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炫(約546-約613) 字光伯,隋河間景城(今河北獻縣東北)人。少時與
劉焯友善,同受《詩》於劉軌思,受《左傳》於郭懋,問《禮》於熊安生。為人聰敏,能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
周武帝平齊,由刺史宇文亢引薦為戶曹從事。後刺史李繪署為禮曹從事,以幹練而知名.後奉敕與王劭同修國史,又參加修定天文律歷,兼與內史省考定群宮。
自言《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
左傳》、《
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皆能講授,史子文集,皆涌於心。在朝名士十餘人保其所言無謬,於是拜殿內將軍。因偽造《
連山易》、《魯史記》等書,被人告發,除名,歸家以講學著書為務。後與諸儒修訂《
五禮》,授旅騎尉。
開皇二十年(600),廢國子、四門及州縣學,唯置太學博士二人,學生七十二人。炫上表言學極不宜廢。
隋煬帝即位,經牛弘推薦,參加修定律令。後經楊達薦舉,射策高策授太學博士。歲余,以品卑辭職,歸河間,以講學為業。
隋末,妻子離散,飢餓無所依,凍餒而死。門人謚為“宣德先生”。
他學通南北經學,精博今文、古文經典,崇信《偽古文尚書禮傳》和《偽古文考經孔傳》。對先儒章句,多有非議。指陳杜預《左傳集解》失誤之處,達一百五十餘條。所制諸經義疏,為當世士人奉為師宗。
孔穎達撰《尚書正義》、《
毛詩正義》,皆本於劉炫義疏。
因受南學影響,變樸實說經之風,好憑己意改前文,文辭也華麗。並認為,古人委任責成,案不重校,文不繁雜。今世文薄,多雜不密,又萬里追讓百年舊案,事多而政弊,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炫能盪棄家法,不拘舊說,提出《春秋》規過論,對後世影響很大,實開自由說經的先聲。
個人事跡
一個奇人
劉炫自幼聰明機巧,具有多種特異功能。他的眼睛特明亮,可以直觀日頭而不眩暈。讀書一覽十行,過目不忘。他還可以“左畫方,右畫圓,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無有遺失”。(見《隋書·劉炫傳》)
他跟信都(今河北冀縣)昌亭人劉焯是同窗好友。劉焯,(544—610)也是隋朝著名經學家,二人先後向同郡人劉軌思學《毛詩》,向廣平人郭懋當學《左傳》,向阜城人熊安生學《禮》。二人又“閉戶讀書,十年不出”,“雖衣食不濟,晏如也”。(《隋書·劉焯傳》)所以當隋朝吏部尚書問劉炫有什麼才學時,他毫不謙虛地說:“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並堪講授。周易、儀禮、穀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鹹誦於心;天文律歷,究核微妙。至於公私文翰,未嘗假手。”(《隋書·劉炫傳》)
就是這樣一個學問淹通的人物,竟然在朝廷購求天下逸書的時候,為了領取幾個賞錢,造起假來。隋開皇年間,劉炫入朝參與撰寫國史和修訂天文律歷。當時,大臣牛弘奏請購求逸書。他運用自己的才華技能,偽造書籍一百多卷,題名為《連山易》、《魯史記》等。賣給官府。後來被人揭發。劉炫為此差點丟了性命,剛剛得到的一個官職也被撤掉,打起鋪蓋回老家去了。
一個大學問家
劉炫向吏部尚書的那一番自我表白不是吹噓,他的確是一位名重當時的大學問家。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隋代能稱得起儒學大師的只有兩個,即劉炫與劉焯。他與劉焯時稱“二劉”。《北史·儒林傳》稱:“惟信都劉士元(焯)、河間劉光伯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所制諸經義疏,搢紳鹹宗之。”又稱:“劉炫學實通儒,才堪成務,九流七略,無不該覽。雖探賾索隱,不逮於焯;裁成義說,文雅過之。”
劉炫對《毛詩》的研究,有很大貢獻。《毛詩》之傳,發軔於西漢河間國,當時不顯於朝。直到東漢鄭玄為其作箋,《毛詩》才盛行於世。南北朝魏朝饒陽人劉獻之,精通《毛詩》。其弟子劉軌思,“說《詩》甚精”。劉炫和劉焯就從劉軌思學《詩》。劉炫著有《毛詩述義》四十卷,《注詩序》一卷,《毛詩譜》二卷。這些著作雖已失傳,但其精義,已被後人吸收。唐朝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其中《毛詩正義》即以劉炫的《毛詩述義》和劉焯的《毛詩義疏》為稿本。
劉炫對《左傳》有獨到見解。《春秋》之傳,晉代《公羊》、《穀梁》、《左傳》俱立國學。隋代《左傳》盛行起來。劉炫治《春秋》相當精深,曾作《春秋攻昧》十二卷,《春秋規過》三卷,《春秋述議》三十七卷。其中《規過》一書,是專給杜預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挑毛病的。杜預是西晉大臣,文武全才,曾因軍功封“當陽縣侯”,他的《集解》是流行的“左學”權威著作。劉炫敢向權威挑戰,可謂藝高人膽大。
紀曉嵐有《過景城憶劉光伯》一詩讚曰:
故宅今何在?遺書亦盡亡。
誰知馮道里,曾似鄭公鄉。
三傳分堅壘,諸儒各瓣香。
多君真北士,敢議杜當陽。
一個不合時宜者
劉炫在他才華初露時,被地方官舉薦到朝廷做事。修過國史,訂過律歷,兼於內史考訂群言。他先後值班於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但卻沒有一官半職,以致於生活窘迫,家中交不起稅賦。地方官去催促,他才向內史令訴苦。內史令送他去吏部,吏部尚書韋世康考察他,見他口說大話,不予信任,又經眾人舉薦,好容易得到一個“殿內將軍”的職銜,又因“造假書案”而丟掉了,而且還背上了一個鄙俗的惡名。
造書騙賞,完全是窮困造成的,整天餓著肚子,還講什麼斯文道德?按《隋書·儒林傳》記載,當時的巨儒在品行上多鄙俗。因為國家不重儒,沒有俸祿,“此所以儒罕道人,學多鄙俗者也”。
劉炫丟了官差,回老家教書。後又被太子楊勇召至京師,要他去侍奉蜀王楊秀。劉炫拖延不願從命,惹惱了蜀王,將其“枷送益州”。一介書生,披枷帶鎖,千里跋涉,其悽苦之狀,可想而知。到了益州,蜀王安排他在帳內“持仗為門衛”,多么令人尷尬汗顏的差事?
後蜀王被廢,劉炫授旅騎尉,與諸儒修《五禮》。又被命修律令,後升為太學博士。
在朝期間,劉炫提出過很多正確的建議,他認為事繁政弊,公文繁瑣必然造成“老吏抱案死”的忙亂局面。主張簡化辦事程式。對外,他反對出兵高麗,作《撫夷論》指陳利弊。他有許多為政治國的主意是很高明的。但是,這人性格躁競,自恃才高,目中無人,經常輕慢當局,上司不喜歡,同僚也忌妒。他講古文《孝經》,“儒者喧喧,皆雲炫自作”。說那書是他自己假造的。其實他所講的《孝經》正是孔子傳人藏之於魯壁的真本,劉炫曾作《稽疑》一篇,欲興墜起廢,但是他造假書的前科,常被人提及,不能見容於世人,結果太學博士當了一年多,即被以品行卑下而辭退了。
一個戰亂的犧牲品
其時各地農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已經大亂,劉炫顛沛流離,孤身回到河間郡。城外戰亂不已,他困頓城中,與在景城老家的妻子僅隔百里,但無法通音訊。
穀米越來越貴,教書換錢吧,已沒有地方能放他那張講桌了。劉炫鬱鬱寡歡,著文排遣胸中塊壘。文章中感嘆生不逢時,無法與前代通儒相比。晚境已近,頓生悲涼:“日迫桑榆,大命將近,故友飄零,門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親故莫照其心,後人不見其跡,殆及餘喘,薄言胸臆。……天違人願,途不我與。世路未夷,學校盡廢。道不備於當時,業不授於身後。銜恨泉壤,實在茲乎?”(見《隋書·劉炫傳》)
當時,劉炫的許多門人已經參加了義軍。他們體恤老師的困境,到河間郡城去把劉炫索要了出來。後來,起義軍失敗,劉炫孤苦無所依,踉踉蹌蹌奔回老家景城。景城的官員,知道劉炫“與賊相知”,怕受牽連,哪裡敢接納他?於是將城內緊閉。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已經是六十八歲老人的劉炫,腹中飢餓,衣履襤褸,在那冰冷的寒夜裡,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滿腹經綸的一代巨儒凍餒至極,慘死城下。
劉炫死後,門人們尊他為“宣德先生”。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在滄州曾見“文儒先生劉炫碑”,是“學人為立”。乾隆《獻縣誌》記載:“劉炫墓在獻縣東八十里景城南”。如今碑與墓都已杳無蹤跡。
主要著作
劉炫是一位多產的經學家,著有《論語述議》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經正名》十二卷、《孝經述議》五卷、《春秋述議》四十卷、《尚書述議》二十卷、《毛詩述議》四十卷、注《詩序》一卷等。他這些著述也曾廣泛流傳過,唐代著名經學家孔穎達撰寫《五經正義》時,曾採用了他的不少說法。可惜,後來都陸續失傳。
影響
劉炫在處境那樣艱難的情況下,仍然頑強地從事經書、曆法等研究,進行大量的著述,對我國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相關人物
劉焯、劉炫都是隋代有名的經學家,時人把他倆並稱為“二劉”。
劉焯(544—610年),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縣)人。劉炫(546—613年),字光伯,河間景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北)人。他二人都家道貧寒、潛心好學,曾先後拜劉軌思、郭懋當、熊安生等名儒為師。據史書記載,他們聽說武強交津橋劉智海家珍藏有許多古籍,就一起到劉智海家,刻苦攻讀了十年,而後同時成名。
早期,劉焯、劉炫在郡縣任從事、功曹等小官職,後被調到京師討論經書。他們以獨特的見解得到朝廷及一些大臣的賞識。洛陽《後經》文字磨損,沒有人能夠辨認。朝廷便下詔請劉焯、劉炫進行考證,他們經過努力,一一辨清。國子監(最高學府)舉行祭祀典禮時,辯論經學中的一些問題,劉焯、劉炫舌戰群儒,引起群儒的忌恨,遭到流言蜚語中傷,被革職還鄉。
後隋文帝派劉焯、劉炫到蜀王楊秀府下做事,他們不肯去。楊秀得知,將劉焯發配到邊遠充軍,強迫劉炫給他當門衛。不久,楊秀被廢掉蜀王,劉悼、劉炫才重新得到起用,分別在朝中作了雲騎尉、旅騎尉。
劉悼、劉炫秉性耿直,為官期間,經常抨擊時政,終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罷職回鄉。劉焯回鄉後,集中精力講授、著述經書,終因不得志,鬱憤而死。劉炫則窮困潦倒,四處流浪,最後凍死在河間城外。
劉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經學、天文、歷學、數學都有研究。他所作的《皇極曆》,在曆法史上首次發現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三次差內插法來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他詳盡研究過《九章算術》、《周髀》、《七曜曆書》等。著有《稽極》十卷、《曆書》十卷以及《五經述議》等書。當時曾流行於世,後來多失傳了。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他《尚書劉氏義疏》一卷,《隋書·律曆志》中載有他的《皇極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