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霜號驅逐艦(第二代初霜(初春級驅逐艦4號艦))

初霜號驅逐艦(第二代初霜(初春級驅逐艦4號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初霜號驅逐艦(はつしも)是舊日本海軍建造的驅逐艦初春型驅逐艦四號艦。在舊日本海軍中是繼神風型驅逐艦(初代)“初霜”後,第二艘使用“初霜”作為艦名的艦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初霜號驅逐艦
  • 前型/級:吹雪級
  • 次型/級:白露級
  • 研製時間:1933年1月31日
  • 服役時間:1934年9月27日
  • 國家:日本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初霜”號截至目前共有兩代,第一代“初霜”號是1904年8月20日開工,1905年5月13日下水,8月18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竣工的神風級(第一代)驅逐艦。1924年12月1日轉籍掃雷艇,1928年4月1日除籍。
圖為第一代“初霜”號,神風級(初代)驅逐艦之一圖為第一代“初霜”號,神風級(初代)驅逐艦之一

第二代“初霜”號是1933年1月31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1月4日下水,1934年9月27日竣工的初春級4號驅逐艦。該級是繼吹雪級驅逐艦後,根據倫敦軍備條約的規定(關於驅逐艦,最大排水量1850噸,主炮5.1英寸=約127毫米,日本儲備量105500噸)所制定的新補充計畫而建造。
最開始,日方希望將包括初霜在內的初春級設計為將噸位縮小為1400噸,航速在36.5節,同時搭載5門127mm炮、3座3連裝610mm魚雷發射管同樣也採用階梯式,加上首次裝備的魚雷次發裝填裝置,火力完全達到了新式大型驅逐艦的水平。
然而1號艦初春在海試時發現船身只要傾斜超過38度就會有無法扶正直至傾覆的危險,二號艦子日在全速迴轉時傾斜度也高達27度,因此兩艦一起舉行完工儀式後便開始進行改善工程。此時卻又發生了友鶴事件,不得不對初春級全部6艘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同時終止了剩餘的建造計畫轉而重新設計新型的白露級驅逐艦。
改裝後的初霜航速從36.5節降到了33.3節。武備方面取消了階梯式的配置,撤去了第3號610mm魚雷發射管,艦首單裝的第2炮塔移到艦尾和第3炮塔同樣高度的位置,上層結構縮小,增加壓艙重量使重心下移。同時裝備了40mm機炮2座。
舊日本海軍減少了可以說是當時的驅逐艦命脈的航速和魚雷發射管數從而保證艦艇的航行穩定性。主炮配置也發生了變更,原先大型艦橋結構也趨向於小型化。而“初霜”號即是依據變更設計建造的4號艦,1932年10月下旬下水時突發故障,下水航行後航速突然降低,這是因為下水滑道支柱斷裂。當時,浦賀船渠顧問永村清造船中將緊急處理後,阻止了情況的進一步惡化。11月4日,“初霜”號重新下水。
圖為第二代“初霜”號,初春級第四艘,是該級存活時間最長的一艘圖為第二代“初霜”號,初春級第四艘,是該級存活時間最長的一艘

技術特點

"初霜”號主要武器為5座門50倍徑127mm三年式主炮,6具610mm三聯裝93式氧氣魚雷,主機為艦本式減速齒輪汽輪機2座2軸,功率42000馬力,主鍋爐為呂式重油水管鍋爐三座,最大航速34節,可搭載重油540噸,18節航速下的續航力為4000海里,乘員226人。

性能數據

竣工時
改裝後
標準排水量
1400噸
1715噸
航速
36.5節
33.3節
主炮
5門127毫米
5門127毫米
魚雷發射管
9具610毫米
6具610毫米

服役事件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初霜”號被編入第1水雷戰隊第21驅逐隊(“初春”,“子日”“初霜”“若葉”),和主力戰列艦群在日本瀨戶內海柱島西部從事反潛任務。1942年6月在中途島,阿留申群島作戰時,參與占領阿圖島,肯達里望加錫巴厘島阿留申群島。1943年3月,參與科曼多爾群島海戰後,被編入第5艦隊第1水雷戰隊,從事日本本土與千島群島之間的船隊護衛任務。
1943年3月26日參加阿圖島海戰,此次海戰是美軍與日軍的北太平洋之爭的一部分,美軍方面參戰艦艇有重巡洋艦“鹽湖城”號(Salt Lake City,CA-25),一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而日軍方面則有重巡洋艦“那智”,“摩耶”號,2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日軍方面雖然擁有優勢兵力,並大破“鹽湖城”號,但由於缺乏主要決戰力量,陷入了長時間作戰,結果徒勞無功地撤離戰場,並因此在作戰指揮方面受到批判。
1943年7月,在基斯卡島撤退作戰時,此艦擔任補給艦的護航任務。7月26日,由於濃霧瀰漫,輕巡洋艦“阿武隈”號和海防艦“國後”號相撞,“若葉”“初霜”“長波”三艘驅逐艦發生碰撞,除了“若葉”號需返回維修外,其他的僅輕微受損,行動未受影響。在幌筵島接受應急修理後,從事千島群島的船隊護衛任務。
1944年1月開始從事航空母艦“雲鷹”、“千歲”、“瑞鳳”和“龍鳳”的護衛工作。6月參與菲律賓海海戰。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時,被編入志摩艦隊所屬的第一水雷戰隊,第二十一驅逐隊分派擔任基地航空部隊人員及進行從台灣馬尼拉的飛機運輸任務,然後在馬尼拉與志摩艦隊主力部隊會合,並未參與海戰。10月24日,在蘇祿海(スルー海)南下時,遭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而受損。被擊沉的同型艦“若葉”上的生還者由“初霜”和“初春”運送到馬尼拉進行救治;主力部隊於26日停泊在布桑加島。在馬尼拉灣的甲米地軍港修理後,參與了第二次“多號作戰”。此後,返航至新加坡,參與北號作戰以及護衛“伊勢”、“日向”返回日本本土。
1945年4月,此艦參加以“大和”號為主的菊水海上特攻作戰,途中由於友艦“響”號誤觸魚雷而無法航行,遂將其拖拽返回吳港,並救助坊之岬海戰中沉沒的“矢矧”、“浜風”上的生還者。之後隨即趕上原部隊與之會合,向沖繩行進,卻在途中遭到美軍艦載機部隊的猛烈轟炸,“大和”號以下6艘戰沉,此艦當時擺脫美軍的攻擊,臨危受命停止作戰,援助沉沒艦的艦員,返回佐世保基地。
自此之後,舊日本海軍沒有能力再組織像樣的艦隊行動,此艦為躲避空襲而在日本海方面伺機而動。6月,作為宮津灣炮術學校的練習艦。1945年7月30日,在宮津灣遭遇美軍飛機攻擊,在對空作戰中誤觸水雷導致嚴重受損,由於艦尾部分下沉,又引爆了深水炸彈,為避免沉沒,只好採取非常手段讓自己強行擱淺于海岸,其殘骸在戰爭結束後解體。
6艘同級艦當中,“初霜”號是殘存至的最後一艘,同時此艦也是舊日本海軍最後戰歿的驅逐艦。
圖為7月30日在宮津灣遭到空襲的“初霜”,因迴避運動觸雷而大破圖為7月30日在宮津灣遭到空襲的“初霜”,因迴避運動觸雷而大破

總體評價

“初霜”號是舊日本海軍驅逐艦中運氣比較好的,適航性有缺陷的初霜不僅始終活躍在最前線,也算是活過了整個戰爭,甚至在沖繩水上特攻之中幾乎是無傷生還。之後因誤觸水雷大破擱淺。
初霜參與的基斯卡作戰雖然過程險惡,但是最終結果是幾乎無損失達成。在俗稱“地獄運輸”的多號作戰中,初霜參與的第二次作戰在艦隊只受輕微損失的狀況下取得大成功。在北號作戰中,初霜作為船隊的護航艦,在一艘船都沒有損失的情況下完成了任務。初霜也曾搭救過矢矧、濱風等艦的大量日軍乘員,並拖曳過數艘船隻。
站在舊日本海軍角度,初霜是幸運的,但是站在反法西斯同盟的角度,初霜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幫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