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穰六歲旱

六歲穰六歲旱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一種農業豐歉循環思想。一說為計然首先提出; 一說系范蠡“計然之術”內容之一。語見《史記·貨殖列傳》:“故歲在金,穰; 水,毀,木,飢,火,旱……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越絕書·計倪內經》中說:“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飢。”春秋戰國之際人們將天文學與農業豐歉聯繫起來,產生了農業豐歉循環論。“太陰”或“歲陰”即木星,木星在天空的位置移動,約12年為一周期。

當太陰行至酉宮方位時,稱歲在金,或歲在穰,穰,豐盛之意,即大豐年。又六年行至卯宮,為歲在木,或歲在康,即小豐年; 運行至子宮,為歲在水,或歲在毀,即大荒年,又六年,運行至午宮,為歲在火,即旱年。從而形成所謂六歲一穰,六歲一旱或12年一大飢的循環。“計然之術”認為農業生產的豐歉決定於有規律性的天時變動,大體為六年一穰、六年一旱,12年一大飢,較小的變動為三年一循環,掌握了這種年歲豐歉的循環規律,通過農業收成在社會經濟中的決定作用,便可以指導國家和家庭的一切經濟活動。這種將農業收成的豐歉與古天文學附會的循環理論缺乏科學根據,不能說明客觀實際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