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長期在利川柏楊、都亭、南坪、汪雲、文斗、建南、毛壩諸集鎮及其周邊一帶流傳。
利川燈歌所唱之歌多數為當地傳統民歌,與古代巴歌、竹枝歌一脈相承,歷史悠久。所玩之燈主要是彩龍船和車車燈(有時也打連簫、跳扇子舞),雖與外地花燈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新的創造。把本地傳統民歌和花燈、鑼鼓結合起來,形成利川燈歌,據利川柏楊十七代燈歌嫡系傳人全友發(69歲)說:利川燈歌始於清初,最先是由落第秀才譚功朝(鼓師、歌師傅)和吐祥(清至1949年該地屬湖北利川,建國後劃歸今重慶市奉節縣)喬國富(外號喬么妹)等人把本地傳統民歌、鑼鼓和花燈結合起來形成的。
利川燈歌“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清乾隆元年利川建縣,城鎮形成,燈歌由吐祥、柏楊不斷向境內各鄉集鎮傳播。清至民國,縣境各地幾乎都有燈歌演唱,而且規模較大。花燈有“前八出”、“後八出”及“雜燈”等多種。前八出、後八出屬大燈,只在初九、十五集中遊街呈現。玩彩龍船、車車燈屬雜燈,除參加出燈、收燈遊行外,從初九至十五還要沿街沿村,甚至挨家挨戶的演唱。初九出燈、十五收燈時彩龍船、車車燈夾雜於前八出和後八出之間,且表演、化妝已具戲劇雛形,所以,人們又叫它們為“跳燈”、“燈夾戲”。建國後,扮演神仙鬼怪的花燈和大量歌唱愛情的燈調被取締,彩龍船、車車燈得以倖存。
利川燈歌傳承人的班輩以譚功朝和以下各代大徒弟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為準。從清初至建國初期,在其始發地(今利川柏楊)已經傳承朝、福、久、遠、藝、康、永、長、德、高、年、樂、九、田、美、佐、發等17代,他們的具體姓名是:第一代譚功朝;第二代譚承福;第三代田奇久;第四代方有遠;第五代卜洪藝;第六代卜安康;第七代曾孝永;第八代方運長;第九代王立德;第十代彭雲高;第十一代高仲年;第十二代高雲樂;第十三代高九九;第十四代李祖田;第十五代姚澤美;第十六代汪安佐;第十七代全友發。
基本特徵 題材 利川燈歌內容多為本地風俗人情和男女情愛,語言質樸,方言方音,襯詞多,襯詞美,妙趣橫生,魅力無限,民族地方特色十分濃郁。旱地划船,巴山楚水,舞的是龍舟競渡,演的是彩龍飛舞,唱的卻是上山砍柴、園裡種瓜、妹娃拜年,生活、勞動情景趣味盎然,巴、楚文化完美溶合,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從歌唱內容上分有祝福歌、風俗歌、風情歌、教化歌四種。只唱吉祥歡樂,忌諱悲傷憂戚,四種內容中又以歌唱風情為最多。
利川燈歌在民眾中傳承、演唱,人人不是演員,人人都是演員;處處不是舞台,又處處都是舞台,具有明顯的民眾性特徵。
唱腔 利川燈歌多數歌曲無論是調式、句式、結構、內容、產生流行區域和歌唱人員族屬都與土家族血肉相連,屬巴人竹枝歌的遺存、變化和繼承,土語方言,特別是歌中的襯詞襯句,不僅詼諧幽默,極具挑逗、參與能事,而且其中還遺存著一些土家、土人的語音辭彙。而其主要道具彩龍船則是對楚地祭祀屈原劃龍船的藝術創造;其主要人物則是對本地婚嫁喜慶、勞作情愛的再現和摹擬。
利川燈歌燈調是川劇高、昆、胡、彈、燈五種聲腔“燈”的母體。
利川燈歌“引商刻羽,雜以流徵”,調式以徵調式最多,羽調式次之。音調結構以三音腔la do re最為典型。旋律進行多下行,多小跳,多級進。曲體結構多單曲體,也有聯曲體。歌詞句式以五字句加襯詞(或襯句),七字句破四字加襯詞(或襯句)破三字加襯詞(或襯句)為最多。如《種瓜調》歌詞:“正月是新年(哪咦喲喂)瓜籽才進園(哪嗬餵)”;《十把扇子》歌詞:“一把扇子(嘛連連兒)二面花(嘛溜溜兒),情哥想我(嘛哎嗨喲)我想他(呀乾哥哥)”等。
利川燈歌 語言 利川燈歌襯詞詼諧幽默,變化多端,極具參與、挑逗之能事,最為精彩。襯詞襯句多為合聲,或一問一答,或互問互答,一句或數句不等,最多者可達十餘句形成一個襯段。土語方言極為豐富,蘊藏著不少土家文化信息,意思難懂而韻味無窮。
代表作品 利川燈歌的代表曲目包括《車燈調》《唱起山歌送情郎》《邀邀約約去趕場》《彩龍船進出場鑼鼓》《十把扇子》《雙手巴著妹娃的肩》《扁擔歌》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利川燈歌所唱之歌多數是巴人及其後裔土家族人竹枝歌的重要遺存,在中華民族的民間音樂中應該占有重要地位。挖掘、搶救、保護利川燈歌,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學術價值
在中國音樂史中,利川燈歌由於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所以不見經傳。利川燈歌所唱之歌多數是巴人竹枝歌的遺存和變化,道具彩龍船是山區土人祭祀屈原龍舟競渡的藝術摹擬,車車燈是山區土人對平原彩車的仿造,對利川燈歌進行挖掘、搶救和保護,必將有力地促進土家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利川燈歌蘊含著土家族歷史文化發展、變化的不少信息,具有鮮明、奇特的土家族個性。挖掘、搶救和保護利川燈歌,對豐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實用價值
挖掘、搶救、保護利川燈歌,對增強土家族人的民族自尊心、促進土家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少數民族地區民眾文化生活,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及民族旅遊經濟,促進民族團結,都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狀況 利川燈歌近300年來,經歷了一個清初產生,清至民國發展,建國後逐漸淡出的過程。據調查,利川燈歌傳統歌曲民間僅存50餘首,尚在傳唱者不足10首。能唱傳統燈歌者年齡多在60歲以上。過去利川全境各集鎮,正月十五燈節時都有燈歌演出,都能演唱傳統燈歌,演員隊伍一般都在20人以上。現在,利川除柏楊、都亭兩地尚有燈歌,藝人尚能演唱一些傳統燈歌外,其他各鄉鎮已基本沒有燈歌演出。總之,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習俗以及思想觀念的改變,以及世界文化日益趨同的形勢和浪潮的衝擊,利川燈歌這種傳統民間歌唱形式已經逐漸淡出,瀕臨消亡。
利川燈歌 傳承人物 全友發 ,男,土家族,湖北省利川市人。2011年,全友發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利川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00年,利川市委、市政府舉辦“中國利川首屆民歌藝術節”,宣傳推介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 2003年,利川市再次舉辦“龍船調的故鄉(中國利川)首屆經濟文化交流會”,把利川燈歌的龍船調品牌與經濟結合。
2004年春,利川市註冊了以利川燈歌代表歌曲《龍船調》命名的民族文化研究會,研究會宗旨就是挖掘、整理、保護利川燈歌資源,並執行了《關於啟動龍船調光耀形象工程的實施意見》。
2005年初,利川市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以利川燈歌代表歌曲《龍船調》為品牌的“利川燈歌”系列商標。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利川市獲得“利川燈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1957年3月,汪營鎮農民歌手王國盛、張順堂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大會上演唱了利川燈歌《龍船調》,獲得一致好評。
1962年5月,利川燈歌《龍船調》收入《湖北省民歌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製成唱片發行。
1979年,利川燈歌《龍船調》收入《中國民歌集》。利川燈歌《龍船調》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和世界舞台,劉家宜、王潔實、謝莉斯、魏金棟、夢鴿、張也、湯燦等名歌手紛紛演唱,魅力和影響不斷擴大。
2004年,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利川燈歌《龍船調》,引得眾多國際友人的熱烈稱頌和讚揚。
2007年,利川燈歌中的經典代表作利川燈歌《龍船調》隨嫦娥一號飛船升上了月球,唱響了太空。
2012年, 應CCTV音樂頻道《民歌·世界》欄目組邀請,利川市柏楊鎮柏楊村民間花燈演出隊15日進京彩排,將於9月7日以《燈歌》的表演形式在《民歌·版圖》演播大廳向全國人民展示恩施州土家族原生態利川燈歌《龍船調》的魅力。
2015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歌、山歌展演在太湖之濱蘇州市舉行,利川市應邀組織隊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