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戈簋

1975年3月5日,一年一度的春耕開始了,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社員白明科和白別升被隊上指派,套著大犁到村西南“西二台”深翻剛剛平整過的土地。突然,白明科趕的兩頭犍牛停下來不走了,他揚起鞭子,兩頭犍牛猛一用勁,隨即聽到“喀嚓”一聲,兩頭牛拉著不帶鏵的犁向前衝去,駕犁的白明科險些摔倒在地。後來細加查看,發現鏵尖因插入一件翠綠色銅壺而折斷。這就是莊白一號西周墓的發現經過。後經清理,該墓共出銅器18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稱作青銅國寶的(冬戈)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戈簋
  • :21厘米
  • 口徑:22厘米
  • 出自:1975年陝西扶風
文物信息,造型結構,銘文大意,文物價值,

文物信息

冬戈簋西周中期)
高21厘米,口徑22厘米,1975年陝西扶風白家出土,扶風縣博物館藏。

造型結構

(冬戈)簋高21厘米,口徑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公斤。弧圓形蓋,蓋上有圓圈狀握手,敞口,頸微束,腹外鼓,蓋上及腹側分別有對稱排列的高浮雕高冠卷尾大鳳鳥紋,以纖細的陽線雲雷紋填地。腹兩側分別有對稱的高冠尖喙收翼直立的圓雕鳳鳥形立耳,腹下有外撇的低圈足,表面飾有兩道空弦紋。蓋內及圈足底可見當初鑄造時遺留的方形支釘和菱形方格澆痕。蓋、底同銘,共11行134字。

銘文大意

銘文大意為:某年六月,準戎侵擾,周王命令(冬戈)率周師在械林抵禦前來侵犯周邊境的準戎。經過戰鬥,繳獲了前來入侵的準戎兵器135件,俘虜100人,同時救回被戎族以前掠走的西周百姓114人。戰爭結束。因為戲母日庚的魂靈的護佑,或身毫髮未損。(冬戈)為感謝母親日庚的恩情而為其做這件寶簋,並將世世代代把它作寶器珍藏。

文物價值

這件簋造型獨特,裝飾華麗繁縟,銘文敘事詳盡,不僅是西周時期一件書法精品,而且是目前發現銅簋中銘文最長的。它生動地再現了發生在3000年前的不見史載的那場戰爭。從銘文和器物造型及紋飾看,(冬戈)簋的製造年代應是西周穆王時期。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一級文物。收藏於扶風縣博物館。
冬戈簋冬戈簋
冬戈簋銘文134字和冬戈鼎銘文分別記載戰鬥前周王授命將軍冬戈率兵抵禦淮戎和戰鬥後周王對將軍的獎賞。對研究西周歷史、地理、淮戎分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淮戎又稱淮夷,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成康時期,周王朝以武力控制了淮夷,迫使淮夷各國向周王朝繳納布帛貢賦,提供勞動力。但是,淮夷人民不願接受周王朝的壓迫剝削,不斷進行反抗,也屢遭鎮壓,伯冬戈諸器就是研究這段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冬戈簋冬戈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