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三絕

利川是民間藝術的海洋,該市的利川燈歌、利川小曲、肉連響久傳不衰,成為土家民族文化的品牌,被譽為利川三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川三絕
  • 外文名:Lichuan act
  • 三絕:利川燈歌、利川小曲、肉連
  • 隸屬:土家民族文化
利川燈歌,利川小曲,土家肉連響,

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是利川柏楊一帶最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是逢年過節不可或缺的燈歌形式。表演時劃地為台樂隊一般由五人組成,既伴奏又伴唱,隨著打擊樂的陣陣響起,演員們或隨船飛旋起舞,或隨船踏歌,翩躚進退,民眾喝彩者有之,唱和者有之,鞭炮聲、鼓樂聲此起彼伏,情景十分熱烈。
利川燈歌利川燈歌
2000年,利川市委、市政府成功舉辦了“中國利川首屆民歌藝術節”,其申報理由就是利川是龍船調的故鄉,李谷一、閻維文、李金斗等二十多位著名演員齊聚利川,成為利川一大盛事。
2003年利川再次舉辦“龍船調的故鄉(中國利川)首屆經濟文化交流會”,劉歡、齊秦等著名演員聯袂演出,同時舉辦“全國黃連論壇”,中國著名民族醫藥專家齊聚一堂,簽訂了經濟契約2.15億元。還相繼產出龍船調牌香菸、龍船調蓴菜等等。龍船調已經由一個利川的文化品牌,正逐漸成為一個經濟品牌。
同年,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的宋祖英專場音樂演唱會上,一曲《龍船調》把演出推向高潮。《龍船調》登上這神聖的音樂殿堂,標誌著它被銘刻上世界優秀民歌的豐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優秀民歌。 著名演員王玉珍、湯燦、王潔實、謝麗絲、魏金棟都曾演唱《龍船調》。《湖北民歌集》、《中國民歌集》、《中國民歌精選》都予列載。

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被譽為利川民族文化“三絕”之一,是土家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發源於利川南坪、茶興一帶,流傳400餘年,現有曲牌55支,傳統曲目20多個,新編曲目40多個。作為一個獨立的曲種,已被收入《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利川燈歌《盼闖王》利川燈歌《盼闖王》
利川小曲的演出傳統方式有二:一為拉場子的“唱曲兒”,二為坐堂演出的“唱雅曲”。藝人的傳承方式,有家族式的班子,也有師徒相授,但在建國以後,小曲的傳承班子,僅剩袁家班子的袁紹卿和聶家班子的聶成等人。
利川小曲曲牌豐富,現有39種55支,其中單曲34支,小調12支,鼓曲9支。曲目也非常豐富,現存的就有近百個,如傳統曲目《盼闖王》、《怕字歌》等。
利川小曲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有極強的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教育性、娛樂性、簡樸性等特色,對研究土家族民族文化更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土家肉連響

土家絕技肉連響舞蹈是根據舊時“泥神道”演變而來的,源自社會的最底層。解放前,乞討者將稀泥塗在裸露的身上,手舞足蹈,沿街沿門拍打,迫使主人施捨,俗稱“泥神道”。20世紀80年代,利川文化館工作者與“泥神道”傳承人吳修富等人,對傳統的“泥神道”進行挖掘加工整理,並配上“蓮花鬧”的曲調,輔以鑼鼓點子,演繹成現在的群體健身舞——肉連響。
肉連響肉連響
土家肉連響與利川燈歌、利川小曲一起,被譽為利川民族文化“三絕”。肉連響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成為土家族的“絕舞”,表演者用手掌拍擊人體裸露的頭、肩、臂、肘、胸、肋、腰、胯、腿、踝、足等部位,口內以舌顫動發聲擊節,其拍打的動作和部位類似民間舞蹈打“連廂”,又稱“肉連廂”。“肉連響”表演者多為男性,伴隨著凝重而鏗鏘的擊鼓聲,舞者盡情表演。節奏明快,表演滑稽詼諧,娛樂性極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