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補頤生微論

刪補頤生微論

《刪補頤生微論》,綜合性醫書。四卷。明·李中梓撰。李氏曾撰《頤生微論》,後作者予以刪補,並由其門人沈朗仲校訂,改名《刪補頤生微論》,刊於1642年。全書分述三奇(精、氣、神)、醫宗、先天、後天、審象、運氣、臟腑、虛癆、邪祟、傷寒、廣嗣、婦科、藥性、醫方、醫案等24論,內容比較廣泛。但全書分類略嫌雜亂。

基本介紹

  • 書名:刪補頤生微論
  • 作者李中梓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號念莪,明末華亭(今江蘇松江)人。為明末一大醫家,—生對中醫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兼取眾家之長。其論述醫理,頗能深入淺出。所著諸書,多能通俗易懂,在中醫學的普及方面作出較大貢獻。著有《內經知要》、《醫宗必讀》、《本草通玄》、《傷寒括要》、《刪補頤生微論》、《診家正眼》、《病機沙篆》等。

內容簡介

李中梓認為,治病求本,即要掌握生命之本。而生命之本,不外乎先天之本與後天之本兩個方面。先天之本在腎,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內寄元精元氣,五臟六腑之精均藏於腎。腎精充盛,則臟腑之精充足。而元氣又是諸氣之本。無論臟腑之氣,經脈之氣,均以元氣為根。故爾,要保全生命,必須保護先天腎中精氣。與此同時,後天脾胃也是十分重要的。他說:“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氣入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其基本思想,與李東垣脾胃為元氣之本的認識相一致。既人在生長過程中,需時刻依賴水谷之氣的不斷資養,五臟六腑由於水谷之氣的不斷資養才得以發揮其功能作用。而水谷之氣的化生有賴於脾胃,故脾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至關重要。

圖書目錄


第一卷
三奇論第一 附修攝法二十五條
醫宗論第二
先天根本論第三
後天根本論第四
辨妄論第五
《內經》分配臟腑診候圖
審象論第六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
宣藥論第七 附七方十劑
運氣論第八
六十年氣運相臨之圖
子午二年客氣定局熱化之圖
醜未二年客氣定局濕化之圖
寅申二年客氣定局火化之圖
卯酉二年客氣定局燥化之圖
辰戌二年客氣定局寒化之圖
已亥二年客氣定局風化之圖
五音建運圖
太過不及平運之圖
六氣正氣化對化之圖
四間氣之圖
第二卷
臟腑論第九
手太陰肺經(肺臟之圖、肺經圖)
手少陰心經(心臟之圖、心經圖)
足太陰脾經(脾臟之圖、脾經圖)
足少陰腎經(腎臟之圖、腎經圖)
手陽明大腸經(大腸腑之圖、大腸經圖)
手太陽小腸經(小腸腑之圖 小腸經圖)
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經圖)
手厥陰心包絡經(心包絡經圖)
足陽明胃經(胃腑之圖、胃經圖)
足太陽膀胱經(膀胱腑之圖、膀胱經圖)
足少陽膽經(膽腑之圖、膽經圖)
足厥陰肝經(肝臟之圖 肝經圖)
督脈(督脈圖)
任脈(任脈圖)
沖脈、帶脈 陽蹺 陰蹺、陽維 陰維脈
別症論第十
四要論第十一
望聞問切
化源論第十二
知機論第十三
明治論第十四
風土論第十五
虛勞論第十六
邪祟論第十七
傷寒論第十八
廣嗣論第十九
婦科論第二十
第三卷
藥性論第二十一
草部:人參 沙參 玄參 丹
參 黃芪 甘草 白朮 蒼
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地黃 何首烏 山藥 萎蕤
貝母 知母 桔梗 半夏
南星 天門冬 麥門冬 五味子
大黃 黃連 龍膽草 黃
芩 附子 麻黃 葛根 紫
蘇 防風 羌活 柴胡 前
胡 升麻 白芷 藁本 甘
菊花 細辛 秦艽 天麻
荊芥 薄荷 玄胡索 鬱金
天花粉 澤瀉 車前子 木通
常山 草果 香附 菖蒲
遠志 牛膝 補骨脂 菟
絲子 續斷 石斛 百合
紫菀 款冬花 薏苡仁 白豆蔻
肉豆蔻 縮砂仁 蓬莪�
京三棱 艾葉 藿香 澤蘭
紅花 香薷 萆� 威靈仙
鉤藤 茵陳 馬兜鈴 連
翹 茴香
木部:白獲苓 琥珀 肉桂 桂心 桂
枝 丁香 木香 沉香 柏
子仁 枸杞子 益智仁 可子
吳茱萸 山茱萸 杜仲
金櫻子 酸棗仁 竹葉 桑白皮
豬苓 厚朴 黃柏 山梔
子 牡丹皮 木瓜 檳榔
大腹皮
果部:橘皮 積殼 杏仁 桃
仁 山楂 大棗 龍眼 蓮
子、藕、藕節、蓮花須、荷葉 葉蒂 胡桃
芡實 烏梅
谷部:麥芽 神曲 淡豆鼓
白扁豆 飴糖 麻仁
菜部:生薑 乾薑 白芥子
萊菔子 瓜蒂
人部:乳汁 童便 金汁 人

獸部:龍骨 虎骨 犀角 羚
羊角 牛黃、牛肉 鹿茸 阿膠
麝香 獺肝
蟲魚部:龜甲 鱉甲 牡蠣
五靈脂 穿山甲
石部:硃砂、輕粉 赤石脂 食鹽
朴硝 石膏 滑石
第四卷
醫方論第二十二
丸方十八首:六味地黃丸 七味地黃丸
八味地黃丸 金匱腎氣丸 枳術丸
木香枳術丸 越鞠丸 還少丹
天王補心丹 班龍丸 虎潛丸
四神丸 香連丸 左金丸
脾約丸 化蟲丸 礞石滾痰丸 大黃虞蟲丸
煎方六十三首: 四物湯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二陳湯 附子理中湯
補中益氣湯 昇陽散火湯 歸脾湯 人參養榮湯
加味逍遙散 當歸補血湯 清心蓮子飲
萆�分清飲 茵陳五苓散 龍膽瀉
肝湯 當歸六黃湯 三子養親湯
橘皮竹茹湯 丁香柿蒂湯 溫膽湯
《內經》半夏湯 生脈散 清暑益氣湯
十味香薷飲 百合固金湯 清脾飲
紫菀湯 導氣湯 香蘇飲
黃連解毒湯 秦艽升麻湯 桂枝湯
麻黃湯 大青龍湯 白虎湯 大承
氣湯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大陷
胸湯 小陷胸湯 半夏瀉心湯 真
武湯 建中湯 梔子鼓湯 抵當湯
九味羌活湯 清燥湯 葛花解酲湯
人參安胃湯 竹葉黃芪湯 竹葉石
膏湯 四七湯 犀角地黃湯 地黃
飲子 清胃湯 調中益氣湯 桃仁
承氣湯 升麻葛根湯 升麻六物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四逆湯
散方十二首:瓜蒂散 稀涎散 平胃散
參苓白朮散 玉屏風散 六一散
二妙散 十灰散 藿香正氣散
不換金正氣散 霹靂散 紫雪散
膏方六首:地黃膏 參術膏 人參固本
膏 瓊玉膏 五味子膏 龜鹿一仙
膠 白朮膏
醫案論第二十三
感應論第二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