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剪紙藝術在
明代時已流傳到中國各地並趨近成熟,
清朝年間,剪紙藝術的形式再一次豐富發展,剪紙藝術形式從“剪刀剪紙”發展出“小刀鏤刻”,鄂州地區也從這一時期開始流行刀剪並用的雕花剪紙藝術,新工具的使用使得雕花剪紙的內容樣式有了更多的可能,鄂州地區的雕花剪紙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直到近代以來的戰爭動盪,使得鄂州雕花剪紙藝術發展開始走下坡路,日偽統治時期跌入低谷,解放後鄂州雕花剪紙傳承情況得意好轉,而此後隨著現代社會的建立,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審美情趣有所轉變,以及工業時代雕花剪紙以工業產品的新姿態出現,對傳統的雕花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從
南北朝開始,鄂州就流行剪紙藝術,清末、民國及建國後,鄂州成為花樣剪紙的發源地之一。
到1885年時,鄂州本地便開始形成了專門從事經營雕花剪紙的行業,並有帶徒傳藝的工作。
但在日偽統治時期,由於社會的不安定,導致當時的鄂州剪紙藝人飽受動盪流離之苦,因此有一段時間剪紙藝人為了生計放棄剪紙手藝,選擇轉行,造成剪紙行業跌入低谷時期,直到解放以後,情況才得以好轉。
文化特徵
民族特色
鄂州雕花剪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樣式、圖案、寓意、色彩等都是基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基礎、應中國人民的審美情趣而來,因此優秀的鄂州雕花剪紙藝術作品中都流露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嗎,人們對其也具有高度的情感認同,提取雕花剪紙藝術的特色元素或遵循其基本的設計原則來設計的圖案紋飾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中,能增加產品的歷史厚度和文化內涵,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這一優勢已在許多地方得到運用,例如許多公司商標設計採用剪紙藝術的形式、表達傳統中國風格的場景布置或互動設計中也常見剪紙藝術元素,這些都是雕花剪紙藝術帶給人們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的具體運用。
表現形式
鄂州雕花剪紙因其獨特的表現形式,使得其在與產品設計結合時有更多的可能,無論是鏤刻技藝效果、表現形式、圖案內容等,都可以在合適的地方有所作為,這裡以雕花剪紙的表現形式為例,在產品設計中,電腦排風扇、音響、手機外放等部位都需要有鏤空的隔斷,現有的設計中,這些部位多以規則的空洞排列而成,或是設計成柵欄形式,在產品的這些部位的設計合適的趣味圖案,以雕花剪紙的鏤空形式來處理,能增加產品細節上的文化內涵,增加產品的趣味性,在不經意的地方給消費者驚喜。
製作工序
鄂州雕花剪紙製作花樣的主要工具有剪刀,刻刀,紙張,蠟盤,磨墨,磨石,針錐,煤油燈,鑷子等。由於花樣的外沿和中間較多鏤空的地方都是用剪刀剪制而成,所以剪刀是必不可少的技藝工具。有些剪紙,不是剪,而是用刀(雕刀)刻出來。運用刻刀的特點,可以刻得精細,出產量也高。刻刀,大小有十多種,有斜刀、平刀、尖刀,也有弧口刀等。
大體上,鄂州雕花剪紙還是多採用刀剪並施的方法。據鄂州剪紙黃雲山口述:剪刀與刻刀,就是北方與南方的區別。以往是以黃河為界,當下基本是以長江為界,來區分剪紙大的風格體系。長江以南,用的是刻刀,長江以北,用的是剪刀。剪紙與刻紙的區別在於,剪紙的圖形偏抽象(民間),並且不講究比例、透視等;而刻紙圖形偏象形(具體、逼真),用刻刀比較靈活方便。
題材作品
黃雲山提到過:在題材表現上,鄂州雕花剪紙還賦有文字性、歷史性等。以黃雲山的剪紙作品《武昌首義》為例:其中的元素包含孫中山像、中華民國的標誌等,基本表達的意思是“紀念孫中山”。起初繪成稿子,然後用刻刀完成。其中還運用到了“破工”,使得畫面顯得不那么死板生硬,起連線的作用。整個畫面當中,存在許多連線的部分,不會出現中斷,這便是剪紙與繪畫的區別,也是剪紙的特點之一。其次,鄂州雕花剪紙在色彩上,大體可分為三種顏色:白、紅、黑。而剪紙的技法基本分為三類:剪(刀)、刻(刀)、(手)撕。剪紙開始是剪影,後來延伸出鏤空。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當下鄂州雕花剪紙藝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無幾。雕花剪紙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日漸凋零,幾近失傳,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張家忠,男,1933年7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鄂州雕花剪紙),申報地區為湖北省鄂州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鄂州市民眾藝術館獲得“剪紙(鄂州雕花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鄂州雕花剪紙)項目保護單位鄂州市民眾藝術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20年1月13日,由湖北省鄂州博物館和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展》在東莞市海戰博物館開幕。
2020年7月17日,由黃石市博物館、鄂州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展覽《鄂州雕花剪紙——花樣子》在黃石市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