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山位於貴州凱里市西北15公里處,海拔120O余米,是苗嶺有名的山峰。香爐山四面石崖絕壁,形如香爐,故名香爐山。僅一線小道盤旋而上,方圓15公里,眾山環列,若劍戟刺天。山上雜花叢樹,修篁茂密,雲霧繚繞。有肥田沃土,深井細流;有古代營盤,寺廟和南天門遺址;有反映起義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遺蹟。
在農曆六月間苗漢各族舉辦“爬坡節”。香爐山鎮邊的大小山坡上,還經常舉辦各種跳蘆笙、對歌、鬥牛等活動。使靜寂的青山頓時成為歡騰的鬧市,歌舞的海洋。
故香爐山也是苗族人民緬懷先祖、抗擊外敵和憧憬自由幸福的聖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里香爐山
- 外文名:Kaili Xianglushan
- 位置:貴州凱里市西北15公里處
- 面積:方圓15公里
- 成名原因:石崖絕壁,形如香爐
- 最佳旅遊時間:全年
- 類型:景點
香爐山的歷史由來,景區介紹,名稱來源,交通信息,
香爐山的歷史由來
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阿榜領導的苗族起義軍、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韋烈領導的苗族起義軍、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阿向領導的苗族起義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包利和紅銀領導的苗族起義軍、鹹豐六年至同治十一年(公元1856—1872年)以張秀眉領導的苗壕起義軍,都曾先後聚兵香爐山,以“苗王洞”為指揮中心。張秀眉起義失敗後,清軍破壞了苗王洞。清光緒七年(1881年),道人與和尚重上香爐山,在洞中塑了觀音像,苗王洞改成了凌雲台,也叫觀音洞。明代的汪良先生有《登香爐山》詩曰:爐山之高高入雲,嶙峋壁立無支分。雄關未能容雙馬,殺氣曾教走萬軍。
香爐山是苗家兒女的嬌傲,她記述著苗家兒女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苗家兒女用鮮血澆灌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回報以綠郁蔥蔥,繁花似錦。嬌陽紅似火,香爐山更加妖艷、迷人!
景區介紹
香爐山一座苗民的風水山,一塊一層不染的淨土,自古以來苗族人民就把她作為苗家的聖山,山上的生物仍其自然循環,也沒有人敢上山砍柴割草,山上有天賜千噸巨大神香爐、七仙池、石海螺,還有仙女違犯天條受懲台,滿山的巨石、怪石,怪石中長滿了成林的百年古樹,奇怪的是百歲老人也不知何年長出的樹,自從有樹那時起,年年歲歲如此,不見高、不見大、不見矮,而且整坐山形也象一個插滿香火的神香爐,確是一奇。
香爐山四面懸崖絕壁,疊立三層。頂乾腰束。下小上大。二五層的四周,岩壁陡峭,只一條小道可通。山上有清泉、岩洞、石門、古廟。通往山頂的道上,碑刻、摩岩比比皆是。
名稱來源
香爐山位於凱里市西15公里,四面石崖絕壁,形如香爐,故名。僅一線小道盤旋而上,海拔1233.8米,方圓15公里,眾山環列,若劍戟刺天。山上雜花叢樹,修篁茂密,雲霧繚繞。有肥田沃土,深井細流;有古代營盤,寺廟和南天門遺址;有反映起義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遺蹟。
香爐山每年六月十九有爬坡節,也叫爬山節。相傳當年,天上的仙女阿別與人間的後生阿補曾在香爐山上幽會,生下女兒阿彩。後來,阿別上天了,阿補也在阿彩十六歲那年乘著煙雲上天與阿別相會。阿彩獨自一人,便在山上唱起歌來。阿彩的歌聲清脆、甜蜜,引得人們紛紛上山,其中一個叫阿星的後生第一個爬上山頂,把阿彩抱了起來。爬上山頂的人們都圍著阿星和阿彩跳起舞、唱起歌來。這天正是古歷六月十九日。
後來,人們為了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好伴侶,每年六月十九都爬到半坡或山頂唱歌、跳舞,形成了以男女青年“遊方”為主要內容的香爐山爬山節。老年人則多往山頂觀光及祈神,盛裝打扮的青年男女,或用蘆笙伴奏,翩翩起舞,或席地相向,吟詠傳說故事,歌唱友誼和愛情。使靜寂的青山頓時成為歡騰的鬧市,歌舞的海洋,相沿已久,香爐山成為苗族人民緬懷民族英雄和憧憬幸福生活的名山。
交通信息
在凱里市區“天一商場(起點)→房產大樓→寧波路西→四一八醫院→金玉商場”等車站乘坐201線(凱里-爐山)公車到虎莊村“王家土”車站下,穿過公路向左下方虎莊街道方向走大約50米,走到岔路口順著朝香爐山方向的馬路走到宗堂寨,之後沿著小水泥路走到塘房寨,就能爬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