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原名Musique concrète由皮耶爾 舍費爾(Pierre Schaeffer)在1948年提出。屬於當下整個電聲樂(Electroacoustic Music)之中的一個分類。
具體音樂素材來自自然界,器具,環境等一切聲源,通過麥克風錄製,然後經過剪輯,播放變速,聲音異化,磁帶運行,電子加工與蒙太奇進行更改,最後固定為作品。
關於具體音樂的概念,舍費爾是這樣解釋的:“以往的音樂,都是將音樂寫在樂譜上。而樂譜僅僅是記載了符號,本身不是音樂,必須通過樂手演奏才能變成音樂,因此樂譜是抽象的。而現在電子設備的發展,我們可以直接聽到錄製的聲音,並且直接對聲音(音樂)本身進行創作。這樣就是具體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具體音樂
- 外文名:Musique Concrête(Musique Acousmatique)
具體音樂特點,GRM,發展演變,音響系統,代表作品,
具體音樂特點
具體音樂的特點是將音樂的概念擴大到包括一切自然音響。最早的創始人是法國工程師舍費爾(1910——1995)。他利用錄音磁帶發現了音樂的幾何學——具體音樂。1948年,他在法國國家廣播電台實驗室進行了實驗,使用了火車笛聲、人聲、敲打鐵器的聲音及其他聲音素材製作了《鐵路練習曲》(Etude de Chemin Fer)作品公布時向公眾提出了具體音樂的概念。當時具體音樂的手法將這些音響的錄音帶分別處理,通過快速或慢速播放、倒放,加進回聲混響效果等不同方法嘗試變化聲音,除去不需要的部分,最後將所有素材重新整合編排混錄成新的成品播放。
GRM
1948年舍費爾發表了具體音樂的概念,三年後於1951成立了附屬於法國國家廣播電台(ORTF)的具體音樂研究組GRMC(Groupe de Recherche de la Musique Concrêt)。主要從事所有與具體音樂相關的領域研究,包含音樂藝術理論研究,電子設備開發,外掛程式和軟體開發,音響設備開發,現場演奏理論研究,市場理念研究等等。
GRMC於1958重組並更名為音樂研究集團 GRM(Groupe de Recherches Musicales)
1966年舍費爾將GRM主席授予弗朗索瓦 拜爾(Francoise Bayle),自己退居二線僅在某些重要場合出面。
1975年在拜爾和特魯奇(Daniel Teruggi)的努力下GRM正式加入了法國的國家影音研究項目INA(Institution Nationnal de l'Audiovisuelle)更名為ina-GRM
1977年丹尼爾 特魯奇(Daniel Teruggi)接任第三任ina-GRM主席。
在GRM中從事研究並從中誕生了大量的電子音樂先驅人物如 Denis Dufour,Luc Ferrari,Michel Chion,Bernard Parmegiani, Robert Cahen,Christian Zanézi,Jaque Lejeun,以及現任中央音樂學院電子樂教授張小夫,等等不計其數的音樂家為現代音樂和電子音樂發展起了推動型作用。並且形成了法國電子樂不同於德國,美國的一種獨特風格。
發展演變
具體音樂,最初是使用留聲機的軟碟來錄製,後來在磁帶錄音機上。這種設備可以讓作曲家好像可以“把聲音捏在手裡”一樣,隨意的控制快慢,高低音,響度,剪下拼接,混音。所以這種手法出現,引起了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戰後發展較為迅速的國家的重視。奧利維 梅西安(Oliver Messien)、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利蓋蒂(Gyorgy Ligeti),萊許(Steve Reich),黛敏郎等眾多音樂家都在參考了錄音帶音樂的概念,開始了各種嘗試。
1973年當時的GRM主席拜爾經過大量的研究後提出了無視覺純聲音樂的概念(Musique Acousmatique),Acousmatique源自希臘語Akousma由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當人們失去視覺時,就會關注到更多聽覺上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
1992由Denis Dufour,Robert Curtet和Jean-François Minjard 一同提出純聲音樂並不只限於音樂形式,還可以涵蓋無線電廣播藝術,聲像影音,可以結合所有根據具體音樂思想而衍生出的具體藝術理念。
同年在法國馬賽音樂研究所MIM,開設了將聲音和片段定義為:具有時間性的符號學,針對聲音的特徵性,及其所代表的內容進行研究,隨後在馬賽音樂學院開設了一套稱為UST(Unité Sémiotique Temporaire)的電子樂下屬學科。
而另一方面在皮耶爾布萊茲(Pierre Boulez)後來成立了IRCAM緊靠蓬皮杜藝術中心,針對軟體設備和效果器在音樂中的實用價值,還有裝置藝術發展,也開始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向研究。
德國施托克豪森則更偏向於用電子聲音作為一種新的樂器,思考是否能用這種“新樂器”為音樂來更多美麗的可能性。
已經移居美國的瓦雷茲得知電子音樂的發明後也興奮不已,做了《電子詩篇》嘗試,提出了很多可能性,並且要求電子音樂作曲家“要捕捉到聲音變化的每一個細節”。
後來人們就整個發展的情況進行了整合,使用電子設備進行聲音藝術分為了電聲音樂大類,又稱電聲音樂(Electroacoustic Music)。具體音樂的特點也被歸入了電聲音樂作為分類之一,兩者的差異只在於具體音樂家沿襲舍費爾和拜爾的理念直接在聲音上,根據實際效果進行創作。而電聲音樂則是認為要講電子聲音作為一種新樂器,新音色,從而考慮根據固定樂譜和概念來演算聲音結果,其中最有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布萊茲。兩種流派雖然聽起來都是使用電子設備製作的音樂,但是絕不能混為一談,由於思想觸發點不同,最後都發展出了各自的風格。
電聲音樂風靡了全球各大音樂研究院校,哈佛大學,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等一流學府都相繼開出了了。
音響系統
1974由當時的GRM主席弗朗索瓦 拜爾在一場音樂會中作出了嘗試,將大量的音箱分布在觀眾座位的各處,讓聲音的立體空間感更加貼切。後來在不斷的嘗試中進一步調整,加入了遠近空間層次,位置考究,負責不同頻譜音色的音箱混合而成。這種表現方式立即就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Acousmonium也成為了具體音樂面向公眾演奏的最佳方式。
1995年Jonathan Prager完成了一整套理論,致力於如何在音響系統的控音台上對電子樂進行實時演奏,在不改變作品原本形態情況下,以最合適方式呈現出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要把需要演奏的作品中每一個聲音和變化都記住。
Acousmonium系統與環繞音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環繞音效使用的是多軌技術,播放預先設定好的結果不需要演奏者。而Acousmonium則是每一個軌道都是同樣的信號,必須由演奏者根據曲目進行的事實近況來調整音量和空間效果。因此演奏者並不僅僅只是技術工程師,還必須同時是充分接受教育了解藝術語言的音樂家。目前致力於該領域最專業的研究團隊是Motus,已經擁有超過三套配備完整的可移動音響系統。每年八月下旬Motus都會在法國舉辦國際性的音樂Futura,並且設立關於電子樂演奏技巧的培訓,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23屆。
代表作品
具體音樂早期作品有《鐵路練習曲》(Etude de Chemin Fer)、《俄爾普斯 53年》(Orphée 53),《為一個人而作的交響曲》(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等。
1950年舍費爾又和梅西安的學生彼埃爾.亨利(Pierre Henry 1927——)組成音樂研究小組,共同製作《為一個人而做的交響曲》後來成為芭蕾舞劇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公演。
亨利出了與舍費爾合作意外還單獨從事電子合成音樂的研究,創作出了《啟示錄》、《門和休止符的變奏曲》等電子音樂史上意義重大的作品。
呂客 法拉力的作品《Presque Rien No.1》中使用了環境音讓,從此音樂鑑賞徹底推翻了傳統的復調對位等根深蒂固思想,進而分析層次和互動,因為層次之間的內容可以是隨機的,但是隨機元素之間的呼應是人為可控的,也是充滿美感的。
米歇爾 西翁(Michel Chion)的作品《安魂曲》(Requiem)追隨了貝多芬式的龐大音響效果,聲音素材之間交織連貫,使得沒有音符的具體音樂同樣能表現出堪比古典交響曲的宏偉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