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禹延

楊禹延

楊禹廷致力於中國武術事業80餘年,一生繼承弘揚中華武術,執著研究武術技藝,鑽研武術理論。早在1924年編出了《太極拳教學講義》,又於1960年出版了《太極拳動作解說》一書,傳遍國內外。他武術技藝精湛且全面,他集彈腿、形意拳、八卦掌、黑虎拳、長拳皆造詣很深。他用辛勤的汗水將前輩的精湛技藝無私地傳給後人,桃李滿天。

基本介紹

生平簡介,太極宗師,武術修養,三不主義,桃李天下,

生平簡介

楊禹廷老先生,名瑞霖(1887-1982),祖籍北京。太極拳一代宗師。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第一屆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委員兼太極拳研究組成員,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 幼時體弱多病,家境貧窮,借習武以強身祛病。十歲起開始習武,刻苦用功,奮進不息。先後從周相臣、趙月山、田風雲、高克興(子明)等武術名師習練十路、十二路彈腿、長拳黑虎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和器械等。因屢見帝國主義入侵、辱我同胞、譏我是“東亞病夫”,更加堅定了習武健身、強國強種的信念。由於習練武術戰勝了.疾病;增強了體質,所以年事稍長後,即以武術為業。及冠即馳名武壇。
1916至1941年的25年中,從王茂齋先師精習太極拳,又得吳鑒泉先師指教,每一招勢都按規範演練,研究來龍去脈,找出正確的感覺,以致日臻化境。楊老認為:藝精必須功勤。他用辛勤的汗水將前輩的武術瑰寶無私地傳給後人,通過不斷地總結和升華,率先把太極拳推上科學化和規範化的道路。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楊老技藝精湛、爐火純青,為世人所讚嘆,為後人所敬仰。
為了推廣太極拳,從1924年編寫《太極拳教學講義》,後來又出 版了《太極拳動作解說》一書。
他為人忠厚,品藝俱佳,武德高尚。曾在智化寺中法大學、太廟太極拳研究會(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處教拳,曾於1947年8月印製太極拳、劍、刀名稱表。
新中國建國初期曾與武術界名人共同倡議成立北京市武術界聯誼會。許多知名人士劉秀峰、陳雲濤、周學鰲、傅作義、楚溪春和文藝界的戴愛蓮葉淺予以及著名京劇演員李萬春、張雲溪等人都向他學過太極拳、劍、刀及推手。積極傳播太極拳技藝的弟子有:趙安祥、趙任情、李經梧、孫楓秋、王輝璞、鄭時敏、王培生、馬漢清、戴玉三、李秉慈、翁福麒等。歷70多年不輟。
又於1960年出版了《太極拳動作解說》一書,傳遍國內外。1990年經李秉慈、翁福麒擴編成《楊禹廷太極拳械繫列秘要集錦》和《吳式太極拳械述真》。
楊禹廷老先生還是健康長壽的樣板,終年96歲
楊禹延

太極宗師

1.楊禹廷老先生治學嚴謹,技藝精湛。在繼承先輩的基礎上通過修煉的實踐,教學的提高和理法上“穎、妙、神”的研悟,並結合人體的機能、功能而改進了太極拳勢結構與動作方法,使之逐步走上科學化、規範化、合理化的道路。在拳法的創新有:制定“八方線”,以此確定步法、身法、眼法、手法,使拳式動作有規矩方圓可循;將83式太極拳分解為326動,每式都是以“奇偶數”動作組成,把複雜難作的拳式化為開合的單動,以合於陰陽變化和運動生理,呼吸自然和內外相合;以練拳者的肢體為尺寸,以五行八卦為方向角度,進退屈伸為布局範圍,結合肌體的本能,設計出標準合理的動作路線;強調 軀體松靜和用意念在肢體的某處引領及運動過程中如何轉換,到達時在何處顯現,眼、神恰當密切地配合動作,使形體與神意高度和諧,內外統一,身心雙修。
2.楊禹廷以畢生精力,全部心血和所有智慧,精雕細縷地形成自己拳術姿勢、動作、理法的特點:中正安舒,身體的中軸線、重心保持垂直在步法組成最大的支撐面積內最佳位置上,得機得勢而穩固;步法合理,單腿承重進退幅度大,放鬆舒展可控的範圍最寬最遠而不失重;端莊平穩,四平八穩而適中,吞吐變轉而端直。松靜自然,不僵不硬,不萎不疲;純以意行,練拳時依靠大腦和心理高度控制指揮,一動一靜都是意念變化產生的結果;精細巧妙,屈伸旋轉上下左右的尺寸和角度精確繽密,動作變化協調一致;心神體合,心之思、心之想、心之念等一切內在因素,都投入融化於松淨的動作之中;以意導體,“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 ”,呼吸深長自然順隨,氣感可循經絡運行。內外合一,一舉動應由外及內再從內返外,達到內外相合無外則無內,息息相通;返樸歸真,大腦可控的軀體各處都能靈活自如,隨心所欲,以達到捨己從人之境地。
3. 楊老誠信謙和,虛懷若谷,坦蕩無私,廣結武界善緣。處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教學時循循善誘,十分注意言傳身教。先生在武術界中沒有門戶之見,常常引薦學生拜師訪友,廣學眾家之長。他與人較技,點到為止,決不傷人,敵怨無人,德藝雙馨,載譽京門,有口皆碑。在京城武壇七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楊老不保守,不故步自封,經常鼓勵學生向自己提出問題,共同研究技藝,傳拳授業,播藝育人,可說是桃李滿天下。在太極拳教學研究的實踐中,逐步升級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藝風格,豐富了太極拳的內涵,使太極拳的動作更加細膩規範。

武術修養

楊老注重武德修養,武德高尚,品質優良。常講:“德為技之本,德高技始榮”。日偽時期,日寇岡村寧次曾派人請他教拳,楊斷然拒絕,民族氣節大義凜然!
國民黨統治時期,物價飛漲,為養家餬口,楊大師寧可賣掉自己惟一貴重之物腳踏車,步行十多里去教拳,也決不趨炎附勢,攫取不義之財。
他經常告誡弟子們說:“練武的人首先要講武德,武德是我們的天職和本份。德為技本;德高技榮。這樣才能正確地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武術!”
他說過:“九十年來,堅持練功,從未懈怠,故健康深得裨益。我雖年過九十五個春秋,而身腰靈活,心肺正常,精神充沛,耳聰目明。平日仍能堅持活動,給學生談勁說手,指點他們練功習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太極拳運動更加彭勃發展,早已是健身、祛病、益壽的不可缺少的體育活動。當然它還有獨特的技擊方法。同時也受到國外人士的重視,開展太極拳的國家越來越多。作為平生從事武術和太極拳教學的我,深為興旺形勢所鼓舞,極願在有生之年,為繁榮武壇、振興中華武術、保存祖國文化遺產和推動太極拳運動略盡薄力。”

三不主義

楊禹延的武德在武術界有口皆碑。我從老師王培生、鄭時敏和師叔李秉慈、翁福麒,以及老師兄高壯飛、陳興波諸位長者那裡聽過很
多楊師爺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老人家的“三不主義”,即“武藝高低不一怕人說”“武學理論不與人辯”,“名利面前不與人爭”。這“三不之義”是楊師爺練武做人的原則。
一、武藝高低不怕人說
楊禹廷先生心胸如海,他一生堅持不言己之長,不道人之短,對別人特別寬容,即使對傷害他的言論也從不計較。舊時代文人相輕,武人
也相輕,這是社會上的通病,是造成人們不團結的原因之一。而楊禹廷先生經常教育弟子們說“武藝高低不要怕人評說,不要因此鬧彆扭。”
我的老師王培生先生講述了他親身經歷過的一件“楊禹延先生善待惡言而最終交友”的故事:
有一次,北京武術界的兩位先生一起談論武壇上的事,對楊禹廷先生頗有微詞。其中位大咧咧地說“論武藝,楊三兒(楊禹廷在家族排行老三)的功夫算什麼,我一巴掌能把他打到房上去!”沒幾天,這話傳到了我(王培生)耳朵里,我非常生氣,就招集幾個師兄弟去找那位先生算帳,要把他“攢巴”(北京方言,意為“打一頓”)了。老師得知此事,立即派人把我們追回,並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頓。我當時還不服氣,回答老師說.”有人說您的壞話,我們就替您收拾他。”老師教導我說,“王培生啊,你都當了老師了,還這么沒修養,人家說句不中聽的話就受不了,去跟人家打架!我們練太極拳要學技藝,更重要的是修身養性,通過練拳涵養品德、擴大胸懷。武藝高低不怕人說,技藝在你身上,別人怎么說就讓他說好了,要學會寬以待人,要記住,能容人才能廣交朋友。有句老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老師見我還想不通,就風趣地說.“這么辦好了,你找人紿某某爺(指那位先生j帶信去,說我下月初六修房子,請他過來,我等著他一巴掌把我打上房,就省得去租梯子了。“老師的話把大家都逗笑了。後來那位先生也感到說得不妥,為這事登門向楊先生致歉,後來二人成了好朋友。
王培生老師講,楊禹廷老先生奉行言教不如身教,凡事他都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給學生上武德課,幾十年過去了,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二、武學理論問題不必與人爭辯
我聽老師和師叔們講,楊師爺功夫了得,早年即精通形意、八卦、彈腿,民國前後又拜太極拳大家王茂齋為師專攻太極拳。他注重理論
修養,善於總結經驗。早在1924年,他就把自己的練拳心得和教拳體會編寫成《太極拳講義》,此書規定了太極拳的基本步法,訂出每一個動作的起止路線,把太極拳的動作分成奇、偶數,講清了太極拳虛實變化,曲伸開合之原理。對此王茂齋先生非常讚許,說“這寫得很好,以後
照這樣教,容易教也容易學,使學的人有了準繩。”到l942年,楊先生又進行修訂,增加了圓周度數以及意念活動。從1956年到l958年又做了第三次大修訂,於1961年在北京寫成《太極拳動作解說》在內部發行。
楊禹廷先生在武學理論上很有建樹,但他始終堅持研究武學理論一定要求同存異,不可輕易與人爭論。為什麼“勿與人爭”呢’楊禹廷先生說“對武學的認識,階段感非常強,你沒達到那個層次,就不可能有那種感覺和體會,有些事怎么講也講不明白。如果他還沒練到那個層次,不必硬加爭辯,就先讓他糊塗著吧,等練到那個地步其理自明,用不著我們爭辯他就信服了。另外,還應該承認,我們自己也有不如別人的時候,自以為是,瞎爭論有什麼意思呢?”
楊禹廷先生常拿一些大武術家為例,說明武學是在人們的認識中不斷發展的,“覺今是而昨非”,是說武術家本人也常常自我否定自己以往的理論觀念。人們就是在不斷否定過去中前進。所以,武學理論不與人爭、求同存異才能友好相處結交賓朋。
王培生老師回憶,在武學理論上自己常與人爭論,得罪人還丟東西。楊老先生告誡說“武學理論上的事不要與人爭上辯。誰是誰非要靠時間和實踐來檢驗,到一定的時候不言自明。況且,武藝是練在人身上的,寫在紙上往往難達其意,有時是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言傳且難又何從辯爭呢?
三、名利面前不與人爭
楊師爺性情恬靜平淡、清心寡欲,對名譽地位看得極淡。他在武林默默耕耘七十餘年,絕無一件逐名追利之事。凡有出頭露面之事,他都後退一步讓與別人。而對於晚輩則是用心良苦、盡力攜提。
舊社會,武術界門派之間的界限很嚴。如果有拜師弟子或所教過的學生“跳門坎”再向別人學拳,常常會引起門派之爭,造成互不團結。而師爺卻不隨俗,他老人家總是尊重各門派之長,不計較個人名利之得失。有的學員慕名前來求教從學,當他知道來者曾經練過別的拳種時,就主動地為他們推薦更合適的老師。他的弟子之中的某些人跟從老師多年,都有了名氣,他們又去學陳式太極拳時,老師欣然支持,從不阻攔,毫無門派之見、自私之心。
李秉慈師叔講過楊師爺送徒學藝的故事上個世紀40年代末,年僅17歲的李子久同學即在太廟處跟恩師學太極拳,很得老師的青睞。他學了幾年之後,經鄉親介紹又找到陳子江老師要學形意拳。陳老師說:“你要向我學,可以。但要取得楊老師的同意。”恩師得知後不但欣然應允,並且親自帶他去拜見陳子江老師。
王培生先生回憶說:我是老師的第一批入門弟子中年齡較小的,楊老師在我身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解放後,國家重視發展體育事業,l953年,國家體委組織召開華北地區民族形式體育大會。大會組委會邀請楊禹廷老師擔任大會武術評判工作,而楊老師竭力推薦我擔當此任。大會武術比賽,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比賽期間賀龍元帥接見擔任評判工作的老武術家,當時我三十多歲,就躋居於全國武術家的行列,在武術界享有很高的榮譽。從這以後,我先後在全國運動會上擔任武術比賽的裁判員、裁判長、仲裁委員等職務。老師的精心安排,為我以後武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楊老師常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是社會規律,他老人家一生總是甘願給後人做鋪路石。
孔夫子云:“禮之用和為貴”。這個可貴的“和”字是太極拳的靈魂。楊師爺的“三不主義”,就是這個“和”字在武學上的具體運用。
他老人家把對太極拳理拳法研究和做人、做事融為一體,把對太極陰陽、剛柔在自己身上的體悟,運用到為人處事,擴大到與社會和諧的各個方面。楊禹廷師爺能享壽至96歲高齡,這跟他的思想修養密切相關。他立於武林,和於人群,受到人們的由衷讚譽與尊敬是理所當然的。

桃李天下

楊禹廷的學生眾多,其中知名人士有:劉秀峰、陳雲濤、李鵬、周學鱉、傅作義、楚溪春、葉淺予、戴愛蓮、趙君邁、李萬春、張雲溪、曾維琪等,以及不少國際友人與使館人員,可謂“桃李滿天下”。
楊禹廷宗師的親傳弟子有:趙安祥、王培生、吳連禎、陳文艾、龔樹慶、李德賢、沈家立、馬漢清、馮士英、戴玉三、王光宇、李秉慈、張福有、辛國華、周忠樞、李經梧、王輝瑛、孫楓秋、鄭時敏、李植林、王松年、石蘭田、馬月卿、趙任情、李福壽、劉馨齋、王書功、鄭治濤、邵瑟安、劉吉仁、翁福麒等。
有子:楊家棟、楊家梁;孫:楊鑫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