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初村鎮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煙石公路橫貫中部,與初張、煙威公路交匯形成公路網路,北部近海處建有煙威一級汽車專用線。省內最大的跨海大橋凌駕初村北海。初村北臨黃海,有萬畝海水浴場,萬畝林場,萬畝養殖基地,是旅遊、避暑、療養的勝地。
初村鎮經濟發展較快,現形成以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電子、家具、工藝品等幾大類,共53家,工業基礎較為雄厚。農業方面,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全鎮優質水果、反季節蔬菜均達到5000多畝,水產業、畜牧業均有顯著的發展。東與羊亭鎮接界,西與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鎮為鄰,南與環翠區汪疃鎮 ,西南與文登區界石鎮相連,北濱黃海。面積83.42平方公里,人口15632人(2017)。轄駕前1個居委會,初村西北街、初村西南街、初村東北街、初村東南街、北山、西馬山、東馬山、北店子、島子前、東車門夼、輦子、西石嶺、冢子莊、四甲、東石嶺、西車門夼、紀家口子、龍口庵、院上、院下(院下、姜家庵)、乜家莊、北宅庫、朱家寨、西北道、靠山、佃里院(佃里院、於家庵)、萊山、遠莊(遠莊、戚家庵)、馬石泊(馬石泊、小馬石泊)、長夼店子、小館、小河北、長夼、小產34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東南村,距威海市區20千米。境內丘陵居多,地勢南高北低,沿海有萬畝林場和海濱浴場。海岸線長18千米。石島至煙臺公路橫貫境中部。北店子村有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沿革
清末屬管山都一、三里。1930年屬第二區北海鎮、輦子鄉、石嶺鄉。1941年12月屬文西縣管山區。1945年屬崑嵛縣白鹿區(十二區)。1956年6月屬威海市羊亭區。1957年屬石嶺鄉。1958年8月屬渤海公社,後改名石嶺公社,1962年改稱初村公社。1965年5月劃入文登縣。1984年3月撤社設鎮。1990年末,面積73.7平方千米,人口8195戶、23708人,其中鄉村6756戶、19366人,轄初村西北街、初村西南街、初村東北街、初村東南街、北山、西馬山、東馬山、北店子、島子前、東車門夼、輦子、西石嶺、冢子莊、四甲、東石嶺、西車門夼、紀家口子、龍口庵、院上、院下、乜家莊、北宅庫、朱家寨、西北道、靠山、佃里院、萊山、遠莊、馬石泊、長夼店子、小館、小河北、長夼、小產34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北店子,距文登市區26千米。1994年6月23日,魯政字[1994]113號文批准,初村鎮由文登市劃歸環翠區管轄。2003年5月12日,經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環翠區劃歸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
所轄村簡介
初村4村 相傳, 古代附近18村陷沒。元朝,文城河南畢姓率先來居,故稱初村。1984年,分設西北街,東北街,西南街,東南街4個村委會。依次為277戶、345戶、235戶、254戶。
北山 明萬曆時,張姓來初村峒嶺山東立村,居南者稱為北山。376戶。
馬山2村 明末, 苗姓、朱姓來馬山立村,以方位稱 東馬山(302戶)、西馬山(74戶)。
北店子 明天順時,畢姓自初村南莊來開客店,漸成村落。221戶。
島子前 明中期,唐姓來小島之南立村。66戶。
車門姓自山西聞喜縣曲沃來草夼立村,東山口門僅可通馬車,稱車門夼。 清初,谷姓自今環翠區北溝來村西建小車門夼。1940年後,稱東車門夼(450戶),西車門夼(65戶)。
輦子 明正德六年,孫姓自遠莊來秦漢輦道舊址立村。365戶。
西石嶺 明正德六年,孫姓相傳由雲南瓦崗縣車軲輅村來火石嶺之西立村。106戶。
冢子莊 清乾隆時,紀姓自東石嶺來似古冢的土丘之西立村。97戶。
東石嶺 元末,紀姓自海陽紀家店來天然石嶺立村,稱石嶺。1945年稱東石嶺。363戶。
四甲 元朝,孫姓立村,屬管山都第三里第四甲。235戶。
紀家口子 元朝,劉姓建劉家庵。清初,紀姓自東石嶺來山口立村。79戶。
龍口庵 清道光十年,周姓受僱,自牟平南峴來守山林,近山口。17戶。
院上 元末,高姓自今海陽徽村來石嶺院側立村。清時,東南建院下村,遂稱院上。73戶。
院下 清康熙時,姜姓由今環翠區姜南莊來院上村東南立村,地勢較低。姜家庵為其屬。173戶。
北宅庫 明初,王姓、趙姓分別於南馬、竇家頭來居,以南鄰朱家寨設庫房於此而得名。民國初自治。171戶。
朱家寨 元朝,朱姓來土寨之南立村。283戶。
西北道 明末,李姓由河格莊來通往牟平的西北道邊居住。95戶。
靠山 清初,胡姓自南橋來居,依山建村。123戶。
佃里院 明中期,苑姓由諸城苑家疃來居,為寺廟佃耕,稱佃里苑,演作今名。311戶。
萊山 明中期,陳姓建陳家庵。清初,涉嫌人命案,無端被誣賴,稱賴上。民國初演為今名。268戶。
遠莊 明弘治時,黃埠畢姓來設田莊。此莊距黃埠較遠。312戶。
馬石泊 明末,陳姓由今牟平清山寨來居,東南山有石似馬,西為平泊。132戶。
長夼店子 元朝,元姓來長形草夼開騾馬店。305戶。
小河北 明末,元姓來小河北岸立村。67戶。
小館 清初,潘姓在長夼村之西建小長夼。1928年,村設飯館,更為今名。65戶。
長夼 元末,潘姓在長形草夼之南立村。小東荒屬該村。244戶。
小產 元朝,邵姓建邵家產,簡稱邵產,演作小產。144戶。
遺址
舊時初村鎮境內大小寺廟很多,除了各村有土地廟外,還有壽峰寺、貞武廟、娘娘廟、菩薩廟、龍王廟、三官廟、正陽廟、雙廟等十多座。這些寺廟多是在明清兩代修建的。辛亥革命後改建學校時部分拆除,其餘在1950年後拆除或改做它用,幾經滄桑,今遺址亦多不存在。古廟遺址中最大的一處是壽峰寺,坐落於鎮南院上村西,是明朝所建。寺廟有前殿、後殿、大殿三幢。中間的大殿,寬大高矗,屋檐四挑,禽獸雄立,姿態活潑。明廊下兩根石柱、兩根紅柱承托著壯美的梁枋。牆壁上畫工的技藝,橫樑與枓栱木工的雕刻,都很精美。廟內泥塑的關公、馬童、判官個個姿態嚴肅雄壯,面容生動逼真。除此三座大殿外,還建有寢閣、庫、館二十多間,所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
廟院正中有一棵周長約五米粗的核桃樹,高大的樹冠,可遮蓋半個廟院,每年秋後,樹上的核桃壓滿枝頭;每逢酷暑,樹下能容幾百人乘涼,當時算是本地一美景。然而這棵生長几百年的古樹,在抗日戰爭初期,被製造槍托而砍伐。
廟南有一大廣場,約1750平方米。廣場南端建有戲台一座。廟會之日,周圍村莊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前來趕山會、聽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寺廟在民國初年即改建為學堂,1950年後已面目全非,今只剩遺址可見。
現狀
2003年5月,初村鎮城建制由原
威海市環翠區劃歸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威海市發展的重要一翼----科技新城。科技新城將遵循科技新城將遵循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以及與市區相銜接的原則,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和高速度發展的方針,將初村新區建成高等教育聚集區、高知人才創業區、高新技術產業區、高等住宅生活區、高尚文明新社區,快速展開威海城區發展的西翼。
初村鎮是一個農業大鎮,長期的投入,形成了完備的農業生產體系,農業在全鎮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日益牢固。開發建設以來,鎮黨委、政府在不斷加大開發建設的力度同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著力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以最佳化布局、強化特色、提高品質為著力點,確立了“上規模、抓特色,突出地域特點,走標準化建設”的工作思路,發動和帶領農民紮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引進名、優、特、新品種,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現代農業,全鎮農村經濟呈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2006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68億元,較上年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6568元,增長15.6%。
2007 年,初村鎮把沼氣池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紮實推進沼氣池建設。每個沼氣池農戶出資 400 元,市區兩級補助 1500 元,政府補助 200 元。全年共完成 307 座 馬石泊村 嚴把四關,確保沼氣池建設順利推進,目前,建成沼氣池 31 座,年底可完成 35 座。 一是嚴把採購關。 在設備材料採購上,堅持“貨比三家,質優價廉”的原則,從濟南購入設備 30 套。 二是嚴把建設關 。培訓 2 名沼氣池建設技術人員,嚴格按照沼氣池的建設標準,建成精品工程。 三是嚴把驗收關。 把好挖、修、砌、裝等關鍵環節,落實責任,誰出問題誰負責,保證了工程的質量。 四是嚴把培訓關。 堅持建池和培訓結合的辦法,組織沼氣知識培訓 2 期,培訓農戶 40 多戶,確保沼氣建設開挖一座,建成一座,點火啟動一座。西北道村 採取四項措施,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全年建成沼氣池 30 座。 一是廣泛宣傳。 通過宣傳欄、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沼氣池建設的經濟性、實用性、環保性,幫助農民算好政策帳、經濟帳和生態帳。 二是典型帶動。 組織兩委成員、部分農戶到榮成虎山鎮現場觀摩沼氣池使用效果,調動了農戶建設積極性。 三是規範建設。 村兩委組織技術和施工人員,從開挖、備料到修建嚴格把關,統籌安排,合理調度,科學施工。 四是強化服務。 統一印發了沼氣池使用手冊,安排技術人員定期入戶指導。
2007 年 10 月下旬,初村鎮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一次性通過市級驗收。該土地整理項目為省里投資的土地整理重點項目,項目總面積 500 公頂,完成投資 1132 萬元。共涉及佃里院、遠莊、馬石泊等 6 個行政村。該項目自 2006 年 9 月開始動工,於 2007 年 9 月完工,新增耕地 68.28 公頃。在開發整理過程中,共活動土石方 152 萬立方米;維修加固塘壩 7 座,建高位蓄水池 6 座,建大口井 4 眼;修田間路、生產路 31 條,總長 19707 米 ;建橋涵 26 座;鋪設管道 21226 米 ;新挖平塘 4 座,砌石 4348 立方米;建揚水站 3 座,閘閥井 351 座;乾砌石護坡 18892 立方米;建 100 千伏安變電站 2 座,架設線路 1800 米 ;植樹 1.3 萬株。通過開發整理,原來的小塊地變成大塊 地,荒坡、荒草地變成耕地,山嶺薄地變成“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路成網”的穩產高產田。該項目的完成為加速我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項目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夯實了基礎。
全鎮共有耕地3.1萬畝,在保持小麥、玉米、花生等傳統經濟作物適度規模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西洋參、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城郊型訂單種植業,總面積達到了5000畝,其中已建成西洋參種植基地5處共900畝,花卉苗木種植基地17處共1500畝,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8處共1600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2處共300畝,培育了一批特色種植專業村、專業戶。2007年,成功實施了總投資1125.2萬元的初村鎮佃里院省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對涉及鎮區南部萊山、佃里院、遠莊、長夼、馬石泊、小產等6個行政村的500公頃土地進行了綜合整治,共整治梯田450公頃,修造田間道路長4760米、生產路長22430米,維修加固塘壩7座、開挖大口井4眼,新建高位蓄水池6座、揚水站3座,鋪設節水輸配管網21225米,整修板涵8座,新建過路管涵36座、漫水橋3座,植樹12300棵,新增耕地69公頃。2008年-2009年,計畫再投資3000萬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二期工程,使原來的小塊地變成大塊地,荒坡、荒草地變成耕地,山嶺薄地變成“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路成網”的穩產高產田。同時,土地耕作將更加便利,機械化作業程度大大提高。項目的實施為加速我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目前,以恆山莊園、東車門水庫、南山五股頂為核心的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園項目已經啟動,總投資達1億元。
全鎮共有山巒林地45000多畝,其中果業種植面積7500畝,主要以優質蘋果為主。近幾年,注重發展特色果業,依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積極為農民提供脫毒苗木,先後引進了銀杏、板栗、大棗、水晶梨、大櫻桃、提子葡萄等名優果品20多個,使全鎮果樹品種更新走在了市場的前面。 全鎮共有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勞動力1800人,在穩定豬、牛、羊、雞等傳統畜牧業生產規模的同時,大力發展貂、狐、貉等特種養殖業,已建成貂、狐、藏獒等特種養殖小區35處,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養殖、專業化生產的格局,畜牧業已經從農村家庭副業一躍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2007年上半年,貂、狐、貉存欄11萬隻,牛存欄1314頭,豬存欄13200頭,羊存欄1647隻;擁有各類基礎母畜1.6萬隻(頭),產良種仔6.4萬隻(頭);飼養雞28.5萬隻,出售肉雞9.95萬隻,產蛋550噸,形成了良好的商品優勢。
全鎮海岸線總長18公里,共有淺海筏架實際養殖面積1000畝、灘涂養殖200畝、海底投石造礁60畝、標準網箱40個和工廠化養殖車間5000平方米,主要海產品有海參、海帶、鱸魚、對蝦、牙鮃魚、梭子蟹、菲律賓蛤、海灣扇貝等數十個品種。近年來,又試養成功了半滑舌鰨魚、石鰈魚等海珍品,給初村水產品業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