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方正剪紙起源於清代中晚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方正縣原有的多民族民間剪紙各有特色,其中以滿族剪紙具代表性。滿族人民信仰薩滿教,崇拜自然,認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 花草樹木皆有神靈,從而對它們進行膜拜。倪秀梅剪紙作品《黑土精靈》系列表現的就是薩滿教信仰。滿族人薩滿式的信仰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民間剪紙藝術。滿族剪紙不但承載著滿族先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也是祭祀與崇拜的道具或偶像,與其精神世界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滿族先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還造就了方正剪紙簡潔、明快、粗獷、自然的藝術風格。
清代中晚期,政府為了促進東北地區的開墾,解除了對東北地區的封禁政策。於是,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大量移民紛紛湧入東北地區開荒謀生。中原地區的剪紙技藝也隨之傳入東北各地,同時傳入方正縣境內。
文化特徵
圖案造型
方正剪紙內容豐富,造型簡潔明快,多為單色剪紙作品,主題以民眾生活,民俗習慣為主要表達內容,也有以薩滿文化延續而來的以人物神化形象,動植物形象,圖騰文字等為元素相創造或相組合,預示吉祥美滿和期盼幸福生活的表達方式。房壁的牆花,陳設擺件的炕圍花、櫃花,擺襯的喜花、禮花、燈花等,剪紙中隱喻和諧音的使用在作品中延續至今。題材涉及歷史典故、神話故事、花鳥魚蟲等,種類以龍鳳呈祥、福祿壽喜、富貴平安、連生貴子、指日高升、納祥辟邪劃分。寓意吉祥的圖案造型中,以鳳戲牡丹為例,牡丹花象徵女性柔美,鳳凰圍繞牡丹寓意生活美滿和諧,象徵婚姻甜蜜幸福。諧音手法的運用藉助動植物及事物的名稱形象組合表意,如“金魚”諧音“金玉”,池塘的“塘”字與“堂”字同音,金魚游在池塘中,是對金玉滿堂的表達,此類作品傳達富貴滿堂,財運較好。同類型諧音表意的事物還包括柿子、百合花、菊花、蓮花、佛手、葫蘆、花瓶、喜鵲等。相似的表意題材普遍存在於古往今來的作品中。方正剪紙圖案隱喻與諧音手法的呈接延續源自地方歷史積澱及外來文化薰陶。形式有所改變,卻始終作為大眾意識趨向和一種視覺語言被普遍接受。歷來方正縣簡單的勞作生活,締造剪紙素材,技法由剪刻增添為撕紙、燒燙、拼色、襯色、經過創作者的大膽創意創想,將客觀實際賦予主觀意象進行表現,近些年來隨著時代進步變遷,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的增加了二十四孝,核心價值觀等現代主題內容,更由單一的單色剪紙增添為雙色及多色剪紙,如郭艷萍作品《秋收》就是多種顏色結合剪紙作品。
剪紙造型上,方正剪紙相比關內剪紙的細膩,更為隨性灑脫,注重剪紙畫面的豐富與層次。作品的表現力與張力是整副作品的核心與關鍵。長期的更替蛻變下逐漸消減了滿族剪紙中的祭祀作用,留下豪邁奔放的形式特徵,恰與漢民族“闖關東”英勇無畏的精神相契合,這種積澱和延續體現在概括的線條,刪繁就簡的創作模式上,在眾多方正剪紙作品中都有體現。真實生動且不刻板。剪紙圖案曲線線條的大量運用是方正剪紙風格特點之一,全幅畫面完全用曲線表現的方式出現在方正剪紙藝人的作品中,這種創作手法,受歷史延續以及黑土文化影響,飽含視覺語言信息,表現事物的同時滿族視覺舒適感,給人痛快俏皮的感覺。從剪紙單副作品到系列作品,眾多剪紙藝人逐漸融會貫通,自成一體。
藝術色彩
剪紙色彩方面,在方正剪紙創作過程中側重於運用純度較高的色彩,其中紅色為中華傳統中象徵喜慶的顏色運用較多,除紅色外黑色剪紙也為單色剪紙常用色彩,也有背面襯以五彩紙、蠟光紙、金箔紙等搭配使用的方式。撞色及對比強烈的色彩在套色剪紙、襯色剪紙作品中被採納。除了對比強烈效果響亮外,畫面的色彩色調強調和諧自然,對創作者美感要求高。相比多種色彩的剪紙,單一色彩剪紙被更多的採用,一是操作起來簡單,二是體現手法連貫,這也源於東北人豪爽奔放的性格特徵,在作品創作中追求簡單和明快。
文化內涵
方正剪紙作品除辟邪祈願的作用外,更多採用的是反映現實生活,象徵美好寓意的內容和造型形象。剪紙藝人倪秀梅作品稻花香系列,全套方形作品,畫面描繪稻穗繁茂,糧食滿倉,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歡呼雀躍,也象徵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願景。
藝術構圖
由於窗花功能的延續,完整的作品更利於張貼保存,作品創作時一般減少和避免單獨分離出幅面的部分,對必要細節進行藝術處理,保持作品的連續性。圖形與圖案間全部串聯,相互聯繫又完整充盈。方正剪紙在創作上不苛求於細節刻畫,講求整體連貫舒適,大面積物象與細節刻畫結合豐富畫面,使視覺效果強烈。看著是手中剪刀隨意剪取,實則是做到心中有數,躍然紙上。剪紙在物象的刻畫上採用多種紋路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其中鋸齒紋、雲水紋、月牙紋、箭簇紋較為常見,以雲水紋及雲水紋月牙紋結合運用較多。在長期的剪紙創作練習中創作者也對自己的剪法紋理有著獨有的慣用方式,如鋸齒紋的形狀、粗細、大小、長短,往往有剪紙藝人自身喜歡而又慣於剪出的圖形,被認作是個人作品細節特點,形成標識。在畫面的呈現上,不按照常規的透視比例和原則,不刻意追求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的套用手法和規範,遠處物象可與近處同比例大,俯視與平視可在同一空間維度畫面出現,物象造型可忽略客觀原理直觀透視添加紋樣。“婦女肚中的孩子”“連到天上的餃子”“農民坐在側倒的牛車上”,此類圖案塑造在剪紙作品中滿足創作者想像,刻畫生動,視覺衝擊力強。物象造型及多種紋路亦可替代物象組織部分,例如非主體物象的創作表達中有利用錢紋替代人物腳部刻畫的表現,雖不符合客觀實際卻又能被清晰地辨識而接受,但不管如何變化替換總歸是掌握畫面節奏,合理安排布局空間、大小的比例調節分配,突出畫面的中心和主題,誇張但不可失去協調,注重畫面的整體美和成品效果。在表現手法上,點線面結合,塊面有大有小,配合創作剪刻時的藝術處理,或隨性自由或細膩緊緻,作品畫面具有感染力。表現黑土民俗文化作品中人與事物相組合,題材選取民眾生活和當地人民生活情趣,藝術元素多反映民風民俗常態,,構成情景畫面。作品元素中地方生活常見的物質形態如醃菜缸、大火炕等獨具代表性,玉米稻穀等東北農作物作為慣用題材經常出現在作品中且一貫豐碩而充盈。依據創作靈感決定其主體或裝飾作用,象徵豐收盛產,表現生活幸福,寓意收穫滿滿,衣食充裕。
構圖方面,受傳統房屋木條窗格影響,剪紙尺寸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局限,以致形成現行慣用尺寸。又因方形窗框配合黏貼圓形圖案符合傳統“方圓”搭配觀念且滿足藝術美感,對應在極寒地帶合而求暖的環境心理因素,團花類剪紙也為方正剪紙主要形式之一。在長遠的發展歷程中也有因條件限制而節約材料隨型創作的情況。良好的祝願與祈盼以及求圓滿,求完整的傳統思想,引發剪紙藝人創作構圖飽滿,分布合理的畫面,大小不同規格剪紙作品版面相對完滿規整是對方正剪紙作品的基本要求。圓形圖案表意,寓意美好居多,方形圖案敘事,表現民俗故事具有情節。創作追求表意完滿卻不刻意追求畫面的絕對填滿,而是歸根於對剪紙作品的美感塑造,且剪紙的畫面造型最終取決於作品內容的詮釋以及創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思路和情感。與平面設計作品的構圖形式要求不同,方正剪紙作品中,畫面的整體分配更加隨意且不絕對要求合乎事實邏輯,但對作品的美學處理是相對理性的。陰刻概括,陽刻裝飾點綴,設計組合圖案元素適當運用美學原理,篩選元素的添加與刪減,使畫面主次分明具有美感。創作者通過把具象事物形象的直觀記憶轉化為意象創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定,主客觀結合,將圖案有意識的分布與重組,誇張變化物象造型形象,達到畫面理想效果。表現黑土民俗文化作品中人與事物相組合,題材選取民眾生活和當地人民生活情趣,藝術元素多反映民風民俗常態,構成情景畫面。作品元素中地方生活常見的物質形態如醃菜缸、大火炕等獨具代表性,玉米稻穀等東北農作物作為慣用題材經常出現在作品中且一貫豐碩而充盈。依據創作者思路和創作靈感決定其主體或裝飾作用,象徵豐收盛產,表現生活幸福,寓意收穫滿滿,衣食充裕。
製作工序
方正剪紙由於東北氣候條件惡劣,四季更替頻繁,粗放的作品創作形式更有利於剪紙作品的套用和存放,符合實際環境及客觀條件需要。剪紙創作對於工具的使用所用工具為剪紙專用剪刀,部分手工藝人自助改良出特製手工剪刀,精緻打磨後剪頭尖而造型精美,方便手握,易於剪頭變換各種角度在紙間遊走,形成順滑線條。創作者在剪刻過程中,根據思路明確利落下剪,塑造大致形體,形成大面積主體形象後再依據主體修繕細節,既要做到線條間連線自然不斷裂,又要抓住物象特徵使之傳神富有活力,往往一氣呵成,展開見成果。對於創新型作品,往往繪製草圖,多次修稿後再動用剪刀剪制。常見的方正剪紙作品多為陰刻或陰刻與陽刻相結合作品,利用陰線,塑造鏤空美感,去除多餘部分突出作品形象,使其完整生動。在剪法中有古樸剪法、裝飾剪法、套色剪法等多種剪法形式。
方正剪紙傳統技法包括:古樸剪法、裝飾剪法和套色剪法。具體的創作步驟是:一般先用簡潔粗獷、古樸稚拙的線條和大寫意的手法剪出作品的主要內容,並大膽分割整體空間,造成完整、大氣的結構布局;再根據需要,以細膩、精巧和流暢的剪法進行局部加工;最終形成一幅造型大膽、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剪紙作品”。方正民間剪紙藝術家們沒有滿足於傳統的剪法與技巧,而是大膽地摸索與創新,改良方正剪紙技藝。剪紙藝術家郭艷萍在傳統的單色、染色、套色等剪紙技藝的基礎上,發明了“雙面貼”這一新的剪紙技法和樣式。
題材作品
方正剪紙的大部分題材和內容以鄉土意識、鄉土生活為主,包含對民俗生活的直觀表現、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表現,還通過動植物形象來表現和傳達對生命、生活的認知與情感。與多數民間剪紙藝術形式一樣,方正剪紙的創作主體也是廣大的農村婦女。她們把剪紙與個人生活經歷和感受結合在一起,用剪刀將家庭生活、勞動場面、節日慶典,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對幸福與平安的祈禱、對自然與生命的感悟全部融入薄薄的剪紙中,從而表現了當地民風民俗的各個方面。例如,方正剪紙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倪秀梅創作的剪紙作品《東北大豆香》《咱家的吉祥鳥》《家傳味香》《新東北大豆香》《黑土精靈:東北婚俗》《趕集》等作品鄉味濃厚、鄉情濃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方正剪紙融合當地傳統與外來藝術之長,形成富於東北民間藝術特色的粗獷簡練之風,它在製作時採用自製的剪紙用具,技法獨特,講究裝飾,表現題材多樣,造型質樸可愛,構圖秀逸雋美,為東北民間藝術產生髮展的研究提供了鮮活例證。
傳承狀況
當下方正剪紙較為古老的本地類型正瀕臨消亡,非家族傳承的剪紙藝人因生活等原因紛紛改行或遷徙,急需採取有力措施保證這一優秀民間藝術的持續傳承和發展。
傳承人物
倪秀梅,女,1967年5月9日出生,黑龍江方正縣。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 剪紙(方正剪紙),申報地區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方正縣文化館獲得“剪紙(方正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方正剪紙)項目保護單位方正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12月13日,“哈爾濱大工匠”22人名單揭曉獲此殊榮的39歲方正剪紙傳承人曲英紅組隊製作105米長《巨龍騰飛》妙剪生花打破世界紀錄。
社會活動
2019年11月21日,在第十七屆農交會遺產展區上展出了方正剪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