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

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

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吉林省通化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起源於滿族所信奉的薩滿教,最早用於祭祀。長白山滿族剪紙大約出現在明末建州女真時代,當時女真人已能用土法造紙,滿族人還能用樺樹皮、樹葉、包米窩等製作剪紙。滿族剪紙題材獨特而廣泛,主要記錄和刻畫人物、動物以及民間生活習俗。剪紙可分為始祖神話剪紙、神靈崇拜剪紙、薩滿崇尚剪紙、風物傳說剪紙、傳統習俗剪紙和現實生活剪紙6種。

2007年,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一批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
  • 申報地區:吉林省通化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保護單位:通化師範學院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1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覽,社會活動,

歷史淵源

長白山是滿族的故鄉,相傳滿族的始祖布庫里雍順就出生在這裡。據載,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在長白山區長大的,他從小喪母,後母不慈,努爾哈赤離家到長白山里挖參、採藥、捕貂、獵熊,磨練得有膽有識,奠定了清王朝的建立。
滿族的祖先自先秦以來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山海經》一書載:“大荒之中有山日不鹹,有肅慎氏之國”。這不鹹山即長白山的古稱,肅慎族是滿族的最早先人。在後來史籍中提到的勿吉、邑婁、鞣羯、女真等都是滿族的先人,他們在白山黑水間的林海雪原中,過著獵捕魚澇生活,形成了能騎善射膘勇貫戰的民族精神。長白山是滿族文化的發祥地,獨特的生活環境、優美的神話傳說、古老的宗教信仰、膘悍的民族性格,是產生滿族民間文化的肥沃土壤,滿族民間剪紙就是在這片黑土地生長起來的。剪紙,在中原歷史悠久,已知最早的剪紙實物是在新疆出土的北朝時期(386—581)的對馬、對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遠在有紙之前,已經有了“剪紙”,那是用金箔、皮革、銅片等材料縷刻成的,這是剪紙藝術的先河。
滿族民間剪紙產生於何時,難於查證,但是可以推斷,用紙來剪刻的“紙上剪紙”始於明代以後,據《滿族史論叢》載,後金皇太極時(1592—1643)女真已開始自己造紙,紙張的出現,是“紙上剪紙”產生與發展的先決條件。這種紙滿語謂之“豁山”,是“夏秋搗敗薴楷絮,漚之成毳,暴為紙,堅韌如萃”;還用“東山樺木,性柔而堅好,麻性棉而韌,可以造紙。”
當時的女真人除了自己造紙,還與明朝、朝鮮李朝通過邊境馬市貿易,用人參、皮、東珠等物換取紙張。而滿族先民用其他材料剪刻的“非紙剪紙”,應在此之前就出現了,那是用皮帶、樺樹皮、魚皮、麻布等材料來完成的。
在長白山區的集安,近年曾出土了相當於中原漢代剪刀,說明當時的剪刻、剪縫工具已得到廣泛運用。
生活於長白山區的滿族先民以狩獵為業,其衣服多用鹿皮,狍皮、野豬皮等縫割,一般為毛向里、皮板在外,它包括女大衣、短襖、皮褲、背心、手套、襪子等。在衣服的領口、袖口、下襟處用染成黑色的鹿皮作緄邊,這緄邊是剪成的左右對稱的或二方連續的捲雲圖案,是用皮革作材料的剪紙。手套等物上也有這種剪縫的圖案。(如圖一所示)
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
圖一
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滿族的分枝——赫哲族,以捕魚為業,用跪魚、鮭魚、遮鱸三種魚皮為材料縫製衣、褲、手套、鞋、帽、帳等;狗,魚皮亦可作衣服,又可染成紫、藍、紅等色,將其剪成單獨紋祥或二方連續圖案為衣服的紋飾,用鹿筋代線緝縫在本色的魚皮上,這些圖案就是獨具特色的滿族剪紙作品了。(如圖二所示)
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
圖二
在努爾哈赤時代,已能生產麻布並用之縫衣,與此同時有了刺繡。《李朝實錄》載云:努爾哈赤當時就“身穿五彩龍文天益:上長至膝,下長至足,背裁剪貂皮,以為緣飾,“這五彩龍文就是刺銹。當時的刺繡多是用布料等剪成圖案,或沿圖案的四周緝縫在衣物上,或將圖案包在花線裡面,這稱之為補繡及包繡。這種刺繡廣泛運用構準服、枕頭、圍裙等物上,是滿族刺繡的重正特色,其“剪紙”是刺繡的重要一環。
滿族剪紙在獨特的歷史環境自然條件下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文化特徵

受長白山區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影響,滿族人獨具特色的民間剪紙,其特點可以概括為:題材的民族風俗特色、造型的民族審美特色、載體材料的地域特色、剪技的粗放特色。
長白山是滿族文化的發祥地,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存一獨具長白山地域特色、獨具滿族先人習俗特色的民俗文化。長白山區的自然風貌、風土民俗,對滿族剪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形成了“長白山滿族剪紙”。長白山區的民風民俗充滿遠古、奇特。神秘,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這些民風民俗成為了剪紙創作的藝術資源,取之不盡,將之融入到剪紙創作中,形成了滿族民間剪紙的民族習俗特色。
在漫長的歲月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審美意識,最突出的是色彩習俗的“色尚白“。藝術來源於原始民族的審美觀,這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鮮活地體現了先民的希望、渴望、追 求。除了“色尚白“ ,還追求色彩大膽、強烈、大紅、大黑、大藍,而不是“隨類賦彩”。
由於獨特的地域環境,長白山區的滿族剪紙,則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樺皮剪刻出多種圖案,用以裝飾桶、箱、包,甚至房屋、舟船等,稱之為樺皮文化。滿族先民採擷個體大的樹葉剪紙,還將苞米皮。紅辣椒皮用來剪紙,其上的自然紋理與天然顏色令人耳目一新。獨特的自然條件,提供了剪紙獨特的材料。
風格粗獷是滿族剪紙的重要特徵,以鮮明的個性與其他民族的剪紙迥異。正因為使用多種載體材料的剪紙出自勞動婦女之手,她們不受藝術法則的束縛,在進行剪紙時隨心所欲,創造性得到極大的發揮。這些剪紙,可以剪、可以刻,樺皮、布帛等都可根據需要拿來剪刻,是不用紙的剪紙:可以貼、可以縫,剪刻成的圖案多不單獨使用,而是與襯地相結合,或是貼上、或是系縫,多用於衣物、枕頭頂、皮毯之類;可以補、可以繡,將剪好的圖案貼在衣物上,在其上刺繡,剪紙底樣為花線所覆蓋,頗有立體感,是繡出來的剪紙;可以畫,以剪紙為襯地,在其上描畫,變化無窮,是畫出來的剪紙。
滿族剪紙由於獨特的信仰崇尚,獨特的審美意識,獨特的載體材料,獨特的剪紙技藝,形成了明顯區別於漢族剪紙的粗獷藝術特色,是古老原始文化延續至今的活態文化,是原始文化的寶貴遺存。

製作工序

剪紙是對薄片材料的鏤空剪刻,滿族在有紙之前已經有了“剪紙”,那是獸皮、魚皮、樺皮、樹葉、苞米葉、辣椒皮、麻布等剪刻而成的紋飾。滿族人的生活方式經歷了遊獵、農耕,剪紙材料的選擇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漁獵時代以樺皮、魚皮、獸皮為主;農耕時代以布帛、苞米葉、辣椒皮、樹葉為主。如今,在長白山區,還有用苞米窩、紅辣椒、綠樹葉作材料剪貼的作品,為素色的冬日增添濃艷、喜慶的氣氛。
滿族剪紙的傳統表現手法多樣,由於材料和習俗中使用的特性,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表現形式,包括:熏、襯、燒、撕、剪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技術,有的傳承下來,有的已經瀕臨消亡。
熏,在很多民族中作為留樣子的方法使用,稱為熏樣。滿族也採用這一手法,所不同的是,滿族熏樣的工具,都使用當地常見的紅松明子或樺樹皮。這種材料煙大,且不掉色。另外,滿族人喜歡黑色,會將燻黑的剪紙直接貼於牆上,作為裝飾。近年來隨著色紙的普及和拷貝底樣方法的更新,這一手法已漸漸淡出生活。
襯,這一手法來源於刺繡。滿族人最典型的刺繡是補繡,即用黑色布或皮革陰剪出物象的輪廓,再在造型上進行鏤空,最後用各種彩色布或染色皮塊放於鏤空部位下方,起到襯托作用,這種方法後來也被套用到剪紙中。民間使用的紙張多為毛頭紙,將其燻黑可與土牆形成鮮明對比,完成時在後面襯托彩色包裝紙。隨著彩色紙張的普及,也出現了用彩色紙剪,對比色襯托的方法。由於時代審美發展,並且又因這種手法繁瑣,所以已經不再被使用,瀕臨消亡。
燒,這一表現手法也來源於刺繡。滿族衣服的邊角往往繡有紋樣,既美觀又耐磨。為解決布剪後會飛邊的問題,滿族人使用香火燒燙的方法處理邊緣和中間鏤空部位。由於運用苞米窩、樹葉等材料不易摺疊進行留空,所以後來也將“燒”這一手法運用到剪紙中,以解決鏤空的問題,逐漸地,“燒”成為滿族剪紙獨特的表現手法。由於材料的發展,並且由於火燒表現力的局限性,這一手法也很少使用。
撕,產生於喪葬習俗。送葬時為便捷,通常在墓地為死者撕出人或器物,經燃燒後為死者在陰間使用。這種方式雖留存下來,使用卻不普及。在剪紙被用於幼兒教育時,由於不動剪刀,“撕”這一滿族剪紙傳統的表現手法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剪,是滿族剪紙的主要表現手法。由於長白山地域影響,使滿族剪紙形成了材料和功能獨特的手法,即陰剪和插剪。
陰剪,多用於前文提到單獨紋樣,越是簡單的單獨紋樣,輪廓形就越重要。這種只剪出造型輪廓造型的方法稱為陰剪。另外,滿族剪紙材料均較厚,不適合內部鏤空,所以用陰剪法處理外形,內部點香火燒出簡單鏤空,這成為單獨紋樣的剪技手法。
插剪,是將紙對摺,從折口處入剪,沿紋樣輪廓剪形,再沿形體鏤空處人剪。這山方法可避免材料較厚、不易掏剪鏤空、易變形等問題。在北方少數民族中,插剪比較普及,鄂倫春族稱該法為“午悶開啟”,即一剪子。鄂倫春族以剪皮為主,皮革較厚,從一側插入,一剪子下來,形成一個完整紋樣,廢棄的部分也是一個完整的紋樣,將其修剪可同樣使用,這也是對皮革等珍貴材料的綜合利用。可見,這種剪法因材料的厚度和稀缺情況而產生。此法對於紙張同樣奏效,而且也非常適合剪紙語言,隨著紙張使用的普及,插剪技藝得到了傳承與發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長白山滿族剪紙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所具備的強烈文化張力和生存能力,能夠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同時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著很大的實用價值。對長白山滿族剪紙的傳承與保護,能夠將其實用價值充分地體現出來。其作為刺繡的底樣在裝飾文化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節慶禮儀方面,更是必不可少,能夠將滿族人民深層次的審美理想與對美的追求展現出來。而在文化價值方面,長白山滿族剪紙滲透到幾乎所有的民俗當中,包括服飾、居住、飲食、婚喪等,作為一種傳承至今的民俗現象,其中所包含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可。特別是其所具有的宗教價值,能夠為薩滿教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提升對薩滿文化的認知,更好地還原古代社會的發展原貌。
長白山滿族剪紙從題材、造型到技藝都非常獨特,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與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長白山地區僅有兩位七十多歲的滿族剪紙藝人,後繼乏人,前景堪憂,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倪友芝,女,漢族,1939年1月生,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保護單位
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保護單位為通化師範學院。
課程建設
2009年,在項目保護單位通化師範學院開設滿族剪紙選修課和必修課。
2018年,長白山滿族剪紙傳習館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坊課程及第二課堂技能訓練課程。
2015年,“滿族民間剪紙”錄製成網路課程,在高校東西部聯盟上線。
傳承路徑
2002年,建立中國小及幼稚園長白山滿族剪紙基礎教育傳承基地10餘處。
2011年,創建滿族剪紙基礎教育傳承培訓學院。
2009年,通化師範學院啟動鄉村支教實習計畫。
培訓教材
2009年,出版教材《滿族民間剪紙》。
2017年,出版教材《滿族剪紙基礎教學法》。
2019年,出版教材《剪紙藝術與工藝》。
吉林通化學院的長白山滿族文化研究人王純信老先生對長白山滿族民間剪紙進行了深入研究、收集、整理和編撰工作,並出版發表了《長白山滿族剪紙》《滿族剪紙與薩滿教》《滿族民間美術》《長白山滿族筐編》《薩滿剪紙考釋》等著作。
傳承場所
2000年,通化師範學院建立長白山滿族民間美術博物館,館內設有“長白山滿族剪紙”常設展和臨時展。
2017年,通化師範學院建成2000平方米長白山滿族剪紙傳習館。
2019年,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建立了“鄉村車間”和“手工工坊”,通過培訓村民,以市場化訂單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長白山滿族剪紙)項目保護單位通化師範學院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0年,“長白山滿族剪紙”參加上海世博會展覽。
2011年8月11日,由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文聯、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及長春農博會執委會聯合舉辦的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在長春農博會展館舉辦,展示了吉林省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白山滿族剪紙”。
2012年,“長白山滿族剪紙”參加中國(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2015年,“長白山滿族剪紙”參加深圳文博會展覽。
2016年,“長白山滿族剪紙”參加吉林省市民文化節展覽。

社會活動

2016年8月8日,在吉林省通化市的“樂學堂”教育培訓中心舉辦“少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樂學堂剪紙牆少兒集體創作”活動。
2018年9月26日,在吉林省通化市佟江國小開展了“剪約中國風——通化市佟江國小滿族剪紙教育傳承展示活動”。
2019年,長白山滿族剪紙參加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州主場系列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