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城

共城城牆據實測,西牆長1300米,北牆長1200米,南牆長1200米,東牆沿東石河南行長1300米,城圍長5000米,共城總面積約156萬平方米。共城城址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工城
  • 西牆長:1300米
  • 北牆長:1200米
  • 類別:文化遺產
北京密雲,歷史記載,後人描述,文化價值,

北京密雲

歷史記載

據史料記載,共工被派往之地共工城,即位於今密雲水庫北岸不老屯鎮的燕落村南。關於此事,《尚書》、《孟子》、《史記》等古代典籍都有記載。只不過三書分別雲共工被派駐之地為幽都幽州幽陵,以上所云均指密雲一帶,可見幽都、幽州、幽陵其實是密雲最早的名字。《括地誌輯校》云:“故共城在檀州(隋唐時期密雲古稱)燕樂(燕落)縣界。”由以上記載可以進一步明確共工被派駐之地在密雲燕落村附近。這也充分說明,共工城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古城,距今已4100多年,比公認的北京地區最早的房山琉璃河商周古城尚早400多年。《史記》說和叔幽都,測定日道向北移動的時刻,確定北方的“夏至”,測定冬日天昴星出現的時刻,以此比較仲冬的時序,指的就是此地。
不光在眾多史書中記載了“幽陵”“幽都”、“共工城”的存在,如《大明一統志》、清光緒順天府志》等。

後人描述

據燕落當地人講,在燕落村南八華里處的密雲水庫淹沒區原有一金溝村。村東南石橋外百步許,有一座方型土城,村民沿襲稱之為“土城子”。該城四邊各長約五六百米,高約十餘米,系黃土堆積而成,未見磚瓦。城南有百餘畝沼澤地,古稱“蓮花池”;西是一條聚溪而成的小河,南流入潮河(古稱鮑丘水);城南的沼澤和城西的河漕,顯然是遠古先民挖土堆城的遺址。在平坦的土城子上面,辟有四五十畝耕地,歷代種植莊稼。近代,曾有曹姓之家在城頂建茅屋居耕,直至修建密雲水庫移民時。
傳說黃帝的第三代繼承者顓頊,曾到幽陵祭祀,到了帝時代,在這裡建立了最早的都邑,稱為“幽都”。帝還曾派和叔來管理幽都。後來,共工又被派駐到這裡。河南輝縣歷史地位
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市區文昌路的“共城城址”是周代共國都城遺址。現存城牆建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300餘年的歷史,是目前國內保存為數不多的早期大型城垣之一。共城城址見證了西周厲王時期“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的那段歷史。

文化價值

共城城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作為實物資料,實證共伯和代行王政所建立的“共和元年”。共伯和是衛國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當時貴族的爵位分五個等級,他居伯位,故人稱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間,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擁護。“共城城址”是開創中國歷史準確紀年新紀元的標誌,在中國歷史研究中成為中國歷史紀年史上的分水嶺。
二是共伯和受諸侯擁戴,被眾諸侯自發推舉為代理天子,這種王位產生制度是“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也稱“傳子制”)之間的一種特殊制度――共和制之雛型,開創了我國民主共和政體之先河,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厚重的一頁。
三是共城自西周行政建制以來,蟬聯不斷,形成一幅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積澱了西周歷朝各代的歷史風華,城上城下、城內城外的文化遺存成為一部生動具體而又完整的通史資料,蘊藏著中國歷史方方面面的信息。
四是共城城址不僅是厚重歷史的標識,而且它還保留了古代科學技術方面的諸多信息,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城建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