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融水徑流是指冰川冰、粒雪和冰川表面的積雪融水匯入冰川末端河道形成的徑流。也有指是整個冰川作用區,包括裸露山坡的雨雪形成的徑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雪融水徑流
- 定義:積雪融水匯入冰川末端形成的徑流
- 用途:是高寒山區河流重要的水源
- 估算方法: 主要有示蹤法、氚含量法。
介紹
據估算,中國多年平均冰雪融水量約550億米3,約占全國多年平均徑流量2.64萬億米3的2%,其中內陸河流的冰雪融水量約為250億米3,約占冰雪總徑流量的45%,外流河的約300億米3,占55%。冰雪融水對河川徑流的補給百分比的分布趨勢,是由青藏高原邊緣的10%向高原腹地遞增至30~40%。
冰雪消融因素 由0℃的冰轉為0℃液態水需要消耗一定的熱量(79.7卡/克)。這種熱源主要是太陽輻射熱,其次是冰面與近地面層大氣湍流交換熱和水汽凝結釋放熱。冰川消融與輻射平衡的關係密切(圖1)。冰面輻射平衡值決定於冰面反射率,冰面反射率越大,冰面輻射平衡值越小,而冰面反射率的大小與冰面性質和污化有關。冰面反射率由冰舌末端至粒雪盆隨高度遞增,故冰面消融強度隨高度減弱。冰面的污化,如表磧(堆積於冰川上的石塊)也影響反射率(見冰雪消融的人工調節)。珠穆朗瑪峰絨布冰川表磧厚度小於0.2厘米,能促進冰川消融;厚度超過3.0厘米,則減弱冰川消融。坡向也影響消融,南坡冰面消融強度大於北坡。液態降水可促進冰川消融。冰川消融強度以氣溫增高1℃時冰川的日消融深(毫米)表示。 冰雪融水徑流的形成 北半球春季氣溫回升到 0℃以上,低山帶積雪首先開始融化,隨著季節的推移,積雪的消融逐步擴展到中、高山帶。這時形成的融雪徑流是山區河流春汛(4~5月)的補給來源。4月底至5月初冰舌末端季節積雪開始融化,融水大多滲入雪層的孔隙中。夜間,氣溫急劇下降,雪層中的水凍結成冰,徑流十分微小。到了強烈消融期(6~8月),氣溫不斷上升,冰舌末端的季節積雪融完,冰面消融擴大到粒雪區,產生大量冰面徑流,冰面侵蝕作用隨之產生,在冰面上形成網狀水流。水流一部分順著冰面向冰舌末端河道排泄,一部分滲入冰裂隙和冰內垂直通道,通過冰下河道排入河流。冰內、冰下河道主要發育於溫冰川,而冷性冰川以冰面徑流為主。
冰雪融水徑流的估算方法 主要有示蹤法、氚含量法。根據這兩種方法可以估算冰川徑流的組成,如冰融水、粒雪融水和雪融水的量及相應的停蓄時間。在阿爾卑斯山弗爾納格特冰川,來自冰舌末端的冰川冰融水的停蓄時間為 4小時,來自粒雪區的粒雪融水約為30小時,來自冰川更高的部位的積雪區的雪融水約達 430小時。此外,還有用氣象要素對比分析法分割流量過程線,以及線性水庫理論分析法和冰川徑流模數倍比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