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戰國末時,
楚懷王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名叫
鄭袖,性情淫蕩而妒忌。後來,
魏王又送給楚懷王一名美人,懷王立即被她迷住了。鄭袖受到冷落,惱恨在心,決定設計陷害。有一天,鄭袖對新來的那位美人說:“君王是特別喜愛你的,但不太喜歡你的鼻子。你見君王的時候應當用手把鼻子掩住,這樣君王就會長久地寵幸你了。”美人誤以為鄭袖是好意關心自己,就照她的囑咐去做。懷王感到奇怪,就問鄭袖:“新美人見了我常常掩住鼻子,是怎么回事?”鄭袖說:“她嫌大王
口臭,所以掩鼻。”懷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鄭袖居心險惡,使美人無辜受禍,後人提及此事,免不了感慨一番。
劓刑
楚懷王懲治美人的手段,就是古代的劓刑。“劓”字音“意”,它由“鼻”字加“刀”組合起來,含義很明顯,就是用刀割鼻。上古時,劓刑常和黥刑並用。《
易經》中說:“其人天且劓。”前人疏云:“
剠(黥)額為天,截鼻為劓。”按照八卦的分屬,額為乾,乾又指天,所以黥額的刑罰叫做“天”,鼻為艮,毀艮就是割鼻,即劓刑。
五虐
劓刑和
黥面、割耳、
宮刑、
刖足都使人身體致殘,雖然輕於死刑,但都能給人造成很大的痛苦。所以,《尚書·呂刑》篇把這五種刑罰稱為“五虐”。
劓刑在夏商時已普遍使用。據說,夏時受過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盤庚遷都到殷之後,下詔說:“乃有
不吉不迪,
顛越不恭,
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意思是,對那些不仁不義、
桀驁難馴、一有機會就幹壞事的人,輕者割去鼻子,重者處以死刑,使他們
斷子絕孫,務必使新都城內不再有這一類人。
周時正式把劓刑定為五刑致意,並且明文頒布“劓罪五百”,當時“凡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姦淫
盜攘傷人者,其刑劓。”就是說,那些違抗國君的命令、破壞規章制度、奸
淫偷盜、破壞治安、打架鬥毆、傷人身體者,都要受割鼻之刑。
夷人的效仿
鼻子長在人的面部的正中,位置顯著,割掉鼻子,臉上就留下一個突出的標記,和受過墨刑的人臉上的黥痕一樣,都無法掩蓋。據記載,古代那些受過劓刑和黥刑的人不便在當地存身,就結夥逃亡到邊遠地方夷人(少數民族)居住的區域。夷人看見這些沒有鼻子、臉上有印記的人感到驚奇,就問他們怎么回事,他們欺騙夷人說,這在中國是一種風俗。夷人仰慕中原文化,都效仿他們,也互相割去鼻子,或在臉上刺上
花紋。結果在夷人那裡倒真正形成了比較固定的風俗習慣。 以至於在唐宋時,某些地區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割鼻子的傳統,刺面的習俗延續的時間更長久。
周代
周代,受過劓刑的人常常被派去守關。因為他們被割鼻之後,面貌醜陋,不宜在稠人廣眾中生活,他們自己也不願待在人多的地方,於是甘心接受命運的安排,到偏僻寂靜的遠處了此殘生。當時距京師五百里之外的三關有十二座關門,都是由那些沒有鼻子的人把守。
春秋至漢初
春秋、
戰國以至漢初,劓刑是一種很普遍的刑罰,被割掉鼻子的人說不清有多少。戰國時,燕兵進犯齊國,田單帥軍堅守即墨,當時齊國力弱,形勢危急,田單放出風聲說:“我最害怕燕軍把抓到的齊軍俘虜都割掉鼻子。”燕軍統帥探知這個訊息,不知是計,果然這樣做了。城中的齊兵遠遠望見燕軍中的齊軍降卒和俘虜都成了沒有鼻子的人,既憤怒又害怕,於是鬥志倍增,齊心堅守。田單見軍士們被激怒,群情振奮,非常高興,就用火牛陣戰勝了燕兵。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量刑苛刻,有一次公子虔違犯禁令,商鞅就將他處以劓刑。秦始皇時,劓刑更是家常便飯。太傅趙高教胡亥熟悉獄訟之事,隨意把人抓來割鼻子或斬首,作為胡亥的實習。當時真正犯了罪應當處以劓刑的不計其數。有人說,秦滅了
六國之後,把俘獲的六國的軍士和百姓大都予以割鼻,竟然使社會上沒有鼻子的人比有鼻子的人還多,甚至人們以沒有鼻為正常,有鼻子反倒覺得醜了。 3這話雖然過分誇大,但它卻反映了秦統一全國的戰爭的殘酷一面。
漢文帝十三年
漢文帝十三年(前167),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將劓刑改為用笞三百來代替(景帝時又改為用笞二百)。從此,劓刑作為官方規定的刑罰被取消。但是,後世仍不斷有人遵循古制,動輒將人割鼻。南朝梁時,曾一度用劓刑代替較輕的死刑,後來在天監十四年(515)正月,梁武帝蕭衍下詔將劓刑再次廢除。之後,在一些非漢族統治的朝代或非漢族居住的地區,仍正式使用劓刑。如唐代,吐蕃規定的各種肉刑,其中就有劓刑。金代規定,對那些犯了重罪而尚不至於被判處死刑者,要處以劓刑或割耳等刑,使他們留下標記,與一般平民百姓有所區別。蒙古民族入主
中原的
元代也恢復過劓刑。
元順帝初年,朝廷下詔對強盜要判處死刑,對一般偷竊牛馬的人要判處劓刑。對一般偷竊驢騾者,初犯要處以黥刑,再犯處以劓刑。對那些偷盜
豬羊者,初犯處以墨項,再犯黥面,三犯割鼻,割鼻後再犯者要處死。其他朝代,如唐、宋、明、清等,官方規定的刑法未見再用劓刑。
戰爭期間
但在戰爭期間,割鼻的現象是常有的事。交戰的雙方抓到對方的俘虜,有時用割鼻、割耳等手段來示威或泄憤,像戰國時燕軍割齊軍的鼻子那樣。東漢末年,袁曹官渡之戰時,曹操率領一支精銳部隊放火燒了袁軍的糧草,俘獲袁紹的將領
淳于仲簡,將他割掉鼻子。又把一千多名
袁軍的俘虜全部殺死,把他們的鼻子都割下來,派降卒送給袁軍。袁軍將士見到這一千多隻割下來的鼻子,無不膽寒。曹操親自連夜審問淳于仲簡,仲簡從容對答,不肯屈服,曹操見他是個人材,不想殺他,謀士許攸說:“明天早上,淳于一照鏡子發現沒有了鼻子,他永遠都不會忘記這深仇大恨。”曹操這才下令殺掉淳于仲簡。唐初武德年間,薛舉占據了蘭州,與唐朝勢力相對抗,他本性凶暴,每次作戰時,俘虜到對方的士卒都要處死,處死時大都先割掉鼻子,或者截去舌頭,或者將人放在大石碓中用大石杵搗死。《
三國演義》、《
說岳全傳》等歷史小說中,也可以見到交戰時把敵方俘虜割去鼻子放回去報信一類的情節。
明代
明代是各種酷刑大肆虐的時代。在朝廷正式頒發的刑律之外,上至
皇帝,下至
吏役,使用非法酷刑簡直不擇手段。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占領南京後,在懲治忠於建文帝的朝臣時用到的五花八門的刑罰,其中就有割鼻。建文朝的兵部尚書鐵鉉曾率兵在山東抵抗朱棣,阻擋他的南下,朱棣對他恨之入骨,這時抓到鐵鉉,肆意報復。鐵鉉寧死不屈,一直大罵朱棣不仁不義,朱棣大怒,命令武士們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放在火上烤熟,塞到他嘴裡讓他吃下去,並且問他香不香,鐵鉉大聲回答說:“忠臣的肉,怎么能不香?”大理寺丞劉端和刑部郎中王高一同棄官隱退,被抓獲,朱棣問他們練安和方孝孺(靖難之役時被朱棣殺害的朝臣)是什麼樣的人,回答說都是忠臣,朱棣大怒,下令割去劉端、王高二人的鼻子,朱棣還問他們:“你們沒有了鼻子,這副面目還能算人嗎?”劉端答道:“我們有面目到九泉之下去見高祖皇帝(指
朱元璋)。”意思是譏刺朱棣如此倒行逆施是無顏去見先皇的。朱棣惱羞成怒,命令將他們處死。朱棣又抓到禮部尚書
陳迪和他的兒子陳鳳山等六人,處斬之前,下令割下鳳山的鼻子和舌頭讓陳迪吃。還有一位中書舍人名叫
林右,當時已逃回原籍
臨海,聽說方孝孺死難,設靈位哭祭他,因此被逮捕,押到京師,也被朱棣割掉鼻子。
古代
最後要順便提到一種情況,古代有些嚴格恪守封建禮教的節婦烈女為了表達她的誓不改嫁的決心,就操刀自割其鼻。劉向的《
列女傳》中記載有好幾位這樣的典型。其中一位是漢代大梁的
寡婦,才貌雙全,年輕守寡,當地不少富貴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她都堅決拒絕。梁王聽說了,也強行下了聘禮,要納她為妃,寡婦就對著鏡子自己割下鼻子,對梁王的使者說:“我本來應該以死明志,但我不忍心使我的年幼孩子成為無母的孤兒。現在我是殘廢的人了,該放過我了吧。”使者回報
梁王,梁王讚揚她的氣節,表彰她的操守,當地的民眾都叫她“梁高行”。又有一位,是沛國孫去病的妻子。她是戴元世的女兒,丈夫死後,母親勸她改嫁,她拿起刀就割鼻子,刀鋒不快,割不下來,她把刀放石頭上磨了磨,才把鼻子割掉。地方官對她的行為也給予了表彰。還有梁郡夏文珪的妻子和吳縣孫奇的妻子,都是操刀割鼻,自誓不嫁。這些節婦烈女信守封建
三從四德的訓誡實在太誠篤了,她們為了保全節操,竟然不惜採用殘酷的劓刑來傷害自身。
詩詞
唐代大詩人
白居易詩云:“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勸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婦為參商。”就是指的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