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學之道,嚴師學難(2)。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③:當其為屍(4),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5),所以尊師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凡學之道
- 創作年代:戰國時代
- 作品出處:禮記
基本信息,作品觀點,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凡學之道》(1)
【作品出處】禮記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作品觀點
師道何日再尊嚴。
作品注釋
⑴本節選自《學記》。
⑵嚴:尊敬。
⑶不臣於其臣:不用對待臣下的禮節來對待其臣。
(4)屍:祭主。
⑸詔;召見。
作品譯文
凡是為學之道,以尊敬教師最難做到。教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後民眾才懂得敬重學業。所以國君不以對待臣下的禮節來對待下屬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在祭祀中臣子擔任祭主時,也不應以臣下之禮來待他;另一種是臣子當君主的老師時,也不應以臣下之禮來待他。在大學的禮儀中,作老師的人雖然接受國君的召見,也不必按臣禮面朝北,這是為了表示尊教老師。
作品讀解
我們耳熟能詳的“師道尊嚴”,大概就出自這一節的說法。使我們稍感欣慰的是,教師在古代受到尊重,競成了一種重要的禮節,即使在國君面前,也可以不受常禮的約束而受到特殊待遇。儘管該種特別禮遇是有限的,但畢竟體現了古人對老師的重視。
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可以用上“今不如昔”的說法。如今在好些地方,師道不僅不再尊嚴,並且教師的地位、待遇也遠遠落到了官員們、職員們、商人們、演員們等等等等的人群之後。諸多困擾著教育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這與咱們這個教育歷史悠久、教育制度和思想發達的古國不太相稱,也與日後的發展不大相稱。
作品出處
《凡學之道》出自《學記》
《學記》,是古代漢民族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漢民族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