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義(中國近現代政治、軍事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昌義(1905年—1994年),河北高陽人。中國近現代政治、軍事人物。早年投身軍旅,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下作戰,畢業於洛陽軍事學校高級班,參加蔣馮戰爭。抗日戰爭期間,歷任第四十六師師長、暫編第十五軍中將軍長、第十九集團軍副司令等職。解放戰爭進行後,任國民黨政府軍第一綏靖區副司令,賦閒暫住上海。後通過王葆真參加了民革組織。1949年上海戰役期間,被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任為五十一軍軍長、淞滬警備副司令兼北兵團司令。5月25日湯恩伯等逃離上海後,劉昌義於5月26日宣布起義,所部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上海解放後,1950年在舟山戰役中,他協助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做了有益的工作。後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上海分會顧問,並當選為第一、二屆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屆上海市政協委員,第二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歷任民革中央第五、六屆委員,第七、八屆監察委員,民革上海市委會委員、常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昌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籍貫河北高陽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94年
  • 畢業院校:洛陽軍事學校高級班
人物生平
劉昌義是河北高陽人。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河北保定投身軍旅。以後轉入西北軍馮玉祥部隊,在馮辦的洛陽軍事學校高級班畢業,在北伐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司令是馮玉祥)任聯絡員。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蔣馮戰爭中,馮玉祥擴充隊伍,劉昌義由副旅長調任新兵師師長。次年(1930年)秋,馮玉祥反蔣失敗,劉昌義所部亦隨之瓦解。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馮玉祥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劉昌義被任為第四十六師師長,在山西晉城、河北邯鄲一帶召集舊部,參加抗日。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民抗戰開始,劉昌義在張家口組織義勇軍打游擊。張家口失守,他隨劉汝明部沿太行山退到河南沁陽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春,劉昌義在河南溫縣附近詐降日偽軍,乘日偽軍派員來點驗時,出其不意反戈一擊,殲滅日偽軍600餘人,並俘獲日偽頭目多名,受到重慶國民政府讚賞,將其所部改編為暫編第十五軍,晉升他為中將軍長。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日軍進攻河南中部,暫編第十五軍在黃河南岸抗擊日寇,國民政府曾授予他三級雲麾勳章
因劉昌義曾跟隨馮玉祥打過蔣介石,又和李濟深有關係,長期受蔣介石及其嫡系部隊的岐視和排擠。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蔣介石調任他為第十九集團軍副司令,撤銷其軍長職務,剝奪了他的實際兵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劉昌義自駐地徐州偕舊友劉雲昭(時任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後為民革地下黨員)來到上海,專程拜會李濟深,希望李對他擺脫當時處境有所開導。劉昌義表示,想去香港。李濟深勸他做好爭取部隊的工作,掛個副司令的名義,有機會能策動部隊起義,其作用要比去香港大得多。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民革在香港成立,同年6月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派中央常委王葆真為軍事特派員,到華東和上海秘密做策反蔣軍的工作,以接應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其時,劉昌義為國民黨政府軍第一綏靖區副司令。由於人民解放軍勝利推進,第一綏靖區司令部被迫遷至崇明,劉昌義以治病為由,暫住上海新亞飯店(今新亞大酒店)。10月下旬的一天,由劉雲昭引見,劉昌義會見了王葆真。王葆真向劉昌義談了民革的性質、任務,還講了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軍政人員的政策,示意歡迎他參加民革組織。劉昌義當即表示“卓老(王葆真號卓山),我聽您的”。同年11月16日,在永川醫院王葆真所住的病房內,劉昌義參加了民革組織,由王葆真、劉雲昭與他直接聯繫。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天險,揮戈江南,以湯恩伯為首的淞滬警備總司令部在上海負隅頑抗。5月16日,第五十一軍大部被殲,軍長王秉鉞被俘,湯恩伯命劉昌義接任第五十一軍軍長。5月23日,陳大慶宣布經湯恩伯同意,將所部全部撤至蘇州河以北,組成北兵團,並宣布任劉昌義為淞滬警備副司令兼北兵團司令。5月25日,湯恩伯、陳大慶等人逃離上海。5月26日,劉昌義起義,所部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
上海解放後,1950年在解放舟山的戰役中,劉昌義協助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做了有益的工作。嗣後,他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上海分會顧問,並當選為第一、二屆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屆上海市政協委員,第二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歷任民革中央第五、六屆委員,第七、八屆監察委員,民革上海市委會委員、常委。1994年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