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仙桃雕花剪紙)

剪紙(仙桃雕花剪紙)

剪紙(仙桃雕花剪紙),流傳於湖北省仙桃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仙桃雕花剪紙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獨特的風格。仙桃雕花剪紙以構圖勻稱、雕工纖細見長,構圖繁複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

2008年6月7日,剪紙(仙桃雕花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仙桃雕花剪紙)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北省仙桃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16
  • 保護單位:仙桃市民眾藝術館、仙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仙桃市鎮辦文化服務管理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仙桃雕花剪紙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磨製石鏟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紋來看,可以找到剪紙鏤空與雕刻工藝的淵源。
仙桃雕花剪紙舊時也叫沔陽雕花剪紙,沔陽屬荊楚地區,也就是今仙桃地區,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即有記載,荊楚人於正月初七“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或戴之頭鬢。”唐李商隱《人日》詩也有“鏤金做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之說。無論,“ 鏤金”“剪彩”,皆 “剪紙”之工藝也,早就在民間流傳。
仙桃(舊稱沔陽)雕花剪紙也具有濃郁的宗教特色,據《沔陽縣誌》記載:唐代佛教流行沔陽;清代末期,全縣有寺廟197座。因此,當地的人們常受迷信思想的束縛。結婚時,有照麒麟送子的剪紙貼於房內。如果結婚後3年沒有生育,女人就要去廟裡向觀音菩薩求子,燒香化紙、叩頭。回家後自己剪一個紙人,或者暗地裡找剪紙藝人買一紙人,扎在褲腰帶上等到懷孕之後再將紙人燒掉。
仙桃古時多有水患,藝人們以雕花樣養家餬口,成為謀生的手段。還有長墒口鎮石經灣和彭場窯灣等地,田少勞力多,農民們為了補貼生活,有不少人農忙種地,農閒雕花樣子賣。外公所的法員環其腳,另外,中國北方大多女性剪紙,而仙桃是男雕女繡,雕刻剪紙女性極少,鳳毛麟角。剪紙藝人也絕大多數分布在農村,城鎮的剪紙能手極為罕見。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沔陽剪紙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文化特徵

構圖特徵
仙桃雕花剪紙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細嚴密,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影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等特點,具有寫實兼而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徵,既有中國南方剪紙的共有特徵,又有江漢水鄉剪紙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人民的藝術才華與美好生活的願望。
表現內容
仙桃雕花剪紙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畫草圖時就注重借鑑年畫題材,吸收了國畫線描的手法,吸取裝飾畫的簡化、誇張、變形等造型特點,運用鳥畫的結構和書法的形式,達到版畫黑白灰分明的效果。嚴格的蠟盤製作技術保證了雕刻時法流暢,刻出的線條優美。仙桃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粗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的構圖豐滿,在平面上表現立體人物,點、線、面有機結合。剛柔相間、黑白對比、虛實相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因此人物形神兼備,重在以形傳神,栩栩如生,線條流暢、圓潤,陰刻、陽刻並用,鏤空、留實俱佳。

製作工序

仙桃雕花剪紙的製作工序既簡單又複雜。剪紙草圖“花樣子”一般借鑑年畫題材,吸收國畫細描的手法,汲取裝飾畫的簡化、誇張、變形等造型特點,運用花鳥畫的結構和書法的形式,達到版畫黑白灰分明的效果。草圖形成後,將大約10克厚的白紙或白色宣紙裁成所需圖案大小,將白宣紙重疊20多層,再將設計草圖置於其上,用針線或紙捻將紙的四周穿成一個整版。雕刻時紙下墊以由菜油、白蠟及香爐灰構成的蠟盤,刻刀則多由鬧鐘發條和手術刀加工而來。
製作仙桃雕花剪紙時,由藝人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出俗稱“花樣子”的繡花紋樣,雕刻時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刻刀多系以鬧鐘發條和手術刀加工而來,蠟盤則以菜油、白蠟及香爐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構成。藝人雕出的“花樣子”多為“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之類的吉祥瑞慶圖案,一般用作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帘等的刺繡紋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仙桃雕花剪紙是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是中國楚文化在民間喜慶裝飾美術的活態見證,是“尊龍崇鳳”等楚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
仙桃雕花剪紙逐漸形成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徵,是中國民間美術的奇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20世紀60至70年代,仙桃雕花剪紙受到嚴重衝擊,雕花工藝社停辦,在市場經濟影響下,傳統民間文化為人所漠視,仙桃雕花剪紙藝術在傳承上出現斷層,“絕活”面臨“絕版”危險,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胡敬先,男,漢族,2009年6月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剪紙(仙桃雕花剪紙),湖北省仙桃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1年,仙桃市新建雕花剪紙傳習所3處,建立了傳承學校2處,並對傳承人每年給予2000至3000元的資助,鼓勵在民間開展傳習活動。
2017年,仙桃市財政局落實扶持、獎勵資金85.4萬元,其中用於雕花剪紙項目14萬元。
2018年,仙桃市用於雕花剪紙項目11萬元獎勵基金,保障了仙桃雕花剪紙項目保護工作。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仙桃市民眾藝術館、仙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仙桃市鎮辦文化服務管理中心)獲得“剪紙(仙桃雕花剪紙)”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仙桃雕花剪紙)項目保護單位仙桃市民眾藝術館、仙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仙桃市鎮辦文化服務管理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3年,由陳由明、楊長發創作的《八仙圖》曾被選送到巴黎“世界博覽會”參展,在東歐八國巡迴展出,並出口到東南亞、歐美各國,作為贈送給海外友人的文化禮品。
2009年,仙桃市非遺保護中心選送的《十二花扇》、《花樣子》等30多件仙桃雕花剪紙作品,應邀參加在挪威舉辦的文化對外交流活動。

文化軼事

仙桃雕花剪紙的藝人歷尊“西陵聖母”,為雕花與刺繡的始祖。相傳軒轅黃帝的正妃嫘祖,是遠古時代宜昌西陵氏部落中的一位勤勞、聰慧、俊俏的姑娘。她不僅協助軒轅黃帝完成了統一華夏大業,而且發明了植桑養蠶(被後世尊為“蠶神”)織綢製衣,還發明了剪影繡花。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嫘祖野遊,坐在一棵大樹下歇涼,她忽然發現,樹上花、葉的影子落在自己的鞋頭上很美。於是令隨從拿來綢巾和木炭條,將花和葉的影子輪廓勾畫出來。回宮後,製成花樣子,繡花於鞋頭。得到軒轅黃帝和大臣們的讚美。繡花鞋經嫘祖一穿,宮娥彩女都學著剪影繡花。這便是中國剪紙工藝之始。此後,剪紙從宮內到民間,流行於荊楚大地,乃至全國。特別是漢代造紙術問世之後,剪紙日趨繁盛,沿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