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振結構中最穩定的一個所具有的能量與熱化學實驗數據(生成熱、燃燒熱或其他反應熱)得到的分子能量之差叫共振能(R P)。萘的共振能為313.5kJ·mol-1,苯的...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檢測病人/被試接受刺激(視覺、聽覺、觸覺等)後的腦部皮層信號變化,用於皮層中樞功能區的定位及其他腦...
《磁共振功能成像臨床套用》是2012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文霄等。本書編排合理、內容翔實、圖文互參,適合MRI診斷專業醫師、影像學研究生以及相關臨床...
共振論(resonance theory),是由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Pauling)所提出的一種分子結構理論,適用於討論一些不能以價鍵(見化學鍵)結構式進行描述的分子,如苯一類的...
共振效應最初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定義,擺最重要的特性是它以一種頻率,即通常所稱的固有頻率擺動。當受到外界的干擾而被激勵時,它相應的擺動規律則依賴於干擾振頻...
共振結構是1931年鮑林(L. C. Pauling)創立的一種分子結構理論。當一個分子、離子或自由基的結構不能用路易斯結構式正確地描述時,可以用多個路易斯式表示,這些...
亥姆霍茲共振(Helmholtz resonance)指的是空氣在一個腔中的共振現象,例如在一個空瓶子的瓶口吹氣引起的共振。 在1850年代由赫爾曼·馮·亥姆霍茲設計並命名,亥姆霍茲...
共振現象是指一個物理系統在其自然的振動頻率(所謂的共振頻率)下趨於從周圍環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趨勢。自然中有許多地方有共振的現象。人類也在其技術中利用或者試圖...
1889年美國工程師特斯拉在實驗裡發現地球的共振頻率接近8赫茲,1952年德國科學家舒曼在研究地球及其電離層的系統時也發現這個共振頻率,後來稱之為舒曼共振(Schumann ...
共振頻率是指一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比其他頻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動的情形;此一特定頻率稱之為共振頻率。在共振頻率下,很小的周期驅動力便可產生很大的振動,因為...
每種諧振子都有它的固有頻率﹐當外來電磁波的頻率和諧振子的固有頻率相同時﹐諧振子會對外來的輻射產生很強的吸收﹐這種吸收稱為共振吸收。[1] ...
共振音響是讓音頻經過轉換後以機械振動介質面(木質桌面、玻璃等),使介質整個物體產生共振,從而使物體播放出悠揚的樂曲。共振音響是一種神奇的音頻設備,它是運用共振...
費米共振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分子內和分子間的分子振動耦合和能量轉移現象。分子內的費米共振現象由某個基團的基頻和另一個基團的組頻或某兩個基團的和頻發生耦合而...
共振並不是隨時都可以發生,而是有條件的,當這些條件滿足時,可以產生共振;當條件不滿足時,共振就不會發生;當部分條件滿足時,也會產生共振,但作用就小;當共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