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薩海戰

利薩海戰

利薩海戰是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的盟友義大利王國奧地利帝國在亞得里亞海利薩島附近海域進行的海戰。這場首次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之間的戰鬥引人注目。世界各國的海軍都深入細緻地在戰術、武備和艦船結構等方面研究了這場戰鬥。鐵甲艦的作用在這次海戰中引起了各國重視,這場海戰標誌著海上戰鬥已經從風帆時代過渡到了蒸汽鐵甲時代。

基本介紹

  • 名稱:利薩海戰
  • 地點:亞得里亞海利薩島附近
  • 時間:1866年7月20日
  • 參戰方:義大利,奧匈帝國
  • 結果:奧地利帝國勝利
  • 參戰方兵力:義大利19艘軍艦;奧地利帝國21艘軍艦
  • 傷亡情況:義大利海軍損失3艘鐵甲艦、1000餘名官兵
  • 主要指揮官:佩爾薩諾,特格特霍夫
  • 歷史影響:海戰從風帆時代過渡到蒸汽時代
戰爭情況,海戰概述,戰役起因,兵力對比,戰役過程,結果,影響,相關人物,

戰爭情況

1866年,義大利海軍(11艘裝甲艦、5艘巡航艦、3艘炮艦)和奧地利帝國海軍(7艘裝甲艦、6艘巡航艦、7艘炮艦、1艘戰列艦)在亞得里亞海利薩島附近的大海戰。

海戰概述

利薩海戰發生於1866年7月20日,在普奧戰爭期間,義大利海軍同奧地利帝國海軍於在亞得里亞海利薩島(現南斯拉夫維斯島)附近進行的海戰。6月16日由11艘裝甲艦、5艘巡航艦、3艘炮艦組成的義大利分艦隊,在佩爾薩諾海軍上將率領下,從安科納出海,企圖用登入的方式攻占設有防禦工事,作為奧匈帝國海軍基地的利薩島(島上有9處永備工事,11個炮兵連共88門火炮,守島部隊近3000人)。 7月18和19兩日對利薩島的進攻組織得不好,意軍沒有掌握有關守島部隊的必要情報,遭到了奧軍的頑強抵抗。7月20日拂曉,一支由7艘裝甲艦、7艘炮艦、1艘桅帆戰列艦、5艘巡航艦、1艘輕巡航艦組成的奧地利艦隊,在馮·特格特霍夫海軍少將率領下前往支援守島部隊。奧匈帝國艦隊突然發起攻擊,集中炮火打擊義大利艦隊的中軍各艦。但裝甲艦之間的炮戰未能奏效。於是奧匈帝國的旗艦“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裝甲艦撞擊義大利的“義大利國王”號裝甲艦,後者連同四百名艦員被擊沉,從而決定了這場海戰的結局。另一艘義大利軍艦“角力場”號被炮火擊中後起火,失去戰鬥力,最後爆炸。
利薩海戰紀念碑利薩海戰紀念碑
此後,義大利艦隊轉入退卻。義大利失敗的原因是偵察很差,沒有戰鬥計畫,通信聯絡不好和佩爾薩諾海軍上將優柔寡斷

戰役起因

1866年6月,普魯士與義大利聯合向奧匈帝國進攻,前者想把德意志境內各邦都劃歸普魯士,後者則想克復威尼斯。義大利人在陸地上失敗了,為了能在和平談判中討價還價,它尋求海上的勝利。義大利的海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它有12艘鐵甲艦,包括新的蒸汽動力快速艦“義大利”號和“迪波托加羅”號,新的有炮塔和撞角的“鉛錘”號(“阿芳德托爾”號),全部艦船均配備大口徑“阿姆斯特朗”線膛炮。此外,還有16條木殼蒸汽機艦船。但是義大利的水兵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他們的軍官缺乏進取心,他們的司令官C·C·佩爾薩諾上將似乎對他的這一行一無所知。 與佩爾薩諾的十幾條鐵甲艦相比,奧匈帝國只有7艘鐵甲艦,全部是蒸汽快速艦,但都有點陳舊了。他們的木殼艦主要有1艘蒸汽動力艦“凱撒”號,5艘螺旋槳快速艦和1艘海防艦。每艘木殼艦上,只有少部分炮是線膛炮,事實上奧匈帝國的火力還沒有義大利的一半。但是他們的不可估計的優勢在於他們的艦隊司令海軍少將B·馮·特格特霍夫,他的士兵訓練有素,既有進取心,又精通他們的專業,這些都是義大利指揮官們所缺乏的。
佩爾薩諾海軍上將佩爾薩諾海軍上將
佩爾薩諾起初置“清剿亞得里亞海的敵人”的命令於不顧,僅僅把安科納基地的軍艦作些無謂的調動,在這期間,他沒有操練那些未經訓練的炮手。最終皇帝下了一道強制命令,“對敵人的要塞或艦隊發起攻擊,任何行動都被認為可能取得勝利”。佩爾薩諾在此命令的推動下,準備奪取利薩這一奧匈帝國小島。

兵力對比

義大利海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擁有12艘鐵甲艦,其中包括新式的“義大利”號、“迪波托加羅”二艘快速艦,以及裝有炮塔的新式戰艦“鉛錘”號,另外還有16艘木殼蒸汽機軍艦。
奧匈帝國海軍僅有7艘鐵甲艦,其餘均為木質軍艦。

戰役過程

1866年7月16日,義大利艦隊在佩爾薩諾海軍上將率領下從安科納出海,向利薩島發起進攻。18、19日兩天,義大利艦隊對利薩島進行炮擊,守島的奧匈帝國軍隊非常頑強,用火炮擊傷了義大利“強大”號鐵甲艦。在義大利艦隊準備組織再次進攻時,奧匈帝國艦隊於7月20日拂曉趕到了。 奧匈帝國的特格特霍夫帶領他的艦隊遠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當得知利薩遭襲時,起先他以為這僅僅是一次佯攻。他難以相信義大利人會採取這樣的冒險行動,作為兩棲攻擊既沒有突然襲擊的機會也沒有首先掌握制海權。義大利人全力發起攻擊時,特格特霍夫向利薩駛去,到達利薩附近海域,他命令艦隊做好戰鬥準備。意識到自己的火力處於劣勢,他選擇了一個容易衝擊的隊型——三個“V”字型縱向排列,第一個V型由他率領的7艘鐵甲艦所組成,領頭的是旗艦“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第二個“V”型是木殼快速艦和一艘海防艦,由“凱撒”號領頭,他把其餘的小型艦船編在第三個“V”型佇列中。
利薩海戰圖-黑色為奧地利、白色為義大利利薩海戰圖-黑色為奧地利、白色為義大利
佩爾薩諾的艦船向利薩岸上的要塞炮台轟擊了兩天,也沒能使岸上的88門小口徑炮停止射擊,而艦隊傷亡很大,一艘鐵甲艦失去了攻擊能力,大部分彈藥消耗掉了,燃料只夠使用兩天了。然而在7月20日早上,佩爾薩諾又開始了攻擊。當他正轟擊利薩的炮台並準備派部隊登入時,瞭望哨突然報告,奧匈帝國的艦隊正從西北方向開來。
特格特霍夫海軍上將特格特霍夫海軍上將
驚慌失措的佩爾薩諾匆忙將他的鐵甲艦編成縱隊從奧匈帝國的編隊前方衝過去。
在這緊急時刻,佩爾薩諾竟毫無道理地把他的軍旗從“義大利”號移到處於戰鬥隊形之外的“鉛錘”號上。結果在前面的3艘義大利軍艦與後面的軍艦之間出現一個大空隙。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領他的由鐵甲艦組成的先鋒編隊穿過這個空隙,他的木製艦船則向佩爾薩諾的木製船和其餘鐵甲艦衝去。
這場戰鬥很快變成了一場混戰,艦船的運動部分地被煙霧所遮蔽。“鉛錘”號兩次試圖撞擊木製“凱撒”號而沒能成功。“凱撒”號一發炮彈擦過“迪波托加羅”號,但自己卻在對方的炮火下起火,並最終被“鉛錘”號逐出戰鬥。與此同時,奧匈帝國海軍的炮火使一艘義大利的鐵甲艦船起火燃燒。
特格特霍夫的旗艦撞擊“義大利”號的行動在這次戰鬥中最為壯觀。當“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在戰鬥的煙霧中搜尋的時候,它撞在“義大利”號的舷上,這艘義大利軍艦失去了方向控制,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奧匈帝國軍艦封住,當它後退時,“馬克西米蘭”號全速衝撞它的舷邊,並使其向右舷嚴重傾斜,隨著“馬克西米蘭”號慢慢地後退,“義大利”號恢復正常,接著在自己的動量和破口處湧入的數噸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傾斜。當它傾翻並沉沒時,艦上缺乏訓練但很有士氣的水兵為他們的國王高呼萬歲。
“義大利”號沉沒“義大利”號沉沒

結果

“義大利”號的沉沒結束了這次戰鬥,義大利艦隊向西退卻。由於奧匈帝國艦隊有幾條軍艦受損並仍處於劣勢,特格特霍夫沒有追擊。無論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薩的使命,他作為民族英雄回到了奧地利。而佩爾薩諾則被解除了職務。 利薩海戰是奧匈帝國海軍的一次大勝利,徹底解了利薩之圍。海戰中義大利艦隊遭受重創,損失了3艘鐵甲艦,1000餘名官兵。
利薩海戰

影響

利薩海戰是海上鐵甲艦隊間的首次交鋒,這次海戰對其後的海軍戰術起了很重要的影響,奧匈帝國艦隊採用的“V”字楔形橫隊引起了各國的注意,在這場戰役過去幾十年之後的黃海海戰中,中國北洋艦隊採用了類似奧匈帝國艦隊的“V”形陣迎戰採用縱隊的日本艦隊,但海戰結局則大相逕庭。此外利薩海戰中奧匈帝國艦隊採用撞擊戰術屢屢奏效,於是這一古老的戰術又復活了,在此之後一直到20世紀初,多數國家的軍艦上都安上了撞角
利薩島海戰是蒸汽裝甲艦船的首次大海戰。海戰證明用火炮對付用有裝甲的軍艦已經沒有效果了,蒸汽動力的艦船具有高度機動性,它們能迅速地變換成各種戰鬥隊行。

相關人物

威廉·馮·特格特霍夫(1827年12月23日- 1871年4月7日)奧匈帝國海軍上將。利薩海戰的勝利者,他所表現的創新戰術以及他的無與倫比的勇氣、鼓舞人心的領導才能,都顯示他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海軍指揮官之一。
對威廉·馮·特格特霍夫的紀念:1877年在波拉(現在克羅地亞的普拉)豎立了他的紀念碑,上面寫著:“勇敢戰鬥在赫里戈蘭,光榮勝利在利薩,他使奧匈帝國海軍獲得了強大和不朽的聲譽。”這個紀念碑因義大利1919年搶占波拉而拆除,1935年的紀念碑被轉移到奧地利格拉茨 。
維也納的特格特霍夫紀念碑於利薩戰役後20年建成,紀念碑中特格豪夫的雕像高高立在如戰船桅桿的立柱上,遠遠望去如同一個大衣架,維也納人對這個設計並不太讚賞,戲稱之為“衣架”。
2004年,他的頭像出現在20歐元紀念幣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