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

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

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是以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經濟思想為中心形成的當代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流派的稅收理論和政策主張。凱恩斯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刺激有效需求,加強巨觀需求管理,以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成長。他和他的追隨者們從這些理論出發,提出了相應的稅收理論和政策主張。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凱恩斯之外,還有英國經濟學家J.V.羅賓遜、H.R.F.哈羅德,美國經濟學家A.H.漢森、P.A.薩繆爾森等。前者形成凱恩斯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新劍橋學派;後者形成凱恩斯主義的另一個重要分支新古典綜合學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
  • 提出人:J.M.凱恩斯
  • 實質稅收理論和政策主張
  • 國家:英國
產生背景,經濟表現,主要理論,面臨的挑戰,

產生背景

利己主義人性觀
凱恩斯主義是作為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對立面出現的古典經濟學派從利己主義人性觀出發,認為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選擇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斷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為個人主義象徵的所謂經濟人”的幽靈在古典經濟學中無所不有。這種“經濟人”利己心的發揮是經由價值規律市場機制這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的。通過這種引導可以使社會走向私利與公益的和諧一致和經濟的平衡發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們竭力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社會一切經濟活動通過市場機制自行調節,政府應力求節約,稅收數額應儘量減少,每年的財政收支都應保持平衡;稅收應儘量避免干擾社會經濟活動。

經濟表現

這種經濟自由主義和政府不干預經濟活動的理論和以財政收支平衡為基本原則的財政稅收思想,統治資本主義世界達一個多世紀之久。但是,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以後,生產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其集中表現是20世紀30 年代初發生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經過這場危機,凱恩斯認為古典經濟學派的理論與事實不符,通過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均衡就業的說教已經破產。因而,他積極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活動,使財政稅收成為刺激有效需求,即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加強巨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他的這些理論和政策主張後來又被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學派加以補充和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曾被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所採納,並收到一定效果。
資本主義國家管理巨觀經濟方式的觀點看,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是一個轉折點,即由自由放任主義轉變為國家干預經濟,由把收支平衡作為理財的基本原則轉變為以促成經濟平衡發展為基本原則,由把稅收僅作為收入的因素轉變為經濟平衡發展的因素。

主要理論

凱恩斯及其繼承人都把財政稅收看作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並使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他們都很重視對於財政稅收理論和政策的研究。
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凱恩斯認為,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經濟危機和“非自願失業”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費和投資不足。解決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場經濟的自發調節,而必須靠國家的干預,特別是財政稅收的干預。他主張不應把年度財政收支平衡作為理財的基本原則,只要能夠促成經濟的平衡發展,增加就業和國民所得,國家可以用發行公債,實行赤字財政的辦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資,以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同時,國家必須用改變租稅體系等辦法,指導消費傾向,增加消費。凱恩斯認為,收入分配懸殊,會降低消費傾向。因為富人雖然收入很多,但他們只把一小部分用於消費,把大部分儲蓄起來;而窮人會把新增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消費,但他們的新增收入卻很有限,這是一個矛盾。他主張用收入再分配的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進稅的辦法集中於國家手中,再通過政府轉移支出的辦法分配給窮人,或由政府興辦公共工程這樣既可解決由消費傾向過低造成的消費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資,從而達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業的目的。新劍橋學派更加強調發揮稅收在縮小貧富差距,實現“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張實行高額遺產稅和累進稅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並儘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稅收減免
補償稅收政策
補償稅收政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漢森等人提出的一種稅收理論。漢森把稅收看作是迅速調節經濟、“熨平經濟波動”的一種工具。這種調節,通過補償稅收政策和用年度財政收支不平衡的辦法實現。他認為這種稅收的目的在於限制繁榮時期的過分擴張,而在衰退時期停止徵收這些稅款,並退還以前所徵稅款,就可以刺激消費。同時,租稅減免的作用也很大,推行租稅減免,有時也可以制止恐慌的侵襲。但是並非所有的稅種在所有的場合,都能發揮這種作用。他認為,對擴展中的經濟來說,社會保險稅和營業稅是發揮這種作用的理想稅種,主張對這些稅種實行機動稅率制度。在繁榮時期的後半期,逐步提高累進稅率;在繁榮達到頂點時,累進幅度要達到最大,以形成剩餘基金。在繁榮由頂點轉向下降時,即應停止徵收。一旦衰退開始,就應提用以前所徵集的剩餘基金。提用的方法是將基金退還納稅人,如果退還有困難,即應利用此項基金來抵補政府為公共事業或救濟支出的擴張所形成的赤字。為了實行補償稅收政策,必須打破年度財政收支平衡的觀念。因為在實行累進稅制的條件下,保持財政收支平衡,經濟繁榮,稅收收入自動增加,則政府的支出也必須增加,這樣勢必增加投資和消費,加大經濟膨脹的壓力;經濟衰退,稅收收入自動減少,則政府支出也必須減少,又勢必減少投資和消費,加速經濟的萎縮。因此,只有在繁榮時期增收不增支,造成財政盈餘;在衰退時期減收不減支,造成財政虧損(赤字),才能消除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衡發展。不過,打破年度收支平衡,並不是不要收支平衡,而是要周期收支平衡。繁榮時期的財政盈餘同衰退時期的財政虧損相抵,即可實現周期內的財政收支平衡
漢森的補償稅收理論在實踐上很難行得通。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源於其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在國家干預經濟的過程中也充滿荊棘。比如,在繁榮時期增稅,必然同納稅人的利益相矛盾,增稅很難推行。另外,預測繁榮和衰退發生的時間不可能很準確,補償稅收政策很難起作用;即使預測準確,由於利益集團的矛盾和立法程式限制而產生的“時滯”,也會影響補償稅收政策的實現。
自動穩定器
自動穩定器主要是指失業補助金、其他福利轉移支付和自動改變的稅收制度。美國是實行以累進所得稅為主體稅制的國家。這種稅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動伸縮性:一旦衰退開始,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就會下降,這時即使不降低稅率稅收收入也會自動減少。而且由於實行累進稅制,稅收收入減少的幅度還要大於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減少的幅度。這種減少,同政府在衰退時期應當實行減稅政策以刺激需求的意圖是一致的;一旦繁榮開始,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隨之增加,這時即使不提高稅率,稅收收入也會自動增加,同樣由於實行累進稅制,稅收收入增加的幅度還要大於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增加的幅度。這種增加,同政府抑制需求過旺的意圖是一致的。因此,薩繆爾森認為:累進稅收制度是一個有力的和作用迅速的自動穩定器。不過,他也承認,這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保證從根本上消除經濟波動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為了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在財政稅收上,政府應採取兩方面措施。
①根據經濟活動的趨向,及時實施有助於經濟穩定的財政稅收政策
②要使財政稅收制度具有使經濟自動穩定的內在性能他稱前者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後者是自動穩定器。他認為“自動穩定器”很重要,時時都在幫助政府進行總需求管理和穩定經濟的活動。

面臨的挑戰

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風行了半個多世紀,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曾奉若神明。在生產相對過剩的歷史條件下,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對於緩和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與需求的矛盾,減輕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都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因此,國家對經濟干預過多,過分強調刺激需求,稅收負擔重,政府開支大,規章制度繁瑣,必然會影響資本家投資和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凱恩斯主義的稅收理論和政策失靈,受到西方經濟學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等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