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知識空間》是2008年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水紅。
基本介紹
- 書名:共用知識空間
- 作者:高水紅
- ISBN:10位[7811017202] 13位[9787811017205]
- 定價:¥26.00 元
- 出版社: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
內容提要,目錄,
內容提要
本書是“社會學視野中的教育叢書”之一,該書分6個章節對新課程改革行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具體內容包括魂靈意識與觀念秩序、合法化表達、改革行動的組織化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在新課程改革中,被動員起來的行動者藉助國家力量所展開的改革行動,使得教育知識的建構過程與秩序格局忍不住讓人浮想聯翩:這些具備了改革資格的行動者,在實踐的緊迫性與偶然性面前,在生存的考慮與策略的選擇中,在群體間的利害博弈與相互妥協中,既有對控制性力量的尋求與再生產本階層文化的可能,亦有相反力量的衝撞;既有對已有秩序的屈服與妥協,亦有充滿激情與個性的困惑與努力;既有尋覓的堅持與異化,亦有變通的策略與智慧……在這種豐富、複雜的共用空間中建構出來的教育知識,不會是只有生機沒有危機,只有希望沒有虛妄,它很可能是個“混合範疇”。
目錄
總序
引言 成為“教育知識”:何以可能?
第一章 “社會行動”的理論視野
一、行動者意義的凸顯
二、行動的動力:行動者與結構的二律背反
(一)道德個體的誕生:社會分化的緊張
(二)生活風格的凸顯:現代性的文化悖淪
(三)有紀律的激情:行動者與秩序的張力
三、行動的規則:從科爾曼到布迪厄
(一)理性行動:資源和利益的獲得
(二)溝通行動:協商與共識的達成
(三)實踐行動:資本和場域的建構
四、行動者及其關係網路
五、朝向建構主義的分析思路
(一)現實之維
(二)時間之維
(三)關係之維
第二章 以何名義啟動改革?
一、以“時代”的名義
(一)時代的需要
(二)“個體”言說與“總體”言說
(三)有時代感的人
二、以“國家”的名義
(一)“找到共識”
(二)政治話語的修辭
(三)作為話語的政策
(四)個性的力量
三、以“知識”的名義
(一)第八次課改
(二)為學生立言
(三)學生·知識·命運
四、改革行動的“意義化”
(一)背景權利與話語實踐
(二)藉口:作為一種話語實踐技術
(三)改革行動的意義域
第三章 魂靈意識與觀念秩序
一、作為“魂靈”的素質教育
二、大概念誘惑
三、“理論”角色與意識形態
四、一場爭論:在真與假之外
(一)只是觀點之爭?
(二)弦外之“因”
(三)爭淪的繼續
(四)延展事實:隱蔽語本的作用
五、批評的可能空間
(一)聲音與立場
(二)說法與秩序
(三)在矛盾中生存
(四)為教育立言:何以可能?
第四章 合法化表達
一、表達的壇場
(一)會議:“共識”的達成
(二)培訓:儀式化改革與資本形成
(三)出版物:“人物”的生產
二、表達的視界
(一)東西比較:他者想像
(二)新舊劃界:破與立
(三)關鍵字的生產:“標準”的新說法
三、表達的立場
(一)上與下:不同的力量
(二)快與慢:不同的聲音
(三)城與鄉:不同的設計
四、合法化的延伸
第五章 改革行動的組織化
一、常設機構:“課程中心”的創建
(一)角色模糊與改革行動
(二)從附屬性組織到公益性組織
(三)組織空間的拓展
二、臨時性組織:項目組及其網路
(一)案例:一個網站的籌劃
(二)國家、市場與知識生產
三、改革行動的組織化動員
(一)行動者·國家·社會
(二)組織化動員:從“命令”到“參與”
(三)改革行動的多元參與
第六章 討論:“旁觀者”知識學與“參與者”知識學
一、“旁觀者”與知識社會學的傳統
(一)別處的生存
(二)漂浮的立場
(三)絕望的話語
二、“旁觀”與“參與”:社會變遷中的視角選擇
三、行動參與:作為一個分析框架的提出
(一)共用的行動空間
(二)參與行動的邏輯:相容與排斥
(三)行動的意義域
四、“參與者”知識學與當下中國的教育知識變革
(一)敘拉古的誘惑與尷尬
(二)參與者知識學與理論建構
(三)教育改革與教育社會學的使命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