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科聯
- 國籍:蒙古族
- 出生日期:公元1685
- 逝世日期:公元1765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出科聯,字乾甫,號淑渠,蒙古族。清惠北樟市鋪洪厝坑(今屬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人。生於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卒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三年(1738年)參加鄉試,中舉名列第一(解元),次年赴京春闈,聯捷進士,先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館”後,被授為翰林院檢討。
人物生平
出氏祖先在元代為派往監督縣令的元官“達魯花赤”。明初,元官紛遭殺戮,因出氏祖先較為愛民,得鄉民幫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流傳下蒙古族一支。至出科聯,已歷十幾代。
出科聯生平析朗讀書,十八歲中秀才,十九歲受知於程學憲,補弟子員,旋朗冠三軍,補邑優行廩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歲登本省鄉試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聯捷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特受檢討。是當時頗有名望的書法家,惜其墨跡均已不傳。
出科聯曾隨乾隆帝下江南巡遊,清高宗對這位隨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詢問。出科聯趁機奏明出氏得姓的來龍去脈,遂使隱姓埋名數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於天下。乾隆帝當即稱譽:“好個奇姓!”
出科聯以玉言報達家鄉。太史公雖行成名立,而年不停挺,好獎誘後進而秉性剛方,不與時俯抑,放在史館十餘年不得遷。
出科聯與族人敦詩說,言孝言慈,而於讀書一節尤於,郡太守聘主梅嶺書院掌教。胡天不永其年,竟終於清乾隆丙酉年(公元1765)農曆7月14日寅時,距生清康熙已丑年(公元1685年)農曆2月12日寅時,終年四十五歲。
嫡配何氏先歿,副室蔣氏,孝男二:長子出火娟,何氏出;次子出火甫,蔣氏出,女四:承、重、孫、倌,孫室曾一孫,男王秀,余繩未久合以也。請乾隆甲辰年農曆11月3日葬於陳厝坑鄉厝後燕山之麓祖墓右邊。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分金卯丁酉,分居兩廣,嫡氏先歿,與生孫(字克仲)合葬小壩打蛇厝後,地名夫人墓。(不孝承重孫倌稽桑叩志。)
附_出科聯律詩二首:
《七律·游廬山》:“廬山竹葉幾春秋,雲鎮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眼觀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十二洲。一時光景看不盡,天緣有運再來游。”
《七律·故鄉別主箋》:“遠別家山歲月寬,空齋蕭灑故情歡。芸憲政讀勤磨礪,自可回首蔗境觀。結廬人境絕囂塵,正似山居木石鄰。遐想英才看薈萃,黃叨遴選沐皇仁。山氣清奇靈秀增,衣冠文揚昔崢嶸。而今撫樹兼懷古,松護峰巒半陰晴。回顧山頭萬疊壽,迴環曲水騰蘭亭。流連此地真難得,即景題詩興舍呈。”
出科聯乃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義弟、元太師魏國公木華黎的後裔。自木華黎傳至九世的元太尉納哈出,曾率兵二十萬戍守遼東。納哈出因元亡降明,封海西侯,隨明朝大臣傅友德遠征雲南,卒於途中。納哈出長子察罕改封瀋陽侯,曾先後舉家戍守雲南、廣西、福建等地,後因牽連朱元璋借予誅殺勛臣的“藍玉黨案”被殺。納哈出次子佛家奴,時任職於福州,屯田防禦倭患,恐因兄長牽累而遭誅連滅族,遂棄官率家人隱居於惠北九都象獅(今後龍鎮上西村),以先祖納哈出中的“出”字為姓。後又舉族入山,先居塗嶺新厝,因小族弱姓見欺於鄉里,便又內遷至叢山中的照船山山麓,名聚居地為洪厝坑。村人不忘先祖,改東面之煙倒山為燕山,山上建燕山寺,以緬懷北方祖籍故地。出氏一脈,繁衍至出科聯,為納哈出十二世孫。
出氏隱居深山,少為外界所知,不為世人關注。直至三百多年後,出科聯會試登第,始為世人所矚目。據傳說,一次出科聯隨乾隆皇帝出巡,乾隆覺得出姓頗為奇特,便詢問出科聯姓氏的出處,出科聯才把一應家世淵源詳告乾隆。乾隆讚嘆道:“好個奇姓!”出姓因裔孫出科聯而顯赫,始揚名八方。
洪厝坑位居叢山之中,古時交通閉塞,近乎與世隔絕。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至出科聯父輩,因朝代更迭已不再是罪臣,也為了生存計,漸漸與山外多了往來,甚至通婚。他們接觸多了山外大世界上的文明,也就有了讓子孫攻讀詩書、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的欲望,便延聘塾師課讀子弟。於是,在洪厝坑這如同世外桃源的環境裡,出科聯出夢鯉兄弟從小讀書識字。他們苦讀詩書精研製義(也稱“制藝”,指古時科考中八股文的特定格式,即“起承轉合”之類)學業大進。
出科聯於十八歲(雍正五年)時,就試於縣學,因文章制義皆優,被選為秀才,並受督學程元章器重,選送縣學館深造。時學政鐘祥揚在閩督學,一次蒞臨泉州主持府縣生員歲考,對出科聯的文章非常滿意,特別對他的精通“制藝”猶為讚賞。出科聯各科皆得第一,待到學子謁見督學時,鐘祥揚對出科聯說:你的文章不同凡響,以後一定會金榜題名,勝過我們這些老朽。你的事業剛剛起步,希望多加努力。受學台勉勵,出科聯更是目不窺園,加倍發憤研讀。
乾隆三年,出科聯參加當年“秋闈”(鄉試)。考官陳疇九看了出科聯的卷子,立即推薦給主考官―—前科狀元金德瑛。金德瑛閱罷卷子對陳疇九說:“第一人也。”於是,出科聯遂被選為該榜第一名,世稱“解元”,為當時惠北地區有史以來所僅有。
翌年,出科聯上京應“春闈”會試,竟聯捷進士。不久,又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清制進士及第後,中在一甲的進士,再例行一次朝考,成績優者,選進翰林院為“庶吉士”,時稱“點翰林”。進修三年,經“散館”考試及格後,便有了擢升、外放、補缺等優先權。
據志書記載,出科聯對科舉制藝嫻熟於胸運用自如。時人評論他在歷次應試時所作的文章,都認為出科聯頗得楊會科試製藝的真傳;他書寫的字型,是學自名家虞永興。出科聯的才名,為時人所稱道。
出科聯聯捷進士,旋又欽點翰林,這在當時是非常榮耀的事。進士得以“點翰林”,多了能夠與高官甚至與皇上接觸的機會,而且各省的學政、鄉試的考官和御史,多從翰林中考取,有了許多飛黃騰達的機遇,是進士們所仰慕的事。
史載,出科聯為人剛直方正,不喜逢迎,不屑於阿諛鑽營,有著傳統儒學名士的那種清高自負的秉性。他置身翰林史館十餘載,大多閉門攻讀詩書,少於官場酬酢往來。因他不隨風俯仰,更不趨炎附勢,始終不得升遷。
這次歸里,已大大不同於上次欽點翰林時的榮耀,環顧四周,出科聯頓覺一派蕭瑟淒涼。還好,泉州郡守高汪慕出科聯才學,誠聘他主持泉州“梅石書院”教務。出科聯主持書院後,先是分設課程科目,再是分出等第層次,分別教授,使“生員欣服”。這期間,他貧病交加。親歷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他,倍覺傷懷,終日感嘆涕零。昔日,他“榮叨遴選沐皇仁”(出科聯詩),何等風光,曾幾何時,一旦落職便身世悽惶。終於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之夜,因過度傷感,眼中竟流出膿血,幾近失明。延至次年七月,病歿於家中。出科聯一代鴻儒,滿腹經綸,胸懷濟世報國之志而杳然逝去,真所謂“壯志未酬身先死”,令人不勝感慨。
出科聯在當時頗有詩名。相傳乾隆皇帝游幸江南時,欽點出科聯作陪。在陪駕途中,出科聯曾作《游廬山》、《故鄉別箋》二詩,雖只是逢迎附和之作,但寫得氣勢不凡,筆力雄渾。現錄如下:
游廬山
廬山竹葉幾春秋,雲鎖高峰水自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眼觀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十二州。
一時光景看不盡,天緣有幸再來游。
故鄉別箋
別違家山歲月寬,空齋瀟灑故情歡。
芸窗攻讀勤磨勵,自可回甘蔗境觀。
結廬人境絕囂塵,正似山居木石鄰。
遐想英才看薈萃,榮叨遴選沐皇仁。
山氣清奇靈秀增,衣冠文物昔崢嶸。
而今撫樹兼懷古,松護峰巒半陰睛。
回顧山頭萬疊青,廻環曲水勝蘭亭。
流連此地真難行,即景題詩興會呈。
出氏一門,經三百多年的隱匿後,以翰林出科聯為標誌,重煥世家門楣,書香經久不絕。出科聯胞弟出夢鯉,曾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舉,先任德化縣教諭,後遷四川南部縣知縣。侄出調元,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舉。還有移居塗嶺前歐的族伯出一駽,族弟出希堯,先後於順治康熙年間中舉,並分別就任浙江樂清縣知縣和河南孟津縣知縣。
清朝“康乾盛世”年間,隱居叢山之中的出家門庭重煥異彩,是出氏一門繼元代先祖之後的又一輪輝煌。直至今日,仍讓後人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