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

為積極適應市場和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最佳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升級,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根據市委市政府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實施方案和省農委關於開展五大示範行動紮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實施方案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我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提出如下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試驗區管委,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為積極適應市場和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最佳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升級,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根據市委市政府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實施方案和省農委關於開展五大示範行動紮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實施方案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我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加強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提質增效調結構、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突出“穩產能、優產業、轉方式”的主攻方向, 最佳化糧經(飼)結構,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種植業產業布局,實現糧食安全、產業調優、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
二、調整原則
1.穩定糧食產能。嚴守耕地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質量,最佳化品種結構,推廣套用綠色增產攻關模式,穩定糧食70億斤產能。
2. 最佳化區域布局。茶谷區域重點發展茶、木本油料及休閒觀光農業;淠河經濟帶及城市近郊區重點發展高效蔬菜及特色種植;江淮分水嶺地區重點發展油料、果樹、苗木、花卉等特色經濟作物;高寒山區重點發展特色中藥材、高山有機米和高山蔬菜,全市糧經(飼)比由現在的7:3調整到6:4。
3. 突出增效增收。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壓縮常規品種,大力發展名、特、優、珍、稀、奇農作物種植,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種植收入。
4. 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材料,實施節肥、節藥、節水行動計畫,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增產模式。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全市無公害農產品全覆蓋。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全市種植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產業布局
1. 發展優質糧食,打造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範區。糧食主產縣區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培肥地力,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提高單產,穩定全市糧食70億斤產能。以發展優質糧食為重點,加大糧食品種結構調整,實現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三個提高”。調減秈稻、擴大粳稻,大力發展弱筋小麥,推動青貯和鮮食玉米協調發展,到2020年實現良種覆蓋率98%以上。大力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立足“消費導向”,以提高糧食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主攻方向,建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糧食綠色原料生產基地,在糧食主產縣區打造300萬畝優質稻米生產核心區,擴大金寨等高山有機稻米生產規模,積極引導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三品認證,糧食優質率達到90%以上。力爭到2020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00萬畝左右。
2. 發展高效蔬菜,打造綠色蔬菜生產基地。以蔬菜標準園創建為抓手,以灣區和近郊鄉鎮為重點,結合蔬菜綠色增效模式攻關,以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為內容,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菜農調整最佳化蔬菜品種結構,打造一批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提高生產專業化水平,促進蔬菜產業單產、效益、質量安全和市場供應水平同步協調發展。全市每年新增設施蔬菜3.5萬畝以上,力爭每年創建3個左右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和5個左右省級蔬菜標準園。金安區、裕安區等城市近郊在穩定發展保障性菜地的同時,調整生產設施結構,擴大設施栽培比重;舒城、霍邱、霍山、金寨等以供肥蔬菜基地合作共建為抓手,提升產業水平;金寨縣、霍山縣大力發展高山蔬菜,打造金寨茭白、霍山百合等綠色蔬菜生產基地。依託蔬菜新型經營主體和產業聯盟,引進新品種,套用新技術,創新種植模式,打造綠色品牌,延伸產業鏈條,輻射帶動蔬菜種植戶增效增收。力爭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50萬畝,其中沿淠灣區蔬菜60萬畝,高山蔬菜30萬畝。
3. 發展茶產業,打造茶谷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裕安、霍山、舒城、金寨、金安5個縣區以實施《六安市茶產業振興計畫(2015—2019年)》為抓手,立足基地建設,扶持重點企業,著力打響六安瓜片品牌的同時,積極宣傳霍山黃芽、舒城小蘭花、金寨翠眉、華山銀毫,推進夏秋茶綜合利用和新產品開發計畫,加大六安藍茶、霍山黃茶系列產品開發力度,支持桂花紅茶等新產品開發,推進茶葉電子商務發展,創新茶行銷,繁榮茶商貿,融入中蒙俄萬里茶道,搭建茶業發展平台;進一步拓展茶產業範圍,將茶採摘、茶餐飲、茶文化、茶休閒、茶養生與景區旅遊融為一體,促進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把六安茶谷打造成全國最美的茶鄉。力爭到2020年,全市茶園面積達到60萬畝。
4. 發展木本油料,打造大別山油料生產基地。在茶谷及江淮分水嶺南部低山丘陵地區,以油茶、山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為重點,加快種苗繁育基地建設,提高種苗質量,杜絕非良種壯苗用於造林,加快油茶豐產林等高標準生產基地建設,統籌發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種植。積極扶持油料加工龍頭企業發展,促進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建立信息服務網路,拓寬行銷渠道,培育主導優勢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油料作物面積達到190萬畝,其中木本油料140萬畝。
5. 發展特色水果,打造綠色水果種植基地。江淮分水嶺地區及各縣區的荒山、荒坡、崗地,大力發展水果種植。重點打造五大特色水果綠色基地:一是以金安、裕安兩區為核心的“金安脆桃”基地;二是以葉集平崗為核心的“晚秋黃梨”基地;三是以金寨縣為核心的獼猴桃基地;四是以金安、裕安及各縣城郊為核心的葡萄、草莓採摘基地;五是以奧林園藝為代表的水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試驗示範基地。加大水果標準園創建,加快綠色食品(水果)原料基地認證,加強品牌培育宣傳,提升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力爭到2020年,全市水果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
6. 發展適種藥材,打造特色中藥材產業基地。擴大石斛、靈芝、百合、瓜蔞、天麻、茯苓、藥用牡丹、桑黃等特色中藥材的原種繁育和原產地栽培規模,建設大別山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努力發展GAP認證基地。依託龍頭企業,加大設施化生產能力建設,加快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進程,加快制定產地加工規範,促進中藥材加工產業升級。逐步形成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中藥材產業化體系,使現代中藥材產業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力爭到2020年,全市特色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
7. 發展蠶桑種養,打造大別山蠶桑綜合利用基地。金安區、裕安區、霍山縣、金寨縣開展蠶桑產業提升行動,打造大別山區蠶桑綜合開發利用基地。一是穩定桑園面積,提升產品品質。支持大戶栽桑和流轉拋棄桑園,培育組建繭絲龍頭企業,推廣套用新品種、新技術,提高養蠶大戶的基地規模和蠶桑生產效益。二是開展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促進農民增收。在裕安區韓擺渡、獨山、獅子崗等茶谷入口鄉鎮打造1000畝果桑旅遊基地,結合桃園、蔬菜園、李園等發展“生態仙果”游;依託蠶桑示範園及大戶,開展桑園養雞、桑園種植秋葵等套養套種,提升桑園綜合利用率;三是依託龍頭企業帶動,開發高檔絲織品、桑枝工藝品、桑黃及其提取物、桑椹飲品、桑枝食用菌、桑葉茶等,提升蠶桑產業附加值。力爭到2020年,全市桑樹面積穩定在15萬畝左右。
8. 發展花卉苗木,打造農業休閒觀光旅遊區。在茶谷及市縣城郊區域利用休耕輪作和綠色長廊建設,加快發展優質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園藝作物種植,發展“一村一品”,推進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打造集休閒體驗、生態養生、農業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養生度假園區,引導全社會對農業功能的重新認識。力爭到2020年,全市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休閒農業面積達到90萬畝。
9. 發展種養結合,推進循環農業發展。以“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積極推進飼用糧生產,推廣玉米青貯,合理利用草山草坡、“四荒地”、退耕地種植苜蓿、黑麥草等優質牧草,擴大草食性動物飼料來源,促進畜牧業發展。積極推廣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等綠色高效綜合種養模式,實現綠色增長。在冬閒田擴大紫雲英、豆科作物等種植,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根據資源承載力和農業廢棄物消納半徑,積極發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等生態循環農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飼料及其他作物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
四、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扶持。加強對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導力度,成立專門組織,開展專題調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地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規劃計畫,確保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有利於產業綠色增效和農民節本增收。市縣切實加大財政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資金投入。
2. 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和完善基本經營制度,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積極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聯盟,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3. 推進示範引領。以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產業化示範區為平台,整合政策和資金扶持,加大各級示範園區建設力度,努力打造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先行區和樣板區。總結提煉示範平台取得的成功經驗,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模式,促進全市種植業轉型升級。
4. 加快標準建設。發展穩定保障性基地,鞏固擴大商品性基地,推進標準化生產,制定和普及農產品標準,探索在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推行農產品產地證書制度,完善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5. 注重品牌培育。強化農業品牌主體培育力度,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商標註冊及“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爭創中國名牌農產品、中華老字號和中國馳名商標等。擴大品牌農產品生產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在結構調整中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6. 強化科技支撐。加大對相關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農業科研和推廣資金投入,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和農業科技攻關,健全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網路,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和農民科技素質。探索套用農業物聯網技術.提升種植業生產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市農機化作業遠程調度監測系統,推進種植業生產過程智慧型化、精準化管理,為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附屬檔案:六安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對照表
2016 年 1 月21日
附屬檔案
六安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對照表
單位:萬畝
產業

糧食
蔬菜

油料
水果
中藥材
蠶桑
休閒農業
飼料、苗木花卉及其他

縣區
2015
2020
2015
2020
2015
2020
2015
2020
2015
2020
2015
2020
2015
2020
2015
2020
2015
2020
霍邱縣
340
330
20.5
26
11
12
2
4
0.5
1
7
10
5
14
金寨縣
48
31
13
17
18
18
31
35
2.6
10
8
27
5.18
5.2
1
20
5
6
霍山縣
28.7
24
7.4
10
15.42
16
29
35
0.2
1
7
8
5
5.1
5
20
6
7
舒城縣
96
90
23.2
30
7
8
40
44
1.5
4
0.5
1
2
12
6
12
金安區
111.5
105
21.2
28
2.5
3
16
27
11
15
0.5
1
1.3
1.4
2
12
12
18
裕安區
110
100
27.15
35
13.3
15
25
32
3.7
9
0.5
1
3.2
3.3
2
12
12
18
葉集區
23
20
2.7
4
3
5
0.5
2
0.5
1
1
4
4
5
全市
757
700
115.15
150
56.2
60
155
190
21.5
45
17.5
40
14.68
15
20
90
50
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