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加強前沿威懾,頻繁實施防禦性干預。布希政府把美國的軍事安全戰略從過去前沿部署的戰略威懾轉向先發制人的戰略打擊,使美國的全球戰略更具進攻性、冒險性和威脅性。冷戰結束後,美國海外軍事戰略經歷了三個階段:從90年代初到1998年是美國海外軍事戰略保持“前沿存在”的階段,1999年到2001年美國海外軍事戰略進入加強“前沿部署”階段,現在,美國的這一戰略已調整為“先發制人”的“前沿威懾打擊”,這種戰略打擊的主要對象就是擁有生化武器或核武器的恐怖分子和敵對國家。在先發制人打擊中,美軍通常將使用常規力量,一旦形勢需要,美國將使用“有限的核打擊”。為此,五角大樓正在研究如何發動“未經警告”的突然襲擊,這種襲擊遠遠超出快速攻擊的範圍,實施這個新戰略的具體機構是新近成立的“聯合秘密特別小組”。這個小組由武裝部隊中最難覺察的那些部分組成,包括遠程預警飛機、先進的全球鷹無人駕駛偵察飛機、遠程巡航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以及特別行動部隊(註:[美]《華盛頓郵報》2002年6月10日。)。據外電透露,這個特別小組已經開始了對伊拉克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沿威懾
- 概述 :不斷加強前沿威懾
- 簡介:為了有效地實施以“先發制人
- 重要意義:前沿威懾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
簡介,重要意義,實施前沿威懾,
簡介
為了有效地實施以“先發制人”為特徵的“預防性干預”戰略,美軍已將過去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基於威脅”模式轉向面向未來的“基於能力”模式。這種“基於能力”模式,重視的不是對手可能是誰,或者戰爭可能在哪裡發生,因為“美國不可能有把握地得知在未來數年間,哪個國家、國家集團或非國家行為體將對美國及其盟友的關鍵利益構成挑戰”,美國重視的是對手可能如何作戰。美國必須迅速提高懾止和戰勝以突然襲擊、欺騙和非對稱作戰來達到目的的對手所需要的能力。這一新的建軍模式的確立,極大地拓寬了美國的軍事戰略視野,使美國的國防戰略具有更大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重要意義
前沿威懾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因為它迫使我們改變對部隊能力和部署問題進行思考的思維方式.美軍部隊能夠首先從前沿地區採取行動,隨後快速獲得其他地區的增援,最終快速而決定性地打敗對手,這將大大提高我們控制未來戰略環境的能力.試想一下以最少的增援威懾和挫敗對手意味著什麼.在和平時期,我們確保盟國安全,勸阻競爭並懾止敵對活動.如果有必要被迫動用軍事力量解決問題,我們就訴諸武力.假如我們繼續採取工業時代典型的思維方式,那么我們就要根據願意承受的風險的程度,改變部隊部署的速度和能力運用的類型與幅度.在實際效果上,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能迅速地做出反應,那么我們就只能在那裡集結比對手更大規模的兵力,直到最終擊敗敵人.但是,在資訊時代這種方式是注定要失敗的.在資訊時代,由於信息技術對所有的作戰功能都提供了巨大的槓桿力量作用,武力衝突日益顯現出事物發展路徑具有決定作用的特點:即初始條件中的微小差別會導致結果的巨大變化.這樣,速度就成為整個部隊更有價值的特徵,因為具有先敵決策和先敵行動的能力,就使我們能夠以對我有利的方式來確定或改變初始條件.其目標是發展一種動態的形勢,特別是變化的速率大大高於對手所能夠達到的行動步伐,同時急劇壓縮對手作出戰略選擇的空間.只有某些特定類型的部隊能夠做到這一點:即面向速度的作戰部隊.這與其說是反應速度,還不如說是反應過程中的速度:部署速度,組織編組速度,運用速度和維持速度.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更加慎重地選擇我們的打擊方式(即戰略),以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高速度實施這種打擊(即戰役,戰術).實現網路化,是使戰場空間透明以便實現這種打擊速度的關鍵賦能因素.聯合部隊將更加迅速地實現其戰略和/或戰役目標,因為一支靈敏的可以快速部署的作戰部隊,能夠以有利於己方的方式改變初始條件.傳統上,工業時代的軍隊的作戰效能,一直是以運用大規模集結部隊以形成並保持最大強度的能力來衡量的.雖然,這種能力在工業時代的組織集團之間的鬥爭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資訊時代的對手能夠掌握主動權,改變初始條件,那么這就變得無關緊要了.
實施前沿威懾
新指南指出,美軍未來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保持前沿存在,實施前沿威懾。冷戰結束以來,美軍對外用兵戰略從“前沿部署”變為“前沿存在”,現在又由“前沿存在”向“前沿威懾”發展。所謂“前沿威懾”,就是要求美軍不僅能夠實施較小規模的應急作戰,而且能夠在本土兵力的支援下,在關鍵地區威懾制止潛在對手的軍事行動。一旦威懾失敗,前沿存在部隊必須能夠迅速從威懾態勢轉為作戰態勢,迅速挫敗同時發生的(兩場)重大衝突,並讓美國有能力在其中一場衝突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所謂“決定性勝利”,就是更換別國的政權或占領別國領土。與此同時,美國軍隊還必須有能力保衛本土的安全,使其不受恐怖分子或其他非對稱手段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