴陽參加了“劉知白中國畫藝術研討會”。
劉知白曾說,“作為一個畫人,一要老老實實學傳統,二要廣師造化,三要經得起寂寞,四要敢於不斷超越自己,五要不畏艱難險阻,不畏老之將至”。他所言“學時有他無我,畫時有我無他”的治學思想,要求學習傳統時踏踏實實,苦心追摹,再從師造化中去領悟傳統,最後以我法畫出自家山水。他對自己習畫歷程總結歸納為“法、守、功、化”4個字,縱觀老人70載的藝術人生,正是從這4個字一步步走過來的。他學米芾、石濤、石蹊、徐渭黃賓虹等,一學就是60多年,不僅是學他們的筆墨之法,更是從中領悟傳統藝術的意境和大師們的精神思想。他作畫從不打鉛稿,無論大幅小幅,只講求一個“快”字,而且章法層出不窮。他認為畫前打稿筆墨易受約束,難得天真活潑;若是邊想邊畫,板結在所難免,也失去筆墨意趣,這些都是胸無丘壑,心手功夫未到之故。故此他說:“畫者須從古之大家處得法,了解傳統之流變,了悟我國文化之精神,於造化之中得自然之涵毓,胸存萬千氣象至神遊造化方可隨心所欲。”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著名學者馮其庸看了劉知白先生的畫後,驚嘆不已,主動提出為先生的畫集寫序,僅從其中幾句,就可看出他對先生畫風畫格的傾慕:“劉老的畫,是地道的中國氣派、中國神韻!筆墨之高,已入化境。從山水畫的淵源來說,劉老畫裡呈現出來的是石濤石溪等人的氣派,而且其高處,決不在二石之下。他的山水完全是從貴州的真山真水中來,完全是自出新意,一片天機,沒有絲毫陳舊的感覺,相反卻是令人為之耳目一新,看到了貴州真山真水的神韻!劉老的畫我感到已經人格化了,而劉老的人也已經與天地、山水、自然渾然默契了,這真是畫家最難達到的最高境界!”
中國著名文藝評論家陳履生則認為,知白先生畫中透露出的野逸氣,不僅表現了先生一生的坎坷,那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所造就的因勢而布局的構圖方式,呈現了變化和不定的篇章以及那狂放和深具功力的筆墨。
著名文藝評論家柯文輝也給予劉知白極高的評價,“知白老他畢竟是一個對中國古典有想法的人,有他自己的獨特的追求。他比較多地保留了自己身上的清氣,而這種清氣比起石濤那一種出家人的清氣,石濤能應付王公大臣,知白老就應付不了。與其說這是他不如石濤,實則是他比石濤高。因此他得到了石濤的長處,避開了石濤的應酬,終於找到了自己,與石濤抗衡。他已經達到一種完全寂寞的高潮。劉老的畫的全部價值在於他不重複古代的大師的技法,同時又在精神上和古人達到一種默契。”
劉知白一生視名利如浮雲,他一生遠離畫壇,堅守著一種藝術的自由品格和獨立思想。他生活在兒孫滿堂的大家庭中,生活在眾多的學生中間。他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他安心於自己的這個小圈子,不去理會外界的是是非非。他甚至也不關心自己的作品,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評論家對他的褒揚,他的作品價格也隨之上漲。但是劉知白並不熱衷於此,他就如同一個修道的禪師,超然物外,神歸畫中。
劉知白晚年一直想在家鄉鳳陽舉辦一次個人畫展,可是老人沒有等到這一天。他畫了一輩子的畫,就在臨走前幾個小時還迷迷糊糊潑完最後一點剩墨,擱下了畫筆。“二石超超畫筆稀,天南又見白雲飛。神州自古多奇逸,寂寂空山一布衣。”讓我們用馮其庸先生的詩來緬懷劉知白老人,白雲寂寂,盡在人心。
(孫文海 文、孫祥寬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