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敏(革命烈士)

劉志敏,乳名小志,譜名劉英桂。1904年7月15日出生於河南省羅山縣城的一個商人家庭。7歲那年,父親送她進私塾念書,後又進縣立女子高等國小讀書。由於她聰明好學,成績優秀而倍受女教師周祥林的喜愛和器重。1922年暑假,周老師回家探親,將她帶到開封,考取了省立女子中學。在校期間,開始接觸《新青年》等進步刊物,思想覺悟不斷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志敏
  • 外文名:ZHIMIN LI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羅山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35年6月
  • 職業:革命烈士
  • 畢業院校:河南省開封市北倉女子中學
  • 性別:女
  • 籍貫河南羅山
  • 簡介:出生於書香門第
  • 犧牲地:福建省漳州監獄
基本信息,簡介,大別山人民的優秀女兒,

基本信息

姓 名:劉志敏
性 別:女
劉志敏劉志敏
民 族:漢族
籍 貫:河南羅山
出生年月:1904年
犧牲日期:1935年6月

簡介

出生於書香門第。小時念私塾。“五四”運動後入羅山縣立女子高小。1922年,入開封北倉女子中學。在中學內受到新思想的薰陶,為尋求真理,孜孜不倦地閱讀《共產黨宣言》、《蘇聯十月革命研究》等書刊。1923年6月,投入革命,做宣傳工作。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開封被通緝,逃到武漢。同年秋,受黨組織派遣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底,回到祖國,分配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擔負交通工作。1932年春,調到江西中央蘇區,在中共寧都中心縣委工作。1933年1月,中共建寧中心縣委成立,任中心縣委婦女部長。他深入民眾,調查研究,發動婦女參加土地鬥爭,支援紅軍,為粉碎敵軍的第四次“圍剿”做出了貢獻。同年4月,到江西參加省委擴大會議。會後返回建寧途經黃泥潭,遭敵保衛團、大刀會匪徒襲擊。她臨危不懼,英勇反擊,身負重傷。1933年5月,中央蘇區閩贛省成立,調到中共閩贛省委機關工作,任婦女部長。9月,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她隨機關進駐建寧城。在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努力做好各項工作,發動和組織民眾支援前線紅軍。1934年6月,隨省委機關退駐寧化城。10月,主力紅軍戰略轉移後,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進行整編,機關人員編為工作團隨省軍區武裝行動。她調任省委秘書兼裁判部審判主任。年底,閩贛省工作團和閩贛軍區武裝轉入游擊戰爭。1935年4月,到達寧化、建寧交界的陳家山,遭國民黨軍包圍,突圍中她被俘。同年6月,被解押到漳州監獄。在獄中,雖倍受折磨,仍關心照料難友,鼓勵她們“活著就要鬥爭下去!”最後被殺害於漳州獄中。

大別山人民的優秀女兒

劉志敏,一位信陽人民的優秀女兒,一個光輝而又不太為人所熟知的名字。她較早受到愛國主義和進步思想的啟蒙,是大別山區早期參加革命的女同志之一;1927年她就被黨組織選派至蘇聯留學,是中共早期赴蘇聯留學的革命者之一;1931年她由上海中共中央機關調至中央蘇區工作,歷任建寧中心縣委婦女部長、宣傳部長,閩贛省委常委兼婦女部長等職,是中央蘇區優秀的婦女領導幹部;1934年她和革命伴侶李翔梧受命於危難之時,擔當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堅持蘇區鬥爭的重任,雙雙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劉志敏,以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一位共產黨員壯麗人生篇章;以堅貞不屈的革命情操,詮釋了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堅定的政治信仰
   劉志敏在青年時代求學期間接受馬列主義,確立了革命理想,並為之孜孜追求,不懈奮鬥。1908年7月16日,劉志敏出生於羅山縣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念私塾,“五四”運動後到縣立女子高小讀書。此時,民主革命的浪潮在羅山城鎮激盪。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令人耳目一新。一批在外地求學的進步學生成為推動羅山革命浪潮的先驅。如尚伯華、尚鉞創辦了以團結進步青年、勵志學業、傳播民主為主旨的“羅山青年學社”。學社的門聯就這樣寫道:“青春願長留,將輸入新潮,濯盡腐毒腦海;年華休錯過,速增進知識,放開世界眼光”,反映出社會的變革和進步在羅山已是人心所向。提倡新文化、傳播新思想的活動首先由進步知識分子倡導起來。劉志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受新思想的啟蒙教育。因聰明好學,成績優異,思想開朗,深受本校進步教師的喜愛和關注,不斷給予她愛國主義的教育。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羅山青年學社成為團結進步學生的核心組織和中共黨組織開展活動的重要陣地,學社的骨幹分子成為羅山地方黨組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學社讀書會學習過紅色書籍的羅山高等學堂女子班的老師和學生也先後離開羅山參加了革命。在進步教師的引導下,劉志敏高小畢業後考入河南第一女子中學(即有名的開封北倉女中)學習。在女中,她進一步受到了新思想的薰陶,積極追求進步。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她孜孜不倦地閱讀《共產黨宣言》、《嚮導》、《蘇聯十月革命研究》等書刊,逐步接受了馬列主義,堅定了革命的信念,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在轟轟烈烈、如火如荼的大革命運動中,劉志敏辦牆報、出校刊,到街上畫畫、講演,大力宣傳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她和女中學生一起舉行罷課、上街遊行,聲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罪行,聲援北伐戰爭。
1926年,劉志敏讀完中學即前往漢口,加入宋慶齡辦的國民黨婦女黨務訓練班學習。1927年1月,在訓練班內由朱慶榮、李惠桃兩人介紹加入國民黨,同時加入中國共青團。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受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委派,以戰區農運特派員的身份,在信陽縣農民協會,從事農民運動的宣傳工作,同時,擔任共青團的支部書記,秘密從事學生和婦女工作,還曾到馮玉祥部隊的政治部女子宣傳隊做過宣傳工作。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公開背叛革命。7月,汪精衛等控制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召開“分共”會議,徹底背叛了孫中山制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綱領,對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實行大逮捕、大屠殺,革命處於低潮。這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但是,劉志敏沒有在革命道路上猶豫徘徊,反而在政治上更加堅定了。她冒著被殺頭的危險,繼續秘密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工作任務。不久,因漢口黨組織遭到破壞,劉志敏被捕入獄,後經黨組織多方營救出獄。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培養革命幹部,中共湖北省委決定派劉志敏去蘇聯學習。1927年秋,劉志敏秘密從武昌到上海,組織上派沈沛霖護送她和朱仲止兩同志躲過警察和巡捕,登上蘇聯商船,前往海參崴,隨後轉乘火車於11月6日抵達莫斯科,進入中山大學。
卓越的工作才幹
在中山大學,劉志敏俄文名字為“佩爾西科娃”。她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各種科學知識。1928年秋,在莫斯科經河南同鄉、著名翻譯家曹靖華和尚佩秋夫婦的介紹,劉志敏與在東方大學當翻譯的李翔梧結為革命伉儷。
李翔梧,河南省洛寧縣人,紅軍時期著名的文武將軍。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在東方大學任翻譯。1929年回國後,歷任紅五軍團第十四軍四十師政委,紅十四軍政委,紅五軍團政治部秘書長、宣傳部長,紅十三軍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敵工部長、宣傳部長,中央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等職。
1929年底,李翔梧、劉志敏以極大的革命熱情返回祖國,他倆都分配到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李翔梧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主要是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兵運工作,劉志敏擔負地下交通工作。當時上海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白色恐怖異常嚴重,他們都無所畏懼,積極開展地下鬥爭。他們住在一個小閣樓里,大部分工作是在深夜進行的。白天活動有人盯梢,但他們都能機智地躲開敵人的追蹤,嚴肅而又認真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在此期間,成功地發展了國民黨西北軍二十五師參謀長張克俠為特別黨員。
1931年春,組織決定調劉志敏、李翔梧同志一起去中央蘇區工作。這是劉志敏的心愿,因為她早就盼望,能有一天身著戎裝,馳騁疆場,感受火熱的蘇區生活。她懷著滿腔熱情準備投入這一偉大的實踐,她感到這對她的一生是多么有意義的時刻啊!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夫婦喬裝改扮,奔赴江西中央蘇區。
到中央蘇區後,劉志敏在中共寧都中心縣委工作。1933年1月,建寧中心縣委成立(轄建寧、泰寧、黎川三縣),劉志敏任中心縣委常委、婦女部長。在建寧工作期間,她顯示了卓越的工作才能和高昂的工作熱情。她沒有留學女大學生的痕跡,給人們的印象是熱情奔放,談笑風生。她沒有領導的架子,總是那么艱苦深入,聯繫民眾。她從沒有閒過,常常奔波在蘇區的山村僻壤,組織發動蘇區婦女支援紅軍反“圍剿”,組織婦女洗衣隊,發動婦女打草鞋,籌集物資赴戰場慰問紅軍。更突出的是,在她工作區域內,動員了大批青年參加紅軍,成為紅七軍團的主要兵源,為擴充紅七軍團作出了突出貢獻。
1933年4月,劉志敏同中心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靜濤一起去江西省于都縣參加省委擴大會議。返回途中,路經建寧里心鎮雙溪村黃泥潭,遇上地方反動武裝正在包圍襲擊當地民眾,情況十分危急。為解救受困民眾,她們不顧個人安危,英勇向敵人開槍射擊,斃傷敵多人。戰鬥中,吳靜濤壯烈犧牲,劉志敏身負重傷,被送進紅軍醫院治療。傷愈出院後,被任命為建寧中心縣委宣傳部長。不久,劉志敏調任閩贛省委常委兼婦女部長,後任閩贛省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等職。
“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情懷
在革命鬥爭中,劉志敏是熱情很高的強者。她心中只有黨、有人民、有革命;在對待人與己、公與私的問題上,又是捨己為人、公而忘私,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
她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在建寧工作時,有位區團委書記叫甘愛棠,是一個很能吃苦的女同志。她每次來縣裡開會,要步行八十里山路,雖很辛勞,但從無怨言。劉志敏十分讚賞她那種革命精神,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她,親自給她打洗腳水,晚上讓她同自己一起睡覺。幫她學習革命道理,指導她作好工作,提高她對形勢的認識。在劉志敏的引導下,甘愛棠很快成為一名優秀的共青團的領導幹部。縣兒童局的書記叫謝木生,年齡只有十六、七歲,劉志敏把他當作小弟弟,處處給以體貼關心,啟發他學習政治文化知識。一次,見他沒有腰帶,就把從蘇聯帶回的皮帶送給他,並講明來歷和意義,激發小謝的革命鬥爭熱情。
她作為領導幹部,不僅平時處處替同志們著想,就是在漳州監獄被關押的生死時刻,也時刻關心同獄難友。1934年冬在漳州監獄,見難友張仕英衣著單薄,就不顧寒冷,將身上的黑上衣脫下來送給張仕英穿。雖在監獄,她很注意風紀。她感到在敵人的折磨下,女友們都蓬頭垢面的,有失革命者的威嚴,有助敵人的凶焰。她從鞋底里取出保存多年的五塊現洋,請一位河南籍的看守,設法買來了婦女用品,分給大家使用,解決了大家無法解決的困難。
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劉志敏更是忍痛割捨了兒女親情。她和李翔梧結婚後,在蘇聯生了第一個孩子,因而取名叫蘇生。回到上海時,孩子才幾個月,他們是多么喜愛這孩子啊!但為了集中精力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她於1930年的春節,毅然把吃奶的蘇生送回羅山交給姥姥撫養。當時羅山縣境內工農武裝割據風起雲湧,敵我鬥爭異常激烈。劉家的女兒當了共產黨,招來了反動政府的抄家。劉家只好帶著蘇生下鄉東藏西躲,饑寒交迫,顛沛流離,蘇生生病無法醫治,竟過早地離開人間。噩耗傳來,劉志敏肝腸欲斷,她拚命地工作,以減輕失子之痛。
1931年,他們在上海生了第二個孩子,取名滬生。孩子出生不到三個月,他們接到去中央蘇區工作的通知,征途漫漫,戎馬倥傯,夫妻決定將孩子送回洛寧縣奶奶家撫養,母子從此分離。為了千家萬戶的母子安寧,永享太平,終生捨去了天倫之樂。
劉志敏此次送子回洛寧,順便回羅山看望年邁多病的母親,在家只停留了七天,因形勢緊張而離開。悄悄而回,匆匆離去。母女離別時難分難捨,她緊緊握住母親的手,潸然淚下。但是她還是強忍住別離的苦楚,安慰母親說:“媽別難過,等革命勝利了,我一定回來陪您過幾年好日子。”那知此次她們母女的離別,竟是生死別離。
堅貞不屈的革命情操
1934年,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閩贛省是中央根據地的東北大門,首當其衝地成為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的目標。蘇區軍民在閩贛省委的領導下,開展了艱苦的反圍剿鬥爭。
10月,中共中央決定:為了北上抗日,主力紅軍離開中央蘇區,開始萬里長征。中共中央命令項英、陳毅、鄧子恢等率領一部分紅軍和地方工作者約3萬餘人,留在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掩護主力突圍。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劉志敏奉命留在閩贛省繼續堅持鞏固蘇區的鬥爭。由於鬥爭形勢的惡化,省委機關先後從黎川遷往德勝關、建寧、都上、寧北。12月,國民黨盧興幫部,糾集地方保全團,更加瘋狂地“圍剿”閩贛蘇區。清流失守,寧化被圍,省委機關隨軍區部隊撤到泉上,在寧化、建寧、歸化邊區深山中與敵周旋。敵人對蘇區軍民進行了殘酷的摧殘,揚言“筷子過斬、茅草過燒、屋換石頭、人要換種”,實行血洗蘇區的罪惡政策。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一些革命意志薄弱者變節投敵。然而,劉志敏仍以頑強的革命意志,旺盛的革命熱情,和其他同志一道堅持著革命鬥爭。此時,劉志敏與李翔梧音訊不通,她把對革命伴侶的牽掛之情暗藏在心底,一直堅持在游擊戰爭的最前沿,組織民眾反清剿。12月底,部隊在棠地(今屬寧化縣水茜鄉)遭敵五十五師包圍。突圍戰鬥中,劉志敏不幸被俘。
劉志敏被俘後,先被關在福建寧化監獄,後被押到漳州綏靖公署監獄。獄中,她一刻也沒放棄鬥爭,經常鼓勵獄中戰友:“不管敵人耍什麼花招,動什麼酷刑,我們都要頂住,敵人是一時得逞,最後勝利是屬於我們的。”在她的言傳身教下,戰友們都表現得非常堅強。漳州綏靖公署監獄對她進行人身折磨,每頓只讓吃一碗稀粥,牢房既潮濕又骯髒。經過多次抗議和絕食鬥爭,生存條件稍有改善。
敵人對劉志敏進行多次審問:“你叫什麼名字?在共軍乾什麼?是不是共產黨?這次突圍出去了多少人?都到什麼地方?”劉志敏一概回答“不知道!”敵人看軟的不行,就嚴刑拷打,遍體鱗傷的她絲毫沒有動搖過堅強意志。
敵人多次刑訊,一無所獲。因尚未弄清劉志敏的真實身份,沒有馬上下毒手。半年之後,由於叛徒出賣,敵人得知劉志敏的真實身份,如獲至寶,立即組織突擊審訊。劉志敏覺察到被叛徒出賣,這時,她反而更加神情自若,威武不屈。她回擊了敵人的一切威逼利誘,視死如歸。敵人說:“你還年輕,只要說實話,馬上給你自由,還給錢給官。”她一聲冷笑,嚴正回答:“當紅軍,命就不要,還要錢要官嗎?”敵人氣得嗷嗷叫,又施酷刑,她再次暈了過去,敵人又是一無所得。1935年6月的一天,劊子手以偽善的面孔對劉志敏說:“你帶上行李,現在送你回家。”劉志敏意識到敵人要下毒手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從容、鎮定地整理頭髮和衣服,告別戰友,昂首走出牢門,在漳州城西門外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7歲。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李翔梧調任中央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隨中央獨立師紅二十四師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牽制敵人,掩護長征部隊北上。1935年3月,李翔梧在江西會昌天門障戰鬥中掩護戰友突圍脫險後壯烈犧牲,時年28歲。
血染杜鵑紅,江河同悲泣。劉志敏、李翔梧沒能看到北上抗日的紅軍會師陝北的動人場面;沒能和戰友一起走完為新中國誕生而悉心運籌的歷程;沒能分享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的勝利喜悅;更沒來得及細細體味孝敬父母於堂前、孩兒繞膝間、夫妻廝守到白頭的兒女真情。然而,他們卻用高尚的革命情操、踐行使命的非凡革命行動,詮釋共產黨人大愛的真諦。
令人欣慰的是,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1985年10月22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洛寧縣召開萬人大會,紀念李翔梧、劉志敏烈士犧牲五十周年。同時,為紀念碑亭揭牌。楊尚昆親筆題寫紀念碑碑名,宋任窮、伍修權、黃火青、程子華等中央領導同志題了詞。每年的清明節或紀念日,河南、上海、江西、福建等地的幹部、民眾、學生都會去烈士曾經工作、戰鬥過的地方瞻仰憑弔。2005年11月11日,中央電視台《永遠的豐碑》欄目,介紹了他們的英雄業績。在劉志敏烈士誕辰100周年之際,信陽市委書記王鐵,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馮鳴等領導同志專門作出批示,要求組織好紀念活動,弘揚烈士革命精神,激勵信陽的幹部民眾為建設和諧魅力信陽拼搏奮進,以告慰烈士英靈。
劉志敏,大別山人民的優秀女兒,她的英雄事跡已經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她的優秀品德和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家鄉人民為建設美好信陽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