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子蝦醬產于山東威海初村鎮,據傳始釀於元末明初時期,後經大清雍正年間被登州知府作為地方特產貢奉朝廷,便被賜為宮內御品,從此經當地漁民精製後定期上貢,成為御膳中的一道美餚。貢品蠓子蝦醬具有獨特的鮮美清香,品之回味無窮,令人生津,頓生食慾,其不僅可用做調料,也可用於做出許多獨特的美味小菜。每年5-10月是蜢子蝦的汛期,威海當地的漁民都要從海里捕撈出的大量的蜢子蝦,回到家中入壇加鹽、加調料,經三至八年的天然發酵,精製而成蜢子蝦醬。是無公害的天然海鮮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海蠓子蝦醬
- 主要原料:蠓子蝦,食鹽,調味料
- 是否含防腐劑:是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胺基酸
- 產地:山東威海初村鎮
- 最早生產時期:元末明初時期
- 好處:適量食用可清熱敗火
產品產地,製作工藝,產品特色,營養價值,發展歷史,
產品產地
威海蠓子蝦醬製作原料蜢子蝦。該蝦主要分布在黃海北部沿海的內灣,其中以威海初村的尤為著名。
製作工藝
蠓子蝦醬,是以威海特產--蠓子蝦為主料,外加食鹽、調味料等,經三至八年以上的天然發酵精製而成。該產品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蠓子蝦醬蒸雞蛋是膠東的名吃。產品分生、熟兩種。
蠓子蝦醬是用太平洋磷蝦經發酵加工製成的海產品。蠓子蝦個體極小,形同蠓蟲,主要分布在北黃海沿海內灣。每年7至10月,是蠓子蝦的汛期,捕蝦工具主要是小推網和小掛網。蠓子蝦醬無雜質,營養豐富,香氣濃郁,風味獨特,存放期越長,其香味越濃郁,生熟食均可。威海沿海地區均出產,尤以北海蠓子蝦醬質量最好,名氣最大真正的貢品蠓子蝦醬是北海邊漁村的漁民自製而成的。蠓子蝦的捕撈量很小,捕撈過程極為費時費力(蠓子蝦小如米粒,需要用小推網象撈魚蟲一樣,一網一網地從海水中篩出來,而且必須在夜間進行),這就決定了真正的貢品蠓子蝦醬的出產量不可能很高。捕撈上岸後,接下來就是歷時數月一遍一遍地清洗、晾曬、醃製,再歷時數年發酵。
蠓子蝦醬是膠東沿海極富特色的海鮮調味品,因其以蠓子蝦為原料醃製,故稱蠓子蝦醬。
蠓子蝦生活在沿海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海域,其中在榮成市成山、俚島等沿海鎮村都有相應數量的蠓子蝦海域。 據《榮成縣誌》記載:“榮成縣沿海有蠓蟲蝦,經海邊唐家村唐氏夕永製作上貢,並傳到他鄉。”可以斷定,登州知府上貢朝廷的蠓子蝦醬由唐家村唐夕永製作,並傳到其他鄉鎮而蔓延開來。後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唐氏後人將傳統蠓子蝦醬進行工業化生產。現有的“金盛泉”蠓子蝦醬製作工藝、食用方法正是從清朝中期被保留和傳承下來的。 蠓子蝦醬配方考究,保持了蠓子蝦醬的原汁原味。其製作工藝如下: 第一步是推蝦:即用推網把浮到岸邊的蠓子蝦撈上來。 第二步是洗蝦:推上來的蠓子蝦往往夾有雜草或泥沙,要清洗乾淨,特別注意洗蝦不能用淡水。 第三步是醃蝦:將洗好的新鮮蠓子蝦在24小時內、拌上20%至22%的粗海鹽,放入事先清洗乾淨並瀝乾水的壇罐或陶缸中,不加水。每天早晚要用木棍攪拌兩次,以將蠓子蝦攪動起來不成塊或球為準。 第四步是煮沸:將發酵好的蠓子蝦醬從缸中取出來,放在可加熱的夾層鍋中煮沸。 第五步後期處理:進行灌裝、殺菌、包裝等工序。在蠓子蝦醬的製作工藝過程中包含著很多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如家裡有與海打交道的人,吃飯的筷子不能橫放在碗上(筷子象徵著船上的桅桿,碗上橫放筷子有翻船的寓意)。在下海前通常要全身沐浴,並且自己及家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推蝦前再貧寒的人家也要吃一頓熱騰騰的餃子。推好的蝦下缸前要在缸上系紅綢等,這些行為表達了人們的某種禁忌與祈求。 蠓子蝦醬以沿海特色食品這種民俗文化為特徵,無論從捕捉方法還是到醃製工藝,它完全區別於現代水產加工業的操作模式。它記錄和詮釋著沿海先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的厚重歷史及特殊飲食,對研究沿海居民的飲食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及發展規律提供了重要依據。
產品特色
貢品蠓子蝦醬具有獨特的鮮美清香,品之回味無窮,令人生津,頓生食慾,其不僅可用做調料,也可用於做出許多獨特的美味小菜.蠓子蝦醬,是以威海特產--蠓子蝦為主料,外加食鹽、調味料等,經三至八年以上的天然發酵精製而成。蜢子蝦醬的主要特點是無雜質、營養豐富,香氣濃郁,風味獨特。威海蠓子蝦醬水分少,可製成蝦磚,遠銷國內及東南亞等地。
營養價值
威海蠓子蝦醬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胺基酸、碘、鈣及各類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份,具有獨特的清香,滋味鮮美,品之回味無窮,令人生津,頓生食慾,適量食用可清熱敗火。
發展歷史
蠓子蝦醬產于山東威海初村鎮,據傳始釀於元末明初時期,後經大清雍正年間被登州知府作為地方特產貢奉朝廷,便被賜為宮內御品,從此經當地漁民精製後定期上貢,成為御膳中的一道美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