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嘴鷗屬(剪嘴鷗)

剪嘴鷗屬

剪嘴鷗一般指本詞條

剪嘴鷗屬(學名:Rynchops):是鷗形目剪嘴鷗科的唯一屬。共3種。上體和翅黑褐色或黑色,翅長而窄尖。頭頂至枕黑色。嘴基、頰、後頸和整個下體白色,嘴的顏色為橙紅色,尖端黃色或黑色,腳短,紅色。下喙長於上喙,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

棲息於大型河流、湖泊、沼澤、海灣、河口、瀉湖、泥灘、海灘、貝殼海岸,荒島和海濱等濕潤地區。性群居。在黃昏和夜間活動,飛行敏捷和快速。主要以魚類為食,但也以小蝦及其他小型甲殼類動物、浮游生物和昆蟲幼蟲為食。中國僅1種,即印度剪嘴鷗,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以至中國廣東,在中國常罕見。黑剪嘴鷗是分布跨緯度最大者,可進入溫帶水域,北至美國東部,南至南美洲最南部。非洲剪嘴鷗則僅分布於非洲。分布於亞洲、非洲、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淡水流域和沿海。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剪嘴鷗屬
  • 拉丁學名:Rynchops
  • :動物界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鴴形目
  • 亞目鷗亞目
  • 剪嘴鷗科
  • :剪嘴鷗屬
  • :3種 
  • 命名者與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Skimmers
  • 保護級別:易危(VU) 1種;近危(NT) 1種;無危(LC) 1種。IUCN標準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屬物種,物種現狀,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剪嘴鷗屬共有三個物種,是體型大小似燕鷗樣的水鳥。特徵為下嘴長於上嘴,嘴端側扁呈薄刀形。大嘴橙紅色或前端黑色,頂冠色深,上體褐色或黑色,下體、次級飛羽橫紋、尾上覆羽及尾均白。亞成鳥褐色而具白色鱗狀斑紋。兩翼甚長;尾較短,凹形;腳非常短小,具微蹼,爪小而尖利。兩性相似,雌體稍小。
印度剪嘴鷗印度剪嘴鷗

印度剪嘴鷗
體長40-43厘米,是大中型似燕鷗水鳥。兩性相似,雌體稍小。具橙紅色的大嘴,直長而尖,下嘴比上嘴長得多,嘴端側扁呈薄刀形。頂冠色深,上體黑褐色、石板灰色或淺褐色。下體白色或近白色,後頸、次級飛羽橫紋、尾上覆羽及尾均白。亞成鳥褐色而具白色鱗狀斑紋。兩翼特別尖長。尾較短,凹形;腳非常短小,具微蹼,爪小而尖利。
黑剪嘴鷗黑剪嘴鷗

黑剪嘴鷗
體長40-50厘米,翼展107-127厘米,體重212-447克。體羽顏色和形狀方面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上體黑色,下體和前額白色。尾巴很短,上面布有白點。有一張亮紅色或橙色、尖端為黑色的鳥喙,下喙比上喙長2-3厘米,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腳亮紅橙色,有。它們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瞳孔和的瞳孔相似的鳥類,這一結構有助於保護眼睛。
非洲剪嘴鷗非洲剪嘴鷗

非洲剪嘴鷗
體長36-42厘米,體重111-204克,平均翼展106厘米、雄性61-70毫米、雌性51-62毫米。是大型燕鷗類,體型小於同屬的印度剪嘴鷗和黑剪嘴鷗。下喙長於上喙,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上體自下眼眶以上至頭頂和背部、雙翼和尾巴是醒目的黑色,下體包括臉頰、胸腹部至臀部白色。 虹膜黑色,腳桔紅色,鳥喙桔紅色,喙尖黃色。

棲息環境

出現於大型河流、湖泊、沼澤、海灣、河口、瀉湖、泥灘、海灘、貝殼海岸,荒島和海濱等濕潤地區。最常見於淡水,特別是在繁殖季節。繁殖群落在島嶼或沙礫上,築巢在沙石、鹽沼墊和疏浚廢棄物上。

生活習性

性群居。在黃昏和夜間活動,飛行敏捷和快速,但並不很強健,在水面飛行中雙腳懸於水上,以刀狀下嘴“耕犁”水面覓取食物。鳥兒在水面上飛得很低,隨著魚喙打開,下頜骨在水中掠過,以此方式覓食。當遇到一條魚時,它向下移動下頜骨,然後抬起上頜骨並用頭部的動作將其扣住。聚小群覓食,經常與燕鷗混群。叫聲粗大如咆哮,求偶時鳴聲輕柔。具獨特捕魚技巧,飛行快而低,下嘴伸入水面。
主要以魚類為食,但也以小蝦及其他小型甲殼類動物、浮游生物和昆蟲幼蟲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非洲、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淡水流域和沿海等地區。包括國家: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高棉、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阿曼、泰國、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玻利維亞、巴西、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馬提尼克、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百慕達、加拿大、格瑞那達、牙買加、維京群島、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埃及、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厄利垂亞、以色列、索馬里、多哥和葉門。
剪嘴鷗屬分布圖剪嘴鷗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主要在3-5月。集群營巢,有時多達40對聚集到一起繁殖,通常與燕鷗和其他鳥類一起繁殖。巢鬆散地分布在沙地的凹陷處,每窩產3-5枚卵,卵淺黃色或白色,有棕色斑點和條紋。兩性親鳥輪流孵卵,更多地傾向於在一天中較冷的時候孵卵,中午高溫時交替頻繁,並且經常在一天中較熱的時候遠離巢穴去覓食。據說孵化的成鳥常常用腹部半浸在潮濕的水口遮蓋鳥卵以保持適當的溫度。曾經觀察到一隻印度剪嘴鷗在巢中抬起自己的一條腿並浸到旁邊的小河裡降溫。雛鳥留巢性,體被絨羽,兩性親鳥均育雛。孵化需要21-26天,而羽化的時間通常需要28天左右。因為雄鳥的平均體型更大,所以它們需要31天的時間才能離巢。雌鳥平均在3歲左右達到性成熟。發現的最小的繁殖雌鳥是11個月大。雄鳥往往在4歲左右達到性成熟。

下屬物種

剪嘴鷗屬(3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Rynchops albicollis
Swainson, 1838
2
Rynchops niger
Linnaeus, 1758
3
Rynchops flavirostris
Vieillot, 1816

物種現狀

種群現狀

印度剪嘴鷗曾經廣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陸的河流以及緬甸和湄公河的河流系統中。寮國,高棉和越南的記錄主要來自19世紀。該物種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內,估計約為6,000-10,000隻。它們受到棲息地喪失、退化、碎片化、污染和人類干擾的威脅。
黑剪嘴鷗曾一度被大肆捕殺,幾乎滅絕。尼日河沿岸的棲息地使這些鳥類很容易受到人類的干擾,包括施工、娛樂水活動、捕魚、捕蟹、取土和疏浚。此外,與許多鳥類一樣,黑剪嘴鷗也容易受到環境污染物的影響。殺蟲劑的存在會導致卵殼變薄,而其他污染物也會導致卵殼變薄。尼日共和國也存在石油污染和較高的金屬污染問題。
非洲剪嘴鷗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上游地區的大壩建設已經淹沒了一些地區並減少了下游流量,破壞了適宜的棲息地。農業開墾也造成了許多河流的淤積,提高了河流水面並淹沒了鳥類繁殖的島嶼。在一些地區,人們採集鷗卵,捕獲成鳥作為食物,牛和增加的船隻交通造成的干擾可能是嚴重的問題。水體污染、過度捕撈和引進捕食性魚類可能減少了食物供應。大規模噴灑滴滴涕和一般水污染可能導致魚類污染物的毒性生物累積,造成鳥類食物鏈的毒性而導致非洲剪嘴鷗數量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
易危(VU)——1種;近危(NT)——1種;無危(LC)——1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