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

作品原文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連線歐亞的絲綢之路。
我的家鄉陝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迴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
哈薩克斯坦這片土地,是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曾經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過重要貢獻。東西方使節、商隊、遊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
古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偉大衛國戰爭爆發,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20多年來,隨著中國同歐亞國家關係快速發展,古老的絲綢之路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國同歐亞國家的互利合作不斷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同中亞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同中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將其視為外交優先方向。
當前,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發展面臨難得機遇。我們希望同中亞國家一道,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為各國人民謀福祉。
——我們要堅持世代友好,做和諧和睦的好鄰居。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們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奉行的內外政策,決不干涉中亞國家內政。中國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範圍。我們願同俄羅斯和中亞各國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為建設和諧地區作出不懈努力。
——我們要堅定相互支持,做真誠互信的好朋友。在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穩定等重大核心利益問題上堅定相互支持,是中國同中亞各國戰略夥伴關係的實質和重要內容。我們願同各國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加強互信、深化合作,合力打擊“三股勢力”、販毒、跨國有組織犯罪,為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環境。
——我們要大力加強務實合作,做互利共贏的好夥伴。中國和中亞國家都處在關鍵發展階段,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都提出了符合本國國情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確保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振興。我們要全面加強務實合作,將政治關係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我們要以更寬的胸襟、更廣的視野拓展區域合作,共創新的輝煌。當前,世界經濟融合加速發展,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歐亞地區已經建立起多個區域合作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地跨歐亞、南亞、西亞,通過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同歐亞經濟共同體合作,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先做起來,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第一,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
第二,加強道路聯通。上海合作組織正在協商交通便利化協定。儘快簽署並落實這一檔案,將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我們願同各方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線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
第三,加強貿易暢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各方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並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
第四,加強貨幣流通。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在本幣結算方面開展了良好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廣。如果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禦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
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