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樹(純鹼工業技術專家)

劉嘉樹(純鹼工業技術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嘉樹,純鹼工業技術專家,生於1910年8月28日,河北蠡縣劉家營人。40年代幫助印度塔塔公司鹼廠進行技術改造;50年代主持大連鹼廠改擴建工程,實現設備大型化,卓有功績。對聯合制鹼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實現工業化作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1975年11月,因疲勞過度,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在大連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嘉樹
  • 出生地:河北省蠡縣劉家營
  • 出生日期:1910年8月28日
  • 逝世日期:1975年11月
  • 職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河北工學院化學工程系
人物生平,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人物評價,個人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占領塘沽,鹼廠外崗哨林立,岌岌可危,被迫停工。為保存技術,以利恢復和發展鹼業,劉嘉樹等7人在李祉川率領下在天津總管理處整理圖紙、資料,多次冒險往返津塘,到鹼廠內進行測繪、校核,拆卸設備上的主要儀表和部件,銷毀檔案……年底,他們整理出全套完整圖紙,分頭攜帶,穿越日軍層層封鎖,經海河入海,輾轉香港、廣州、武漢人川,歷數月安全抵達五通橋永利川廠。他們先後參加試驗,籌辦鹼廠。太平洋戰爭爆發,鹼廠被迫停建後的1942年7月,范旭東決定建設呂布蘭法小鹼廠。劉嘉樹負責設計了一套日產純鹼4噸的裝置,建在已建的鹼廠內,就地利用盛產的芒硝為原料,從10月開始,正常生產優質純鹼,支援了抗戰,供應了民需,而且成為解決永利公司職工生計的主要經濟來源。
氨合成催化劑氨合成催化劑
1944年范旭東為準備戰後建設十大化工廠,在永利公司選派一批技術骨幹報考租借法案赴美實習。劉嘉樹奉派並考取赴美。進修期間,劉嘉樹除到有關鹼廠、氨廠和學校實習外,還在永利公司紐約辦事處參加十大化工廠的設備訂貨準備工作。1947年4月,侯德榜與印度塔塔公司簽訂合作協定負責指導米達浦鹼廠後,由劉嘉樹協助為該廠技術改造收集整理圖紙,進行技術準備工作。1947年12月他同張燕剛和郭保國隨侯德榜赴印度。侯德榜幫助他們熟悉工廠情況,審定技改方案後回國,由劉嘉樹任駐廠專家組組長,抱病同張、郭兩位一道組織印度技職員工實施技術改造。他們對部分設備和管線進行了改造,工藝上進行了較多改革,包括提高煅燒爐溫度,增加返鹼量等等,還幫助該廠新建了日產60噸備件的鑄造廠,加強了生產檢修能力……經過1年多的努力,使該廠氨耗成倍下降,日產純鹼從50噸提高到了80噸。1949年5月侯德榜再次到米達浦鹼廠,帶去張佐湯、侯虞箎替換劉嘉樹等人,繼續完成技術改造,不久即達到了預定日產125噸純鹼的目標。尼赫魯曾讚譽永利公司對印度鹼廠的幫助,是印中兩國人民友誼的典範。劉嘉樹為此作出了積極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

1949年6月,在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劉嘉樹歸心似箭,緊隨侯德榜克服重重困難,途經泰國、香港繞道韓國回國。他回到塘沽,就被任命為永利鹼廠改良改造總顧問,負責主持技術改造。當時投資少,只能就原有設備系統進行有限的改造,在注入新技術的基礎上填平補齊,擴大生產。劉嘉樹竭盡在國外學到的新技術,結合實際,採用雙段逆流苛化工藝、三層澄清桶、三層洗泥桶、外熱式蒸發器、二效加單效蒸濃鹼液,取代原有落後的內熱式列管蒸發罐、兩次真空濾泥和占地很多的單層澄清桶等,使燒鹼車間的面貌為之一新,產量質量直線上升。還把三層洗泥桶用在鹽水車間洗泥,取代壓濾機,大大減輕了體力勞動強度。改造後的燒鹼和鹽水系統的設備、消耗定額及生產強度,都接近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在氨鹼系統,他著重對井水和循環水系統進行徹底改造,強化冷卻,使純鹼產量大幅度增加,氨耗大大下降,尤其是使夏季的供水緊張得到了緩解。1951年全廠產量比歷史最高產量增長近1倍。

新中國成立後

劉嘉樹在塘沽兩年的輝煌成績,受到了領導機構看重。1951年,他被調到大連鹼廠任總工程師,兼管生產技術及設備的改造。當時該廠技術力量十分薄弱,他在主持工廠技術工作的同時,著力培養年輕技術人員,日以繼夜地先後撰寫了20餘種技術講義,把化工原理、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廠的生產實際,融會貫通一起,親自開班講授,很快提高了技術人員的素質。在他的帶動下,大連鹼廠興起了學習技術、開展技術革新的熱潮,很快將這個從日本人、蘇聯人手中接收過來的爛攤子,整治到生產成本低於永利鹼廠的國營企業。1951年純鹼產量突破了日偽時期最高水平,達6.59萬噸,1952年達9.7萬噸。
由於生產建設的發展急需更多純鹼,國家決定1953年開始對大連鹼廠和永利鹼廠進行技術改造。化工部調集了國內的純鹼專家,組成以劉嘉樹和張佐湯為首的聯合技術組,領導兩廠的設計工作。為使設計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擔任大組總設計師的劉嘉樹首先組織調查研究,制定了設計技術規程。在設計過程中,他要求設計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蒐集數據,及時整理,提出方案或意見。他帶頭白天緊張工作,晚上組織學術報告,討論方案,邊乾邊學,互幫互學,氣氛熱烈緊張,成員的水平提高很快,僅用1年時間,相繼完成了方案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圖。劉嘉樹以其多學科的淵博知識、豐富的制鹼經驗和埋頭苦幹的精神,提出了設備高效化和大型化的技改方案和設計原則,成功地領導了大連鹼廠技改工程的設計、施工和投產。實施大型化、高效化的設備包括φ15米澄清桶、三層洗泥桶、泡沫除塵器、電除塵器、φ.5米碳化塔、φ2.8米蒸餾塔、φ2.5米煅燒爐、13.5平方米濾過機等等。1956年大連鹼廠的技術躍上了一個新台階,生產純鹼達28.56萬噸,1957年達30.7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純鹼企業。同時,永利沽廠的純鹼產量也由1952年的9.1萬噸提高到了19.4萬噸。通過兩廠技術改造的實踐,還培養了一支實力雄厚的制鹼技術力量,為發展純鹼工業作出了貢獻,獲得重工業部通報嘉獎。
純鹼純鹼
1955年國家急需食品工業用的碳酸氫銨,劉嘉樹主動開發這一新產品,以大連化工廠合成氨和二氧化碳為原料的氨水(母液循環)連續碳化方法生產碳酸氫銨。經他主持設計、施工,一次開車成功。1957年侯德榜提出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正是在這套裝置的啟發下提出的。它對中國小氮肥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1956年秋劉嘉樹調到北京,任基本化學工業設計院總工程師,指導兩鹼設計。為發展中國的氯鹼工業,他與汪汝霖建議開發設計新型電解槽,代替容量小、效率差、能耗高的舊設備。他率先提出新型電解槽的設計草圖,並同有關技術人員一起深入研究,反覆琢磨,提出了高效立式隔膜電解槽的設計圖紙,隨即與上海天原化工廠合作,進行製造和生產試驗,1957年12月,終於取得成功。與舊電解槽相比,產量可提高10倍,電耗降低23%,生產技術指標接近當時的世界水平。這項先進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氯鹼工業的發展,1958年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國務院的表彰。
關於聯合制鹼新工藝,劉嘉樹也做了不少工作。早在40年代初,他就參加了新法制鹼的試驗研究及籌建工廠的工作,從此對聯合制鹼新工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在後來的工作和出國實習考察中,他都非常留心學習和鑽研與之有關的技術。1949年11月,劉嘉樹隨同侯德榜應中央財經委員會和重工業部委託赴大連化工廠研討修複方案。他十分熱心於合併大連化工廠和大連鹼廠,採用聯合制鹼法,改造為生產純鹼與氯化銨化肥的聯合企業。1951年他調到大連鹼廠工作後,對大連化學廠繼續開展的“聯合制鹼法”實驗室試驗和日產10噸的中試裝置十分關心和支持,經常參加研究有關技術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1957年7月中央同意大連化學廠與大連鹼廠合併,發展聯合制鹼。化工部決定由劉嘉樹、李祉川、王楚等組成設計組,著手籌建大型聯合制鹼生產車間。不幸的是,隨即開展的整風反右運動使他也受到影響,未能參加“聯合制鹼法”大生產車間的設計工作,但主要工序結晶器的選型與結構等關鍵技術,他提供了一些資料和意見,發揮了重要作用。1961年,他調回大連化學公司任副總工程師兼鹼廠總工程師。他對正在建設的聯合制鹼大生產車間十分關心,實際上擔當了建設指揮部現場總指揮的角色。根據他幾十年的悉心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數據、資料和意見,尤其在結晶器等設備的攻關定型,二次加鹽與二次碳化的工藝條件等問題上,對“聯合制鹼法”技術過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64年12月10日,在國家科委主持下,“聯合制鹼法”通過了國家鑑定,之後經推廣成為中國生產純鹼和化肥的重要生產方法之一。劉嘉樹為此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人物評價

劉嘉樹重才好學,酷愛讀書,善於套用書刊資料,知識甚為淵博。他習慣白天忙工作,晚間看書治學,深夜不息,數十年如一日,直至臨終之時。美國出版的Perry&Hilton所著《ChemicalEngineer’sHandBook》這部幾百萬字的巨著,他反覆通讀過3遍。他生活簡樸,包括在國外工作期間,也總是節衣縮食省下錢來購買重要的書籍資料,還手抄和拍攝了大量外國書刊摘要和文獻照片,珍藏起來。所有書刊資料都分門別類、系統、規則地陳列在他自己設計的“精巧書架”上。這些書架都可一分幾段,合上蓋子就是一大批木質的“標準包裝箱”,可立即託運。運到目的地,打開箱蓋,按順序擺放,重又變成一組可立即取用所需書刊資料的書架。這是他1949年回國時運回的主要“行李”,也是他後來多次調動搬遷中書刊資料無一散失、裝運取用方便快捷的法寶。他十分珍貴這套知識寶庫,但卻毫不自私保守,非常樂於對好學上進的青年開放,也熱情用以支持工作需要。50—60年代,不少好學的青年技術人員經常向他借閱,定期歸還,他也為此建立了一套借閱方法,儼然成了他們共有的小圖書館。為了幫助青年技術人員普遍掌握流量計算技術,他主動從中提供了大量美國AsME標準和日本引用德國的DIN標準相對照,幫助他們解決計算上的難題。精製鹽水車間投產以後,要求按每小時檢測數據累計當天的鹽耗,為了減輕當班工人計算的煩難,他及時把自己珍藏的《列線圖與經驗公式》一書借給車間技術員,很快幫助他們搞出了一套“矩形四變數的圖示算法”使值班工人很方便掌握套用。60年代初,另一位工程師借用這本書作基礎,在一個學習班上傳授列線圖的各種繪製方法,深受許多技術人員歡迎。劉嘉樹知道後,主動把他這方面的藏書共4本全部贈送給這位工程師,並對他說:“你這樣鑽研,又教會更多人,我很高興。目前我任務重,無力像你一樣,希望你能利用這些書發揮更大的作用。”劉嘉樹為提攜後進,共同搞好工作,還勤於筆耕。他的著述譯文甚多,公開發表者逾80萬字。在聯合制鹼工程施工調試的緊張進程中,劉嘉樹仍不分晝夜博覽有關技術難點的大量書刊資料,邊讀邊選摘且筆譯出來及時印發給大家學習鑽研,從技術工人到設計、科研人員,概不例外。劉嘉樹的重才好學精神和舉措,甚受科技人員敬重,對搞好技術工作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劉嘉樹為人耿直,作風正派,工作認真,勇於負責。甚至在他身處逆境時仍心繫工作。在內蒙古期間,他不辭辛勞,深入窮鄉僻壤考察天然鹼資源,整理出《中國天然鹼概況》一文,系統論述了天然鹼的分布、貯量、加工技術等等,為開發利用中國豐富的天然鹼資源邁出了重要一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倍受衝擊,在不允許擔任一切職務的情況下,只要有機會,他仍積極深入車間和試驗小組,關心技術工作,主動幫助解決技術問題。1975年秋,鄧小平復出,他甚受鼓舞。這年11月,他寫出了最後一份技術建議書,建議公司領導採用低溫甲醇洗滌脫碳技術。接著,大連市決定召開專家教授科技人員座談會,邀他參加。他更加振奮,星期六晚上也不回家,加班準備發言材料,因疲勞過度,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在大連病逝。

個人簡歷

1910年8月28日出生於河北蠡縣劉家營村
1934年畢業於河北工學院化工系,同年入永利制鹼公司工作。
1938年任永利川廠鹼廠工程師。
1944年赴美實習深造,並任永利公司駐紐約辦事處工程師。
1947年12月赴印度塔塔公司米達浦鹼廠協助解決生產技術問題,任駐廠專家組組長。
1951年任大連鹼廠總工程師。
1956年任化學工業部基本化學工業設計院總工程師。
1958年任內蒙古石油化工局總工程師兼化工設計院總工程師。
1961年任大連化學工業公司副總工程師兼鹼廠副廠長、總工程師。
1964年任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75年11月在大連病逝。

主要論著

1劉嘉樹,魯波.與王善政君商久大板條架.海王,19407(10):236
2張燕剛,劉嘉樹,氨鹼法化工研究.海王,1944,5(30):202
3劉嘉樹,純鹼工業的進展.化學工業,1957,11—12
4劉嘉樹,在川鈉廠用的工業結晶過程.純鹼技術參考資料,1962,1(65-95)
5劉嘉樹,中國天然鹼概況.純鹼技術參考資料,1962.5(1—35)
6劉嘉樹,中國純鹼工業現狀及發展方向.純鹼技術參考資料,1962,8(1)
7劉嘉樹,利用純鹼廠蒸餾廢液為菱苦土生產氯化鎂再電解成金屬鎂的方案.純鹼專業分冊,1963,4(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