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作刨底,把懸念或是包袱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效果,通常叫刨活,刨底包袱叫刨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刨活
- 類別1:刨著使
- 類別2:半刨
- 類別3:搶綱
概念,分類,區別,
概念
刨活,“刨活”是指與一般情況相反,為了達到另一中特殊的作用,故意預先將矛盾揭穿,是相聲的另一種表現方法。刨--把懸念或是包袱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效果,通常叫刨活,刨底包袱叫刨底。台下即觀眾“刨活”(刨底),就是把“番”(懸念鋪墊)或“包袱”(笑料),提前告訴其他觀眾、聽眾,從而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效果。戲曲界稱:“抽戲筋”。是不道德、不尊重藝術、不尊重演員的行為。
台上即演員“刨活”(刨底),就是把“番”(懸念鋪墊)或“包袱”(笑料),故意提前告訴台下觀眾、聽眾,從而組織、製造新的連環“包袱”,達到觀眾、聽眾意想不到效果。
分類
大約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 刨著使
“刨著使”是相聲術語。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眾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著矛盾的發展和衝突,在敘述中反覆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例如《戲劇與方言》中有這樣一段:
乙:怎么?你不懂上海話?
甲:我剛到上海的時候淨鬧誤會。
乙:怎么?
甲:人家說話我不懂啊。到理髮館去刮臉洗頭,說法就不一樣。
乙:刮臉怎么說?
甲:修面。(學上海話)“修面!”
乙:“修面”。洗頭呢?
甲:你一聽就得害怕,叫“汰頭”。
乙:(誤會汰為打)打頭。
甲:唉,洗什麼東西都說汰。咱們說洗一洗上海話說汰一汰。
乙:洗什麼東西都叫“打”?
…… ……
甲:我在上海的時候,到理髮館去刮臉,因為把話聽誤會啦,鬧了一個笑話兒。
乙:怎么?
甲:我到理髮館跟理髮師說:“你給我(指自己臉)刮刮。”
乙:你幹嘛比劃呀?
甲:我怕他聽不懂我的話。
乙:結果呢?
甲:人家樂啦。(學上海話)“好咯,儂坐下(音:屋)來。”(即:好的,你坐下來。)
乙:嗯?
甲:我說,我是在屋裡呀?(學上海話)“勿是,是要儂坐下來!”(即:不是,是要你坐下來。)
乙:什麼話?
甲:讓我坐下。
乙:這話是不好懂。
甲:是呀,我坐下他給我刮臉,刮完臉,他指著我的腦袋問我:(學上海話)“喏,儂汰一汰好不啦?”(即:喂,你洗一洗好嗎?)
乙:(驚愣)怎么,要打你?
甲:我想,隨便怎么就能打人?(懷疑)怎么刮臉還得打我一頓。
乙:你可以問問他呀!
甲:我問啦。我說,你是就打我一個呀,還是來這裡的客人都打呀?
乙:他說什麼?
甲:(學上海話)“一樣咯,通通汰咯。”(即:一樣的,全都洗的。)
乙:啊!通通打?
甲:我一想,通通全打,咱也破壞這制度哇!
乙:啊?
甲:(無可奈何地)打吧!
乙:打……。
甲:給我洗頭,吹風,完了拿過鏡子一照:“好啦呀!”(即:好了!)
乙:好啦?
甲:我說:“你怎么不打我啦?”(學上海話)“汰過拉。”(即:洗過啦。
乙:打過啦?
甲:(遲疑)我怎么一點兒不疼啊?(向乙)你說這個誤會多可笑哇?
乙:不懂方言是得誤會。
這一段中,就先把“汰”(音:打)和“洗”向觀眾完全說明然後再反覆地渲染展示得更清楚。聽眾明明看清誤會自然會失聲大笑。演員表演這一段時,可以產生一連串的效果。如果這裡仍用相聲的一般規律,到最後才把“汰”和“洗”的誤會揭開,前面的許多話只能讓觀眾莫名其妙,不會可笑了。
第二種 可以叫做“半刨”
半刨也就是不把矛盾預先完全揭穿, 僅只告訴聽眾這裡有矛盾,很可懷疑,聽眾就會不斷的猜測著,然後一步一步使矛盾越來越明顯,逐漸把矛盾揭穿後和聽眾所猜想的恰恰吻合。因此表演起來可以引人入勝,增加感染力。例如我們表演的《請醫生》:
甲:我愛人就要生產了,我趕緊跑到醫院就見值班大夫室里有七八個人,都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有四個人坐著圍著一張桌子,其餘的人站在後邊看著,都是聚精會神的,我想這是乾什麼哪?
乙:也許是開會哪。
甲:不像。手裡還拿著許多硬紙片兒?……也許是病歷表。
乙:是嗎?
甲:不像。上邊還有黑點兒,紅點兒?……也許是病人的脈搏溫度大小便的記錄。
乙:不對吧!
甲:我趕忙走過去:“請問今天哪位大夫值班呀?”就見坐著的一位沖對面戴眼睛的說:“六十五!”
乙:六十五?
甲:噢,原來對面戴眼睛的那位同志叫劉世武。
乙:不對吧?
甲:是劉世武大夫值班。我說:“劉世武同志,今天您值班呀!我愛人要生產啦,請您去一趟吧。”這位同志沒理我。
乙:人家根本不叫劉世武嘛。
甲:我又說:“劉世武同志,我愛人要生產啦,請您跟我走一趟吧。”
乙:他說什麼?
甲:劉世武向旁邊梳兩個大辮子的女同志一努嘴:“七十分!”
乙:七十分兒?
甲:原來這位女同志姓齊,叫齊淑芬。
乙:他還真能起名字!
甲:我說:“齊淑芬同志,我愛人要生產啦,您值班兒請您跟我一趟吧。”
乙:齊淑芬說什麼?
甲:她一抬手向我說:“你瞧我這牌能叫七十分兒嗎?最少也得叫八十五哇!”
乙:怎么回事呀?
甲:人家打百分兒哪。
乙:我說不對嘛!
上面這一段中,乙方始終肯定甲方聽錯了,但是沒有指甲把打百分完全揭穿。演員在敘述,聽眾在猜想。大家對於《買猴》乙方演員一再表示買猴兒“像話嗎?!”、“沒聽說過!”、“可能又寫錯啦?”——這都是半刨,否則,乙方演員根本就認為買猴兒這件事不足為奇,聽起來也就不可笑了。
第三種 搶綱
甲:……我在百貨公司跟人家一通泡,真不容易總算是賣給我啦,交了錢,開了發票把布拿到手裡我一想,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乾脆--
乙:回家!
甲:別回家呀,我--
乙:(搶)我還得掌握機會哪!
甲:你怎么替我說啦?
乙:我準知道你不能“善罷甘休”嘛!
乙方搶了甲方的話,是為了突出的揭穿奸商貪得不厭的一貫作風。聽起來很有勁,而且可以使觀眾發笑。
在相聲中的創作和表演當中,應該妥當地運用這三種方法,不可以用錯。不應當用刨的地方不能隨便用刨。倘若因為台詞不熟或是無意中用了刨,泄露了預先隱藏起來的秘密,就一定破壞了預期的效果,是相聲表演中的禁忌。
區別
相聲刨與評書刨的區別
相聲刨很簡單,就是搶在演員張嘴之前把包袱底給泄了。過去鬧園子常用的方法。評書刨,當然,這個詞兒,艾某人也是今天才聽說的。於是仔細的思考了一下,想一想應該是這樣的。比如把一個書挑出來,跑梁子也好,胡說也罷,搶先說了,並讓一大批觀眾聽完,自己卷錢又開一部繼續胡說或跑梁子。這樣,相關此書的非知名藝術家如果一貼該書,原觀眾由於先入為主,會有如下的本能反應,聽過了,沒啥意思。算了。那藝術家又有新書了,聽新的去!這,大概可以夠得上所謂的“評書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