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
從墓葬規模判斷,如果雙墓為夫妻墓的話,南墓明顯比北墓大,墓主應該為男性,但也不排除兩墓沒有關係的可能。可以明確的是,雙墓為同一時代墓葬。從已發掘的文物來看,尚未發現兩位墓主人是官員或者武將的佐證,但二人生前身份不會低於
貴族階層。
所處年代
南墓二重棺竟然是罕見的“弧頂懸底棺”,這種
戰國時期“弧頂懸底棺”在
安徽省是第二次發現,第一次發現於長豐縣楊公鎮境內,屬於戰國晚期貴族墓;同時,湖南和湖北也曾發現過此類棺,屬於戰國早中期。至於出現“弧頂懸底棺”的六安戰國墓所處時期問題,專家初步分析說,六安戰國墓年代估計為戰國中期,在公元前475年之後,也就是在楚國滅掉蔡國之後、遷都
壽春之前。
北墓
2011年4月8日,考古人員還從北墓的藏室里清理出一件罕見的六山銅鏡。該銅鏡為直徑達27厘米的青銅六山鏡,青銅鏡鏡背鑄有六個變形的“山”字及精美花紋。
4月10日10∶20許,六安戰國墓北墓被打開,該塊棺蓋被打開之後,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是一具稍小的內棺,而內棺的出現,也使得考古人員之前對於該墓地為“一槨三重棺”的預測變成現實。在內棺棺木上還雕飾著十二個正方形狀的方格,每排6個,給人以對稱之感。內棺的材質為珍貴的
楠木。長方形的外槨與內棺之間的空間,被分割成數個方格狀的外藏室,外藏室里的陪葬品十分豐富。
北墓為木槨墓,墓槨長7米,寬4.24米,南、北、東方向3個外藏室陪葬文物共有100多件,其中北邊外藏室全為陶製的陪葬
冥器,南邊外藏室為青銅實用器,均為生活常用器物。最為奇特的是陶製的冥器“甫”在戰國古墓中首次發現。“甫”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本義是“苗”,表示田中有菜苗之物,寓意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裡豐衣足食。另外,在東邊外藏室里還有一個青銅燈盞,燈盞由一個銅人舉著,雖然燈盞與銅人底座已經分離,但仍能看出其雕工相當精美,可見墓主人生前生活奢華富足。
殉葬品
戰國寶劍
在南墓外藏室北側發現一把品相精美、保存完好的戰國寶劍。讓現場所有人驚嘆的是,在經歷兩千多年後,存放寶劍的木質劍匣僅有少許破碎,輕拂去上面污泥,精美的花紋依稀可見。匣內的寶劍大約有40厘米長,有著完整的劍鞘,因此無法打開看見劍身,但是劍柄的飾紋非常清晰,不知什麼材質的東西纏繞著劍柄,起到輔助拿握的作用。
甲冑
南大墓東外藏室一側的一副戰國皮質
甲冑。整個甲冑呈摺疊好的狀態擺放在外藏室內,根據甲冑鱗片的大小和形狀依稀可以分辨出護肩、護胸、護裙等部位。這套甲冑堪稱完美,包括肩甲、胸甲、腹甲、甚至腰以下部位的裙甲各部分全部齊全,雖然已經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是仍然可以感覺到這件甲冑的威武和光鮮感。
更讓人驚訝的是,不僅整個皮質完好,甚至部分部位穿連這些鱗片的線繩仍然沒有完全腐朽。
陶器
南墓西廂是陶的世界,
陶鑒、陶鼎、陶方、陶壺、陶豆等洋洋大觀,僅陶鼎就出土11件。南墓西廂出土的提梁陶壺,圓口低領,扁圓腹,圓底,尤其是肩部有獸頭形管狀流,前後肩間有拱形提梁,兩頭仍飾以獸頭。另一件陶盉則是三獸蹄形足,也以獸頭形作管狀流,但肩部未見提梁。灰陶提梁壺作為楚國標準器,對考古斷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冥器
在南墓外藏室南側出土的一些戰國俑,頭是陶質的,身子卻是木質的,整個俑用一個小扣巧妙地連線在一起。而在西側出土的一些體積較大的陶方豆、陶圓豆等冥器竟然也都不是整體燒制的,而是分部件燒制好,擺放時再組合在一起的。
傘骨
傘柄兩節,傘柄兩頭有銅皮包裹,18根傘骨和傘帽等古傘銅配件,尤其是提取的似是
桐油油過的麻織傘衣殘片,歷經2000年尚有遺存。
鎮墓獸
鎮墓獸是楚墓中常見的隨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獨特的器物之一種。
此種器物外形抽象,構思詭譎奇特,形象恐怖,具有強烈的神秘意味和濃厚的巫術神話色彩。
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震懾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定的一種冥器。
迄今出土的鎮墓獸共約200件,均為戰國時期文物,以戰國中期為多。
墓主猜測
南墓
根據當前的情況看,墓主人可能是仿效商周時期的葬制,採用了一些高規格的配置禮器,或許由於自身等級尚不是很夠的原因,陪葬中用來代表身份的鼎有不少是陶質的。但考古現場負責人
汪欣認為,包括
鼎、豆等在內的這些陶質冥器燒制水平也相當高,說明墓主人至少有一定地位和經濟實力,“按照現在這個墓葬的規格和等級,(南墓)墓主人的官職可能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吧! ”
不過,如果墓主人真是“省部級”高官,又出現一個新矛盾,“在戰國中期,六安所在地大致上是楚國的六縣,是較低級別的建制。這座墓明顯超越了這個級別官員的墓葬等級。 ”省考古所研究員李德文認為,根據墓主人尚武的特點,墓主人也有可能是當時駐軍或者戍邊的大將。
北墓
從出土文物判斷,北邊略小一點的墓多是鏡子類的隨葬品,應該是女性墓,南邊應該是男性墓主人。
而根據以前的考古資料,早在西周時就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特別是在
山西省長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並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
盜墓
2011年4月10日,發掘現場即有傳言,雙墓曾發現了盜洞。盜洞確實存在,而且還是兩個。出現盜洞,即意味著盜墓賊曾經光顧過這裡,但是幸運的是,盜墓賊並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
發現的有兩個盜洞,一個為古代的,一個為近代的。由於古代的盜洞中沒有遺留什麼東西,因此無法確定到底是哪個朝代的盜墓賊“看上了”戰國雙墓。幸運的是,盜洞都沒有打通。最深的一個盜洞距離墓室還有將近1米多遠,並未將墓室打通。
而盜墓賊之所以沒有得逞的原因,可能是兩個方面,一方面可能為墓穴埋得較深,打通難度很大。第二個方面則可能是,該地的積水較深,因此盜墓賊無法繼續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