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可用來形容前人的恩惠或形容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前輩栽的樹,要過幾輩後才能長大成蔭,後人才能乘涼,說明樹木成長需要較長的時間。也表示目前進行的工作,可能要在以後較長時間後才能體現出效益和價值。 同時也說明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們只有從現在開始保護好環境,才能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生存之地。我們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 外文名:One sows and another reaps
  • 釋義:比喻前人做的勞動,後人來享受
  • 出處:《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
  • 近義詞:前人修路後人行 
拼 音,英 語,釋 義,例 句,出 處,思 想,

拼 音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qián rén zāi shù,hòu rén chéng liáng

英 語

One sows and another reaps.

釋 義

比喻前人做的勞動,後人卻來享受。

例 句

俗語說得好:“~。”我們守著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出 處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里掉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清·頤瑣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著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清·吳獬一法通》:“前頭人栽樹,後頭人歇涼。
清·翟灝通俗編·卷一·俚語對句》:“今年種竹,來年吃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思 想

道教樂生惡死,主張超越生命極限,追求“天長地久,長生久視”,最好成為活在世上的活神仙莊子就曾指出:“龜寧生而曳尾塗中,不願死為留骨而貴”。道教在依據“天道循環說”的哲學基礎上,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提出“承負”說作為自己的報應觀,並用以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因果報應現象。
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後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於後代子孫。其二,自然、社會的承負,順“道”而行,自然、社會就昌盛發達;違“道”而行,自然、社會就衰敗枯萎。其“承負說的核心內容是將天道地道人道置於“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的循環邏輯發展之中,用天道、地道來論證人道。說明天災之發、地禍之起的原因,在於違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負。社會動亂,王朝更迭,亦是人為所致。任何自然、社會現象都蘊涵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的承負結局之中。
你我都是這漫長承負接力賽中的隊員。跑好自己這一棒,上承先人們積累的基因、智慧等優勢,無愧於先民,下負後世人生存環境,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後世人積累更多優勢,無愧於紛紛而來的後世人。
對於家族種群而言,生存優勢就是善。不斷為自己和後世人積累生存優勢,讓自己與後世人接下來少走彎路、歧路,少在原地打轉——如此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代一代積累優勢,才能確保在物競天擇的世界裡得以存續,長久承受造化的恩典,直至量變產生質變,達到更高層次。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小小水珠朝一個位置持續滴落,可以鑿穿頑石;愚公子子孫孫朝一個方向努力,不斷積累成果,可以移掉大山。如果你我這樣的人們,可以像愚公那樣,從自己開始,子子孫孫不斷為家族、國家乃至人類積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優勢條件,千百年以後這個世界或許能成為樂園淨土,後代們也必然會有更大能力,甚至可以把他們的領域拓展到星辰大海之間。
如果人的軀體不能有幸長生久視,百年到期時會崩散並且回到炁中流轉變化,那么他只要他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業——例如參與了比個體生命更長久的事業,也就等於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實現長生。
列祖列宗用基因造就我們,先民用德與言利益我們,用他們共同留下的偉大功業承載著我們,用一種無微不至、無法割裂的方式與我們同在。我們則應該延續他們的事業,爭取讓自己變得更強,讓周圍變得更美好。
你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在參與一場從遠古延伸到未來的偉大事業,你是在參與建設一個美好的太平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