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武漢市第六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建華,男,1970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市委黨校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現任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建華
  • 出生日期:1970年8月
  • 臨床職稱:副主任醫師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職務: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 所獲榮譽: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人物事跡,所獲榮譽,

人物事跡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1月25日,距離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到5公里的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被定為定點收治醫院。作為一家主打“老年病”救治的三級醫院,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無異於難上加難。然而在院長劉建華帶領下,1000多名員工堅持抗疫100多天,在沒外援的情況下,發熱門診接診19984人次,收治新冠患者1325名,治癒1248人,重症救治成功率高於武漢市三級醫院平均水平,死亡率低於平均水平。
堅守崗位靠前指揮,早期預警迅速應對
2019年12月31日晚,針對“不明原因肺炎”武漢市衛健委召開緊急會議提出:提高警惕,加強防控應對。會後第二天,劉建華親自下院區踩點,用一天時間開闢單間隔離發熱病區,完成兩區三通道的改造,將全院不明原因發熱患者統一集中轉至隔離病區治療。
因為快速識別、早期預警、迅速應對,六院的醫護人員沒有出現大面積感染,避免了戰鬥性減員,也為上級部門最後確定“人傳人”提供了早期依據。醫院得力的應對措施也得到了各級衛生部門、傳染病學專家的高度肯定。這一切有利的防控舉措,全有賴於劉建華準確的“早期預判”。
在最初的時候,不管是機動性質的病區改造、發熱病人臨時轉科室,還是大量購進無創呼吸機、血氧監護儀、床旁血氣等設備,劉建華的這些做法曾受到外界和下屬的不理解。
“在任何時候,院長都必須靠前指揮,並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劉建華說,身為一名醫院管理者,自身的決策行動不僅要科學精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還要考慮醫務人員的安全。
制定科學防控體系,確保指揮有方向、行動有力量
第一時間成立以劉建華院長為第一責任人的“疫情防控指揮部”,下設醫療救治、院感防控、疫情數據報送、後勤物質保障、應急等十幾個小組。在沒有一個外援的情況下,為最大限度的合理運用全院力量,指揮部統一調度呼吸科專家,對非呼吸專業轉崗的隔離病區,派遣一名專家進駐指導,確保醫療救治同質化。
疫情期間他簽署下發各類檔案及管理辦法200餘份,召開各類會議100餘次,做到指揮有方向,行動有力量,為打贏疫情阻擊戰奠定基礎。
精準施策科學防控,嚴謹縝密洞悉無遺
1月25日,武漢六醫院被徵用為第三批定點醫院之一,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劉建華精準施策,在72小時內完成從綜合醫院到定點醫院的全面轉型。他親自下病區實地勘察、草擬施工圖,在當時武漢"封城",人員物資急缺的情況下,利用醫院現有材料,帶領幹部職工連夜加班,72小時完成全院18個病區三區兩通道的改造。開設發熱病人就診專區,實現一患一診室;新增醫護更衣緩衝區、重新規劃門診患者就診流程和路線;醫患通道分設、隔離。精準施策後即便在高峰期,發熱門診日接診量接近600人的情況下,就診依然安全有序,有效避免了院內感染
在這期間,如何調配人員和物資也成了加強“防控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劉建華認為,抓培訓、立規矩、嚴管理、重過程等等都是重要的手段。
他成立了以呼吸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專家組成的新冠肺炎專家指導組。並組織編寫了《六醫院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治專家共識》,採取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案,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進行治療。
他建立“每日集中研判制度”。每天下午4點組織專家組成員及所有病區負責人開展危重及疑難病例討論會,他親自主持參加;他注重多學科團隊合作,成立新冠肺炎MDT治療組,湖北省最高年齡母子106歲的母親、86歲兒子同時確診為新冠肺炎,經過多學科團隊聯合治療,痊癒出院。經典案例得到各級領導的關注。
他注重院感知識培訓、轉崗培訓。他說“必須做到防護服精準穿脫”。他甚至建議使用“笨”方法,醫務人員穿脫20次才進入隔離病區;集中培訓非呼吸專業轉崗人員,並針對輕、中、重患者組織專家制定不同的治療模組,並錄入到信息系統中,轉崗醫生在救治病人的實際工作中易於學習與執行,確保了醫療質量同質化。
他要求防護物資必須精準發放,並利用SPD物資管理系統,實行按人、按天、按不同崗位、按不同防護級別精準發放,配送至科室,保證了每個醫護人員防護到位,確保一線戰士的安全,使病人得到更加有效的救治和看護。
他重視後勤保障工作,要求隔離病房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後勤人員一日三餐準時配送到病房,避免交叉感染。整個疫情期間後勤人員為接近2500名的患者與職工配送便當,最高峰每天配送5200份。關閉中央空調後,為保障患者取暖,劉建華院長在封城期間,想辦法為患者購置500台取暖設備及500床毛毯。他說只有做好了人、事、物的有效調配,才能保證患者救治的安全順利進行。
抗疫同時兼顧日常救治,復工復產安全有序
“不讓我們透析,你就是要我的命!”一個長期透析的病人闖進劉建華的辦公室說。
作為發熱定點醫院,一方面接收疑似或者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如果還要接收非新冠透析病人,一旦引發交叉感染,後果不堪構想,稍有不慎院長的“帽子”有可能就沒了。
“只要病人有需求,醫務工作者任何時候必須想辦法去研究和解決。”思慮再三,劉建華決定建立非新冠患者透析區。但是“隔離工作”必須做好,他要求固定一部電梯,並由專人把守,專供透析病人專用;所有病人必須保證核酸檢測和CT篩查結果正常;取藥、繳費等流程由專人負責,避免交叉感染。在這一系列防控措施下,100多名透析患者在疫情期間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沒有一例感染。”
同時,為了保障5000多名重症患者日常救治,他開闢專區做為重症門診,採用設定屏障與隔離病區物理隔離。3月8日,隨著疫情救治的不斷推進,武漢六院成為首個恢復非新冠門診的武漢市級醫院。為了實現普通門診診室“一患一醫一間”,劉建華院長首創200平方米的“康之屋”緩衝區用於醫務人員更衣,改門診每層樓建緩衝區為集中緩衝更衣,經專屬電梯再到各樓層接診,最大效能的利用了醫療空間。
為回響習主席“逐步恢復正常醫療秩序”號召,他提出“早提前、中午連、下午延”門診12小時延時服務,截止到5月1日份,醫院恢復日常醫療以來,門診量累計54384人次,住院累計2128人次,手術近500台,急診5678人次。醫院敢闖“紅區”,開設口腔及取魚刺專項門診,一個月僅取魚刺這一項接診就高達200人,解除了患者的疾苦。
轉為非定點醫院,進入後疫情時代,劉建華院長把復工複診和康復隨訪納入重要內容。一方面,作為武漢市江岸區復工體檢定點單位,4月8日解封以來,醫院圓滿地完成14萬人次的核酸檢測量;
他注重隨訪,關心新冠康復患者,在他的帶領下,通過醫院的隨訪系統,目前已全部完成所有新冠肺炎1248例出院患者的隨訪工作。
抗疫一百餘天,他連續三個月沒有回家,雖然妻子同為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多名至親染病,但是他仍然沒有時間去看望一眼。他以最執著的堅守,最無悔的信念踐行著作為一位醫院管理者身先士卒、無私奉獻、兢兢業業的精神。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8日,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