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莊”一詞由來已久,是“卓舞”的俗稱。“卓”是藏語的譯音。根據昌都鍋莊的歌詞和民間的傳說來分析,卓舞這個民間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清史稿·樂志》音譯 為“郭莊”,近代有稱“歌莊”。
玉樹依舞是青海省玉樹藏族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歷史悠久。自舊石器晚期起,藏族先民就繁衍生息於玉樹地區。位於瀾滄江、通天河兩岸的玉樹地區,農業相對發達,人口集中,藏族先民在此長期從事集體性的生產勞動,在勞動中創造了邊唱邊跳、載歌載舞的玉樹依舞。文化特徵 玉樹依舞的舞姿飄逸瀟灑,動作大起大落,...
前棚表演的結束方法大致有兩種:一是在最後一個動作做完前持隊旗者走至場地中心,全體舞者圍其做一個造型靜止;二是做“蹉步撩槌”或“後抬腿斜擊槌”等動作,在舞動中退場,從而整個英歌舞表演完畢。中棚的傳統節目有十三個,內容多是民間趣聞軼事,形式上載歌載舞,多是地方戲曲片段、本地情節性小舞蹈和武術...
鍋莊是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閒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鍋莊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
鍋莊舞(囊謙卓乾瑪),流傳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囊謙卓乾瑪最早是貴族家庭在宗教活動或節日表演的舞蹈,以康區藏語創作,用“頌歌”加“舞蹈”的形式表現。表演時男女分列,圍成一圈載歌載舞,舞蹈輕鬆、活潑、開朗,表現出很多遊牧、農耕、狩獵及圖騰崇拜意味的動作。
鐮刀就是日常農民生產用的勞動工具,跳舞時,利用鐮刀的正面、反面、刀把與鐮刀管的結合凹處,和著山歌節奏敲擊、摩擦發出不同音色和不同音調強度,禾槓也演變為插在地上變著花樣,動作也由原來的行進步子變化為隊形,載歌載舞,宜黃禾槓舞由此成型。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宜黃禾槓舞記載了農耕時代宜黃的生產力發展...
元代舞蹈是元代蒙古族舞蹈,特點是集體舞,載歌載舞,代表作品有《踏歌》《倒喇》等。簡介 元代蒙古族的音樂、舞蹈及造型藝術,既發揚了自己的傳統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點,使之在內容、形式和藝術風格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展。在蒙古族的音樂發展歷史中,集體舞蹈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蒙古人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重要...
安代通常在節慶或閒暇時進行,一人領唱眾人應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基本介紹 安代舞是源自科爾沁草原南端庫倫旗的一種集體舞蹈。"安代"為"欠身起來"、"抬起頭來之意"。最初是一種用來求神治病的宗教性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佑,祛病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變為娛樂性的活動。關於其起源,民間流傳著許多...
草裙舞,又名“呼拉舞”,是一種注重手腳和腰部動作的舞曲。草裙舞是夏威夷最有代表性的活動了,它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一個舞者可以表演,一隊舞者也能表演。基本介紹 如今的夏威夷人,正是用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然而,夏威夷人並非將其視為一項單純的娛樂,一段草裙舞可能是在追憶歷史、講述...
法國著名的康康舞從問世到如今已經是有150個年頭了。當初這種舞蹈是由男性先開始的,是一種很有體育運動性質的舞蹈,後來逐漸被女性模仿。簡介 康康舞起源於法國,原是一種輕快粗獷的舞蹈。通常由4名女子表演,是洗衣婦、女裁縫等勞動婦女載歌載舞的一種形式,之後於歌舞廳風行。High-Kicks(高踢腿)康康舞的經典動作...
歌舞戲(song-dance drama)中國南北朝、隋、唐以來在前代歌舞、百戲藝術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有故事情節、載歌載舞,或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樂器伴奏的一種雛形戲曲。歌舞戲的名稱最早見於唐杜佑《通典》(766~801)卷一百四十六,屬於“散樂”.劇目和內容的記載,見於唐代數種著作。主要代表作 最重要的有《代面》又...
康康舞起源於19世紀的法國,原是一種輕快粗獷的舞蹈。通常由4名女子表演,是洗衣婦、女裁縫等勞動婦女載歌載舞的一種形式。之後風行於歌舞廳。當初這種舞蹈是由男性先開始的,是一種很有體育運動性質的舞蹈,後來逐漸被女性模仿並取代。基本資料 百老匯首演:1953年5月7日 場次:892場 地點:舒伯特劇院(Shubert ...
在形式上以女子集體舞為多,常見的是九個少女表演的“九蓮燈”,也有男女對舞的。一般多載歌載舞,並以旋燈技巧和隊形變化為其突出特徵,舞蹈輕鬆活潑。舊時,有的道士在做道場中,也跳蓮花燈。各地蓮花燈舞 陝西省甘泉縣 陝西省甘泉縣蓮花燈是甘泉縣民眾鬧紅火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源於隋...
2.復歌式:把兩段或多段具有派生關係或性格相近的曲調有機的結合,形成較大型的音樂結構形式。3.組歌式:只有多段相對獨立的樂曲,按較為固定的規律組織起來的、成套的大型音樂結構形式。藝術特點 1.民間舞蹈中的歌舞音樂,一般採用當地的民歌小調,結合歌舞的特點加以發展而成。歌與舞的結合,或者是載歌載舞中...
為了紀念這種帶有名族色彩的婚禮方式,他們通常在後人結婚時載歌載舞,婚禮舞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各地區的發展 播報 編輯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在天黑前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攔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式都有傳統的對...
生活在我國東北平原上的丹頂鶴每年四月初發情期間,雄鶴主動求愛,引頸聳翅,總是“嗝——嗝”地叫個不停,而雌鶴則隨著翩翩起舞,報以“嗝啊——嗝啊”的回答,雄鶴、雌鶴對歌對舞,你來我往,一旦婚配成對,就偕老至終。由於在這個過程中,兩隻仙鶴載歌載舞,歌聲悠揚,舞姿婆娑,事後兩隻仙鶴又能白頭偕老...
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民眾喜愛。從唱採茶歌發展為採茶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