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晉時代之
般若學派別。自漢末迄
劉宋時代,
般若經流行,東漢支婁迦讖傳譯道行般若經(為
印度般若學說傳入
中國之始),
朱士行講經,道安亦著手研究般若。當時為理解
般若思想,一方面依據老莊玄學之義,理解及論釋
般若經義,產生“格義佛教”,對般若空之思想產生種種分歧;再方面則出現對空之思想之真正理解,此等派別總括稱為六家七宗。據
劉宋莊嚴寺曇濟之六家七宗論(原書佚,今據唐代元康“肇論疏”所引)、隋代吉藏之中論疏等所載,一般主張六家及其代表為:(一)
本無宗,包括道安、僧睿、慧遠等之說。(二)即色宗,關內之“即色義”與支道林之即色游玄論。(三)識含宗,為於
法蘭之弟子於法開之說。(四)幻化宗,為
竺法汰之弟子道壹之主張。(五)心無宗,包括竺法溫、道恆、支愍度等之說。(六)
緣會宗,有於道邃之緣會二諦論。(七)本無異宗,為本無宗之支派,有竺法琛、
竺法汰之說。七宗之中,就基本觀點而言,一般以
本無宗、即色宗、心無宗三家為當時
般若學說主流之所在。
總 說
佛教在東漢傳入後首先被附於黃老之家,魏晉時代則依附於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才逐步獨立,至隋唐方高度發展並形成各種宗派。佛教般若思想大約是兩晉之際傳入中國的一種思潮,佛教借玄學的概念、命題來闡發自己的思想,以便使這種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進入上層統治階級和士人階層。但是,由於過多地使用老莊玄學概念、命題去比附譯解般若經典,則使佛學在某種程度上被玄學化了。玄學內部有許多的派別,如貴無派、崇有派、獨化派等等,這些派別的影響使佛教內部發生分化,東晉時期,佛教內部因對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現了所謂“六家七宗”的爭論。“本無宗”的影響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遠。“心無宗”的影響也很大,以支愍度、道恆為代表。
別 說
(一)
本無宗。曇濟的《六家七宗論》原書不傳,《名僧傳抄·曇濟傳》述此論關於
本無宗的一節說:“如來興世,以本無弘教,故方等深經皆備明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於元氣陶化,則群像
稟形。形雖資化,權化之本,則出於自然。自然
自爾,豈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無在元(似是萬字之訛)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故稱本無。非謂虛豁之中,能生萬有也。夫人之所滯,滯在未(似是末字之訛)有。宅以本無,則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蓋此之謂也。”此文並沒有說出
本無宗是何人所立。後來陳小招提寺慧達所撰的《肇論疏》引用此文的數語,說是道安所說。再後吉藏的《中論疏》把本無一家分
作兩宗,一是道安本無,一是琛法師本無,而他舉示道安的本無義也引了此文的“無在
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等語。那就
本無宗是道安所立了。其次,依《中論疏》,本無就是僧[睿*又]所謂性空,而他的涵義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也就是性空緣起、
緣生無性的意思。
(二)本無異宗。這一宗的
宗義已經沒有原始的文獻足征,似乎就是《名僧傳抄·曇濟傳》所引和本無正義相違的“……虛豁之中,能生萬有……”而《中論疏》所舉示琛法師的本無義,似乎就是他的解釋。其文如下:“次琛法師云: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於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這是說還沒有萬物之前,先有所謂無,從無生有,所以萬物出於無。這個學說解釋經論所說非有非無說,所謂非有是有就是無,所謂非無是無也是無,一切只是所謂無。僧肇評破這個學說,說他是中心崇尚所謂無,所以凡所發言都趣向於無。實在經論成立非有非無的本意,只因為一切諸法都依
因緣而有,不是真實有,所以說非有。又因為諸法依
因緣而有,不是一向無,所以非說無。何必
妄生穿鑿,說非有是無卻此有、非無是無卻彼無呢?元康《肇論疏》說這個本無異義是
竺法汰所立,僧肇所破即此。吉藏《中論疏》像在上面所引,說是琛法師(依《中論疏記》,琛法師就是竺法琛,也就是竺道潛)所立,僧肇所破即此。然而慧達《肇論疏》說僧肇所破是道
安義及慧遠義。
(三)即色宗。曇濟關於即色宗的說明不傳。依僧肇,即色義是說色無自性即色是空。其文如下:“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
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但依吉藏《中論疏》,即色義中又有二說,一關內即色義,二支道林的即色游玄義。而僧肇所破是關內即色義。其文如下:“一者關內即色義,明即色是空者,此明色無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此義為肇公所呵。肇公云:此乃悟色而不自色,未領色非色也。”這說關內即色義所闡明的即色是空,乃是色法都依
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所以說“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然而還沒有領會因緣所生,無實體性,本來是空。
不偏在無自性一邊,進而說色本是空的,便是支道林的即色游玄義。《中論疏》舉示道林的學說如下:“次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論》,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論。此猶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與安師本性空故無異也。”《即色游玄論》不傳,據《世說新語·文學篇》
劉孝標註及《中論疏記》所引,大意是說“夫色之性,色不自色,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就是說色從
因緣而有,不是自有。所以當體即空。其次,支道林關於即色義的撰述,除《游玄論》外還有“釋即色本無義”本無就是性空,所以《中論疏》說他和道
安義無異。然而慧達和元康的《肇論疏》卻說僧肇所破的即色義就是支道林所說。
(四)識含宗。吉藏《中論疏》說識含義是於
法蘭的弟子於法開所立,其文如下:“第五於法開,立識含義,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今之所見群有,皆於夢中所見。其於
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這是說三界群有都是在大夢中所見,而倒惑的心識是大夢的主體。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有都為倒惑的心識所變現。假如覺悟三界本空,惑識就消滅,不再見有宇宙一切諸法。《高僧傳》說法開每和支道林爭即色空義。又道林講《小品般若》,法開曾經指示他的弟子法威去攻難他。
(五)幻化宗。吉藏《中論疏》說幻化義是壹法師(依《中論疏》所引《山門玄義》,他就是
竺法汰的弟子道壹)所立,其如下:“第六壹法師云:世諦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經云:從本己來,未始有也”。又《中論疏記》說:“
玄義云:第一釋道壹著《神二諦論》云:一切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為世諦。心神猶真不空,是第一義。若神復空,教何所施,誰修道隔凡成聖,故知神不空。”這是說世間諸法都如幻如化,自始非真實有,而心神卻不空。這個是空色不空心,和下面的心無義剛剛相反。
(六)心無宗。元康《肇論疏》引《世說新語·假譎篇》,說心無義是支愍度所立;又引《高僧傳·
竺法汰傳》說道恆常執心無義。吉藏《中論疏》又說溫法師(依慧達《肇論疏》及《中論疏記》,就是
竺法深的弟子竺法蘊)用心無義。因此執心無義之見於記載的,有以上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論》當中首
破心無義,其文如下:“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吉藏《中論疏》引申說:“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釋意云:經中說諸法空者,欲令心體虛妄不執,故言無耳,不空外物,即萬物之境不空。肇師評云:此得在於神靜,而失在於物虛。破意云:乃知心空,而猶存物有,此計有得有失也。”這是說經中所說諸法空,並不是說所有外界的萬物和內界的心一切都空。外物實在有,不曾無。只是在物上不起計執之心,所以說他空,說他無。就是只內里止歇心的執著
系縛,令不想
外色,外色的觀想就不生,並不是外色化為烏有。這個是空心不空色。僧肇評破這個心無義,就假如就得失說,這個學說得在心能夠不在物上起執著
系縛,所以心神寧靜。失在還沒有通達外界的萬物也都緣生性空。
(七)
緣會宗。吉藏《中論疏》說
緣會義是於
法蘭的弟子於道邃所立,其文如下:“第七於道邃,明緣會故有,名為世諦。緣散即無,稱
第一義諦。”又《中論疏記》說:“玄義云:第七於道邃著《
緣會二諦論》云:緣會故有,是俗。推拆無,是真。譬如土木合為舍,舍無前體,有名無實。”這是說一切諸法由因緣會合而有,猶如房屋,由土木會合而成,但有假名,
都無實體。
總 結
在曇濟以前,
姚秦僧[睿*又]已經有六家偏而不即之說,而以道安的本無義為在六家之外的性空宗,那就成為七宗。僧[睿*又]雖然沒有說出六家的名稱,然而曇濟的六家七宗說,大概就是本僧[睿*又]說而立的。吉藏《中論疏》在徵引六家七宗及其他關於般若性空的論述之後,雖然說“若封執上來有所得,皆須破之;若心無所寄無所得,適緣取悟,皆得用之”,然而仍然祖述六家偏而不即之說,只以道安的本無義及支道林的即色義等為和經論的立義相符,也就是只有這幾家的學說是般若性空的正義;而且這幾家的學說原來是一種,不過語言文字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