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診

切診

“望、聞、問、切”四診為診斷疾病的方法,切診是中醫四診之一,它包括兩個部分,即切脈和按診,因脈診有獨特的中醫特色,故有人也將脈診稱為切診。但在臨床上,脈診和按診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可偏頗側重,需合參診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切診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醫者運用手和指端的觸覺,對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

解讀

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兩個部分。切脈又稱脈診,是通過切按患者的脈搏來了解病情,為切診中最主要的內容,所以習慣上切診多指脈診。但實際上自古以來也包括對病體的肌膚、手足、胸腹及其它部位的觸摸按壓等按診的內容。將檢查內容,如脈象的變化、胸腹的痞塊、皮膚的腫脹、手足的溫涼、疼痛的部位等與其它三診互相參照,從而作出診斷。

中醫套用

一、脈診
脈診即切脈,是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感知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斷病證的診察方法。中醫脈學理論淵深博奧,中醫脈診操作簡便易行,是中醫診斷學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診斷方法。
傳統脈診是憑藉醫生手指的靈敏觸覺來體會分辨。因此,學習脈診既要掌握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又要掌握切脈的基本技能,勤於實踐,悉心體會,才能做到心裡明了,指下易辨。
1、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形成與心臟的搏動、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故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和精氣神的整體狀況。
(1)心臟搏動是形成脈象的動力
心主血脈,心臟搏動以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從而形成脈的搏動。因此,心臟搏動是形成脈象的動力。而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心氣所主宰,並為宗氣所推動。《靈樞·邪客》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此“貫”字,即貫通、推動之意。
(2)氣血運行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脈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臟搏動的強弱、節律賴氣的調節,血液的運行賴氣的推動;而血為氣的載體,脈管自身亦需要血液的潤養才能維持其功能。因此,氣血在脈管內運行是脈象形成的物質基礎,反過來,脈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氣血的狀況。例如,氣血充足,則脈象和緩有力;氣血不足,則脈象細弱無力;氣滯血瘀,則脈象遲澀不暢。
(3)五臟協同是脈象正常的保證
血液能在脈管中運行不息,流布全身,除了心臟的主宰、推動作用外,還必須有其他四髒的協調、配合。肺主氣,司呼吸,肺臟通過“肺朝百脈”參與宗氣的生成而調節全身氣血的運行,即具有助心行血的功能。脾胃受納、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決定著脈象“胃氣”的多少;脾主統血,保障血液在脈管內循行而不溢於脈外。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調節循環血量,又可促使氣血運行暢通無阻。腎藏精,為元陰、元陽之根,也是脈象之根;而腎精可以化血,又是血液的重要來源。可見,正常脈象的形成,有賴於五臟功能的協同、配合。
2、診脈的部位和方法
診脈的部位切脈可按部位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自晉代以來主要用寸口診法,遍診法和三部診法已較少採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及兩手寸口無脈時,才配合使用。
(1)遍診法:遍診法即《內經》三部九候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這是一種古老的診脈方法。
(2)三部診法:三部診法首見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即診人迎、寸口、趺陽三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去趺陽,加太溪脈,以候腎氣者。
(3)寸口診法: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其位置在腕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所在部位。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詳於《難經》,推廣於晉代王叔和的《脈經》。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脈為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所在之處,十二經脈之氣匯聚於此,故稱為“脈之大會”,因而寸口脈氣能夠反映五臟六腑的氣血狀況;二是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胃之氣相通,因此在寸口可以觀察胃氣的強弱,進而推測全身臟腑氣血之盛衰;三是寸口在腕後,此處肌膚薄嫩,脈易暴露,切按方便。
每側寸口又分寸關尺三部,兩手合而為六部脈。《難經》將寸口的寸關尺三部,各又分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與遍診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實異。寸關尺分候臟腑首見於《內經》,所敘述的內容為: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
必須指出,寸口部寸關尺分配臟腑,其所候的是五臟六腑之氣,而不是臟腑之脈出於何部。
3、診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時間:《內經》認為清晨是診脈的最佳時間,因為清晨尚未飲食及活動,陰陽未動,氣血未亂,經絡調勻,故容易診得患者的真實脈象。說明診脈時要求患者要處於平靜的內外環境之中。
切脈的操作時間,每手不少於1min,以3min左右為宜。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患者脈搏的次數,此即平息。此外,醫生必須全神貫注,仔細體會,才能識別指下的脈象。
(2)體位: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與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部墊上脈枕,以便於切脈。
(3)指法:醫生面對患者,一般來說,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以右手切按患者的左手。
①定位: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定關,即醫生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示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小兒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關法診脈,即用拇指統按寸關尺三部脈。
②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齊,以指尖與指腹交界處的指目按觸脈體,因指目感覺較靈敏。布指疏密合適,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③單按與總按: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目的是總體體會三部九候脈象。分別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重點體會某一部脈象特徵,稱為單按。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④舉按尋: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手指,以探索、辨別脈象的指法。用指輕按在皮膚上稱舉,又稱浮取或輕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間,稱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左右前後推尋,以尋找脈動最明顯的特徵,稱為尋。診脈時應細心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4、正常脈象
平脈,就是正常人的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1)平脈形態特徵
平脈形態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於每分鐘60~9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並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正常變化。
(2)平脈特點
平脈的特點是:有胃、有神、有根。
①脈有胃氣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也死。”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人有胃氣則生,少胃氣則病,無胃氣則死;脈亦以胃氣為本,充則健,少則病,無則亡。張介賓《類經·素問平人氣象論》釋:“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脈。”綜合古人論述,脈象從容、和緩、流利,是有胃氣的基本特徵。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氣。
②脈貴有神
心主血而藏神,脈為血之府,血、脈為神之基,神為血、脈之用,因此,健康人的脈象必然有神。陳士鐸《脈訣闡微·辨脈論》曰:“按指之下,若有條理,先後秩然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餘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可見脈象有神的主要表現是柔和有力,節律整齊。即使微弱的脈,不至於散亂而完全無力為有神;弦實的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的為有神。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故診神之有無,可察精氣之盛衰。
③脈貴有根
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所藏,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充足,反映於脈象必根基堅實。《難經·十四難》曰:“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診脈根之有無,可察腎氣之盛敗,亦知疾病之預後。脈象有根主要表現為沉取應指有力,尺部尤顯。病雖重,尺脈尚滑實有力,提示腎氣猶存,還有生機。因此,診察脈象根之有無,可測知腎精的盈虧和腎氣的盛衰。
總之,脈象之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脈象所必備的要素。由於生理上的聯繫,脈之有胃、有神、有根是不可分割,相互包含的。無論何種脈象,只要有力之中不失柔和,和緩之中不失有力,節律整齊,尺部應指,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現,脈屬正常,或雖患病,精氣未敗,生機猶存,預後尚好。
5、平脈的生理變異
平脈隨人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有相應的生理性變化。《醫宗必讀·脈法心參》說:“酒後之脈常數,飲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常疾,久飢之脈常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可見不同的生理狀態對脈象的影響是很顯著的,切脈時應考慮這一點。
(1)四季氣候
外界環境的變化時時影響著機體的生理活動。人體適應這種變化的生理性調節又可以反映在脈象上。故平人應四時,而有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浮、冬微沉的脈象變化。因為春季陽氣初升,寒未盡除,氣機有約束之象,故脈稍弦。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洪盛已減,輕浮如毛,故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沉而搏指。此為應時之脈,屬無病,反此則病。
(2)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也能影響脈象。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溫熱、潮濕,人體肌腠疏鬆,故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峻,空氣乾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沉實。
(3)性別
性別不同,則體質有差異,脈象亦不同。婦女脈象較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脈常見滑數而沖和。
(4)年齡
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脈搏12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兒童脈象較軟,老人脈多兼弦。
(5)體格
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運動員脈多緩而有力。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稱為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等同,而無病象的,稱為六陽脈。
(6)情志
一時性的精神刺激,也可引起脈象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後,脈象也恢復正常。
(7)勞逸
劇烈運動和遠行之後,脈多急疾;入睡之後,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
(8)飲食
飯後、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脈象稍緩而少力。
此外,少數人脈不見於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飛脈;若脈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名叫反關脈;還有出現於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變異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6、常見脈象及其臨床意義
在脈學發展過程中,由於醫生對脈象的體會不同,而且對脈象命名也不一致,以致脈象的名稱繁多。《內經》記載脈象21種,我國最早的脈學專書《脈經》提出24種脈象,《瀕湖脈學》提出27種,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又增加疾脈,故近代多從28種脈論述。脈象的辨別是通過位、數、形、勢等四方面來體察的,具體地說,是通過脈象的部位、至數、長度、寬度、力度、流利度、緊張度、均勻度八方面來辨識的。如浮沉是脈位的不同,遲數是至數的不同,虛實是力量強弱(氣勢)的不同。有些脈象,又是幾個方面相結合的,如洪、細則是形態和氣勢的不同。28脈分別為浮脈、散脈、芤脈、沉脈、伏脈、牢脈、遲脈、緩脈、數脈、疾脈、洪脈、細脈、長脈、短脈、虛脈、弱脈、微脈、實脈、滑脈、動脈、澀脈、弦脈、緊脈、革脈、濡脈、促脈、結脈、代脈。各脈象均有著其不同的臨床意義。
7、脈診的臨床意義
診脈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診察步驟和內容。脈診之所以重要,是由於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窺視體內功能變化的視窗,可為診斷疾病提供重要依據。脈診在臨床中的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辨別病位
疾病部位有表里之分,外感病大多病位表淺,脈象多浮;內傷雜病多傷及氣血陰陽,病變部位相對在里,故脈象大多不浮;若病在氣,氣虛為虛脈,氣滯為短脈;病在血,則血虛為細脈,血瘀為澀脈,血寒為沉遲或弦緊,血熱為滑數;病在五臟,脾虛多濡脈,肝病多弦脈,肺虛多虛脈,腎虛多細弱脈,心病多結、代、促、遲、數等脈。
(2)闡述病性
病證複雜多變,但病性無外乎寒熱虛實。脈象能較客觀地反映疾病性質。寒病脈多遲、緊、弦;熱病脈多數、滑、洪;虛證脈多虛弱無力,如細、弱、濡、緩、微、散等;實證脈多應指力強,如洪、弦、滑、長、緊等。
(3)推測病因病機
從脈象推測病因病機在許多古醫籍中都有記載,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又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曰:“脈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陽微陰弦是指關前(寸部)脈微弱,關後(尺部)脈弦急,陽微為胸陽不足,陰弦為陰邪內盛,兩者結合,說明上焦陽虛,下焦陰邪乘虛沖逆於上,導致胸痹而痛。
(4)推斷預後
在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脈象隨之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及時準確地辨清脈象,對預測疾病的進退,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外感病脈象由浮轉沉,病證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若實熱證熱勢漸退,脈象和緩,是熱退將愈之候,反之脈急數,煩躁不安,則病情加重;若久病、重病,雖精神不振,但脈漸和緩有力,是胃氣漸復,疾病向愈之佳兆。
8、脈症從舍
脈象的從舍是指脈象與病證的屬性出現不一致,辨證時的從脈舍症或從症舍脈。
脈象是機體生理病理變化在寸口的反映,是疾病在發生、發展、演變過程中的體徵之一,較客觀地反映了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脈象的真假可以預測疾病的順逆,脈症相應者為順,不相應者為逆。一般情況,脈象與病證、症狀屬性是一致的,但由於病情複雜多變,往往出現與病證不相符的情況,此時必有“一真一假”,無論脈症孰“真”孰“假”,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病情的真實一面。例如:外感表實證脈浮而有力為脈真,反映邪盛正實,正氣與邪氣交爭劇烈,是脈症相應的順證;若表實證出現細、微、虛、弱等虛脈,提示正氣已虛或正氣被邪鬱閉,脈象先於症狀出現,為脈症相反的逆證。久病脈來沉、細、微、虛、弱者,提示正氣雖不足而邪氣亦不盛,脈象反映了病證的真實屬性,為順證;若久病見浮、洪、實、數脈,提示病情加重,為逆證。
(1)舍脈從症:在症真脈假的情況下,必須舍脈從症。例如:症見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厚焦躁,而脈遲,此症屬實熱內結腸胃是真,而脈遲主寒,與病證的實熱病機不相符,為假象,是熱邪阻滯血脈運行所致,應當舍脈從症。
(2)舍症從脈:在症假脈真的情況下,必須舍症從脈。例如:形瘦納少,腹部脹滿,脈見微弱,結合四診,此症屬於脾胃虛弱所致的虛脹,脈虛弱則反映的是真虛,故當舍症從脈。又如:熱邪鬱閉於里,症見胸腹灼熱,渴喜冷飲,心煩尿黃,四肢厥冷,舌紅苔黃,脈滑數。症狀中四肢厥冷的寒象與病因病機不相符,而舌脈真實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故舍症從脈。
總之,脈與症的從舍應四診合參,仔細辨別,綜合分析病情後才能取捨得宜,作出正確判斷。
二、按診
按診是醫生用手直接觸摸或按壓患者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熱、潤燥、軟硬、壓痛、腫塊或其他異常變化,從而推斷出疾病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等情況的一種診病方法。
按診是切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診法中不容忽視的一環。按診不僅可以進一步確定望診之所見,補充望診之不足,而且亦可為問診提示重點,特別是對脘腹部疾病如鼓脹、腸癰、症瘕等,通過按診則可進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程度,成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
1、按診的方法
根據按診的目的和準備檢查的部位不同,應採取不同的體位和手法。診前首先需選擇好體位,然後充分暴露按診部位。一般患者應採取坐位或仰臥位。患者取坐位時,醫生可面對患者而坐或站立進行。用左手稍扶病體,右手觸摸按壓某一局部,多用於皮膚、手足、腧穴的按診。按胸腹時,患者須採取仰臥位,全身放鬆,兩腿自然伸直,兩手臂放在身旁。醫生站在患者右側,用右手或雙手對患者胸腹某些部位進行按診。在切按腹內腫塊或腹肌緊張度時,可讓患者屈起雙膝,使腹肌鬆弛或做深呼吸,以便於按診。
按診的手法主要有觸、摸、按、叩四法。
(1)觸法:以手指或手掌輕輕接觸患者局部皮膚,如額頭、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膚,以了解肌膚的涼熱、潤燥等情況,用於分辨病屬外感還是內傷,是否汗出,以及陽氣陰津之盈虧。
(2)摸法:以手指稍用力尋撫局部,如胸腹、腧穴、腫脹部位等,來探明局部的感覺情況,有無疼痛以及腫物的形態、大小等,以辨病位及病性的虛實。
(3)按法:以重手按壓或推尋局部,如胸腹、腫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無壓痛或腫塊,腫塊的形態、質地、大小、活動程度、腫脹程度、性質等,以辨臟腑虛實和邪氣的痼結情況。
按診的順序一般是先觸摸,後按壓,由輕而重,由淺入深,從健康部位開始,逐漸移向病變區域,先遠後近,先上後下地進行診察,這裡所講先上後下是對患者診察的整體部位而言,就病變的某一局部的按診來說,有時是從下而上的逐步尋摸,如肝、脾按診,尋按方向要根據病證的需要來確定。
(4)叩法:叩法亦稱叩擊法,是醫生用手叩擊患者身體某部,使之震動產生叩擊音、波動感或震動感,以此來確定病變的性質和程度的一種檢查方法。叩擊法有直接叩擊法和間接叩擊法兩種。
①直接叩擊法:是醫生用手指中指指尖或併攏的示指、中指、環指和小指的掌面輕輕地直接叩擊或拍打被檢查部位的檢查方法。例如,對鼓脹患者可直接叩擊,若叩之產生鼓音者為氣鼓,產生濁音者為水鼓。將兩手分別放在患者腹部兩側對稱部位,用一側手叩擊,若對側手有波動感者,為腹腔積水的表現。
②間接叩擊法:是醫生用左手掌平貼在患者受檢部位體表,右手握成空拳叩擊左手背,邊叩邊詢問患者叩擊部位的感覺,有無局部掣痛,以推測病變部位和程度。如腰部有叩擊痛,除考慮局部腰椎病變外,還要考慮腎臟疾病。
醫生在進行按診時應注意以下事項:①按診的體位及觸、摸、按、叩四種手法的選擇應具有針對性。臨診時,必須根據不同疾病要求的診察目的和部位,選擇適當的體位和方法。②醫生舉止要穩重大方,態度要嚴肅認真,手法要輕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診。③注意爭取患者的主動配合,使患者能準確的反映病位的感覺。④要邊檢查邊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及表情變化,注意對側部位以及健康部位與疾病部位的比較,以了解病痛所在的準確部位及程度。⑤要邊詢問是否有壓痛及疼痛程度,邊通過談話了解病情,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少患者因緊張而出現的假象反應,保證按診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2、按診的臨床意義
按診為切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辨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按診不僅可以進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程度,同時也使一些病證表現進一步客觀化,它是對望、聞、問診所獲資料的補充和完善,為全面分析病情、判斷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征和依據。因此至今按診仍是臨床診斷疾病不可缺少的一環,應給以足夠的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