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晚清山東拳術。螳螂拳一支,由魏三開始。魏三傳於林世春。一種快速凌厲,打法多變,實用價值高,技擊性極強的漢族拳術。是在六合拳的基礎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眾多拳種的優點,經兩個世紀數代人的歷練,以其獨特的技擊風格,成為中華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合螳螂拳
  • 分類:漢族拳術
  • 源流:螳螂拳
  • 流傳區域:山東省,日本,美國等地
  • 特色:象形拳
簡介,命名,內容,主要套路,對練,器械,六合螳螂拳技要,六合螳螂門器械,六合螳螂拳拳理,主要特點,拳法原理,特點,技法,基本手法,基本功法,打法,攻防技法,套路,起源與發展,傳人,傳承,口訣歌,作用,

簡介

作為一種漢族拳術中著名的象形拳,六合螳螂拳是在六合拳的基礎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眾多拳種的優點,經兩個世紀數代人的歷練,以其獨特的技擊風格,成為中華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它主要流傳於山東的招遠、龍口等地漢族民間,域外的日本、美國、俄羅斯、西班牙、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也有習練者。因其武功多在民間,其習練者以強身自衛為目的,以不輕易示人、不炫耀武技為美德,且多以務農為主,文化水平不高,舊時習武“師父言傳身教,徒弟洗耳恭聽”,非有德、智、仁、孝、義者難學此藝,為師者不到萬不得已時,是不會輕易“倒貨底”的,故習練者日寡,雖近些年有所改觀,但也不容樂觀,能得六合拳真諦者依然稀少。
張玉坤和弟子在一起張玉坤和弟子在一起
六合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發展傳承中,汲取漢族民間武術家眾多拳法之長,以六合(內外三合)為精髓、以纏絲旋轉為靈魂、以雞步坐山和大猿式為根基、以斧刃和展拍為主要腿法、以勾摟(螳螂勾摟連環手)磨盤(磨盤手)為母手、以三捶為母捶、而派生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螳螂拳法。
自明末清初王郎創螳螂拳至今,三百多年來,歷經歷代宗師、拳師發展完善,已形成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太極螳螂拳等諸多流派。六合螳螂拳之“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和“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的外三合。
與其他螳螂拳流派相比,六合螳螂拳自創始以來流傳並不十分廣泛,主要因其習練者素以強身自衛為目的,以不輕易示人、不炫耀武技為美德。六合螳螂拳現今主要流傳於招遠、龍口等地民間。在日本、美國等國家也有為數不多的習練者,但惟招遠一脈拳法和器械最為全面(拳法包括全部“金不換”絕技十套,器械涵蓋刀、槍、棍),技法也更為實戰,而實戰則是六合螳螂的核心和精髓。

命名

“六合螳螂拳”命名最早由黃縣(今龍口)傳人所為,六合螳螂拳傳誦已久、已基本由武林界公認了,而發源地招遠川林家、招城一帶,趙同書一脈所傳的拳法,至今仍叫“陸合拳”,少有稱“六合螳螂拳”的。趙春合老師家中原有林世春師祖所傳的拳譜,那時就叫“陸合拳”,可惜拳譜戰爭年間丟失。趙老師生前曾多次對徒弟們說:“如有人問你們學的什麼拳,就說‘陸合門、滄州陸合拳’”。至趙老師八十大壽,眾弟子為其攝影留念時,也寫有“六合螳螂”字樣時趙師起初不悅,而後也默認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招遠才順應了武林界“六合螳螂”的定名。
六合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內容

六合螳螂拳其樁法以練弓馬步、前提後拖步為基礎,以練三捶基本功為入門拳。

主要套路

1、左右圈 2、接手圈 3、撩陰掌 4、鐵叉手(鐵刺) 5、插花手 6、鏡里藏花 7、照面燈 8、閃手奔 9、雙封 10、短捶

對練

螳螂對三捶、磨盤手對三捶

器械

六合大槍、六合刀、六合棍

六合螳螂拳技要

六合螳螂拳的技法總起來講十二個字:勾、掛、鋸、挫、彈、刨、蹬、蹺、肘、角、頂、橫。

六合螳螂門器械

六合大槍以勾、扎、崩、攔為主;六合單刀以劈、撩、掄、扎為主;六合棍(五虎擒羊棍)以點、掃、劈、撩、崩、帶為主

六合螳螂拳拳理

六合螳螂拳除技術內容和其他拳種不同外,在風格上也更有特色:拳勢穩健紮實、迅猛凌厲、勁力精巧合一,具有閃、展、騰、挪之妙處。

主要特點

1、簡單紮實,動作一招一打,先招後打,後發制人,節奏分明。
2、動作嚴密緊湊,講究出手如穿箭,回手如拉鑽,遇見攔路虎,合手打贏戰,要求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發拳時,擰、轉、鑽、翻、纏絲法,手眼身法步緊密結合,以腰為軸,發力集中。

拳法原理

六合螳螂拳是以內外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運動宗旨,以車輪、磨盤及螺旋形運動方式為主導,推演採用了螳螂、馬猴之意、態、動諸特長,並融入它拳之精華而自成一系。
單香陵嫡傳弟子趙國忠單香陵嫡傳弟子趙國忠

特點

其風格特點是:步法穩健紮實,多以雞步(坐山式)、大猿式(馬猿式)為主要步型,重心均以後腿為主。適合於技擊變化,萬一前腿被襲,可以隨起而虛,隨其而變。以拖帶(跟步)為主要步法,此法為母,一法多變。進步、退步、進退連環、龍行連環、進跟、退收、左隨、右帶、縱橫交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變化極盡靈活。
出拳多以錐捶(即中指突出,其餘四指依次攥緊)為主,要求擊為內旋、收為外旋、沖拳要略帶向上之力,擊中後能使對方失重而無跟無還手之力。推掌以瓦壟掌為主,要求五指微屈、掌心微含,推出之力也同沖拳,兩手上下相連、左右相隨、前後緊跟,動作長短起落、開合收放,短中寓長、柔中寓剛,柔法多於剛法,暗剛暗柔多於明剛明柔,纏繞、旋轉、粘黏、滾圈之力多於直衝之力,多講旋寸之力。肘法、腿法多以暗襲出現。要求不高起、不空抬。“腿法不高起,起腿不過膝,肘膝不空抬,抬起要有力。”
六合螳螂拳技法講究“三順(步、肩、身)、三跟(進、退、閃)、三到(步、手、眼)、三不散(意、氣、力);兩屈(臂、掌)、兩直(腕、頸)、兩圓(摟手圓、發力圓似機輪的力量)、兩不離(手不離肘、肘不離肋)”。手法有:勾摟采掛、撐挑劈砸、刁砍鋸銼、粘黏刺壓、推幫擠靠、抹漏封扎、閃展騰挪、纏捆崩發。講究“一活、二順、三剛、四柔、五化”。
學習六合螳螂拳要不為形式所拘,不為格式所限,一不用蹬山,二不用騎馬,怎么學怎么發,怎么順便怎么打。在練習當中,要求從功架到熟練,從熟練到巧練,從巧練到自然,最後達到自然而然。六合螳螂有句歌訣說的好:叫做“心意相合法自然,意氣沉守在丹田,步到手到氣力到,妙法用在意行間”。

技法

基本手法

包括手型(拳、掌、勾)與步型(雞步坐山式、大猿式)、手法步法、肘法、腿法

基本功法

1、二十八手(七肘、七腿、七拳、七摟手)2、三捶(定步、進步、進退連環步、龍行連環步、龍行連環上三捶、龍行連環下三捶)3、活步彈腿、活步壯腿、內外踩、劈斬、劈截等4、樁功(托球、揉球、拋球、撐球)、石鎖等5、十二捶拍打功法(頭手肩肘胯膝足,背胸尾閭跟底位。)

打法

一不登山,二不騎馬,怎么練就怎么打。
亂截中門一條溝,迎風劈砍往裡投。
圈錘連環向前進,剛破剛來柔破柔。
螳螂到頭,捆封底漏。

攻防技法

六合螳螂拳在速度、勁力和技擊三個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與人交手,不待思索,意辨虛實,以靜待動,手腳齊出,凌厲果斷,勢若霹靂,常常制對手於千鈞一髮之際,練至上乘則有“出手不見手”之神奇。如“勾摟連環手”:左右連摟,有手連環上,無手直接上,不招不架,只打一下,招招架架,十下八下。以招代打,以打代招,後發而先至。六合螳螂拳出手,很少看到螳螂的形象動作,但對方一旦擋架,則隨即順勢變成先掃其面、後掃其身的勾摟刁采,使酷似螳螂兩臂的威力得以充分發揮。
它的拳法多以錐捶(即中指突出,其餘四指依次攥緊)為主,擊為內旋、收為外旋、沖拳要略帶向上之力,擊中後能使對方失重而無跟無還手之力。如底漏圈捶、勾摟倒打捶、反背撩掛捶、六步十字捶等。出手如穿箭,回手似拉鑽。在突然間出捶,離對方距離短,爆發力大,發出的勁力極易傷害到對方。
六合螳螂拳推掌之力也同沖拳,纏繞、旋轉、粘黏、滾圈之力多於直衝之力,多講旋寸之力。
六合螳螂拳的肘法、腿法多以暗襲出現。不高起、不空抬。“腿法不高起,起腿不過膝,肘膝不空抬,抬起要有力。”如“勾掛腿”、“展拍腿”等。
六合螳螂拳步法多以雞步(坐山式)、大猿式(馬猿式)出現,進步、退步、進退連環、龍行連環、進跟、退收、左隨、右帶、縱橫交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如“六步三捶”就是其步法練習的主要功法。
六合螳螂拳技法可以用三十二字口訣概括:勾摟采掛、撐挑劈砸、刁砍鋸銼、粘黏刺壓、推幫擠靠、抹漏封扎、閃展騰挪、捆纏崩發。
勾是以小臂接敵入手,小臂要直豎,不可平,平則敵手滑脫,用全力自中門向外開。肘不離肋,肘一離肋,敵手滾入。以腰力帶手力,小臂外纏,勾手多用於直拳攻擊我心口以上時。
摟是以小臂大臂弧形向下、向外化敵手,多用於對方攻擊我中門部位時,摟時外纏,同時攻擊,另手補在肩,以防對方向上漏手。采是直進而帶斜的手法,所謂“斜”,全在小臂外纏之力,小臂外纏把對手向外一開,則我正而彼斜,采手用於直拳對我胸口時。
六合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掛是以小臂由中門向上、向外化敵手。手上要由纏勁,掛時走弧線,肘不過肩,拳不過頭,臂不越身之邊線,否則白費力氣。掛手用於對方來手高於心口時,直拳、圈捶均可用之,也可破對方擒拿。

套路

主要拳術套路有七套:短捶雙封截手圈、帖刺(鐵翅)、藏花、照面燈、仙手錛。其次還有一些輔助套路,如:雙錦、大洪拳、小虎燕、四面風、八仙匯等。主要器械套路有:六合刀、六合純陽劍、六合大桿子、六合封扎滑桿、三合劍、三合對刺劍、五手、九十三手秘訣等。

起源與發展

螳螂拳素以快速、凌厲、拳法多變、技擊性強而享譽武壇。當今影響最大的有“七星”、“梅花”、“六合”三種螳螂拳。六合螳螂拳雖然流傳不廣,但它古樸實用、結構嚴謹,形成一種獨特風格,得到武林界高度評價和重視。
六合螳螂拳俗稱馬猴螳螂、軟螳螂。又稱“陸合拳”,“里功拳”,全稱為“六合螳螂磨盤馬猴拳”。六合螳螂拳是最古老的螳螂拳之一。螳螂拳相傳為王郎所創編,但有關王郎籍貫及生平的史料不足,有的考其為宋朝人,有的證其為明朝人,有說其出身嶗山道士,有說其久居膠東頂山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惟有兩點均為公認:一是王郎為魯人,二是王郎受螳螂技能所啟發創螳螂手法。螳螂拳初創時並無門派之分,經歷代傳人繼承研練,實踐充實,融會貫通,有擅取形者,有擅取勢者,有擅取意者,因而編造出各類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創始人及創始年代皆無從考稽,至今有真實傳聞和史料記載的只能追溯至乾隆年間魏德林老師。六合螳螂拳到了魏先師一代已非常完整、系統、科學和成熟。可見絕非幾代拳家所能創編成的。再向上追溯,只知魏得於湖北花園金老十,金得於老龍師傅。
六合螳螂拳
魏德林,人稱魏三,江湖綽號“鴨巴掌”(指趾間的蹼相連)。生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於同治六年(1867)。魏三精於技擊,善悉水性,尤以夜行術及輕功見長,一生遊俠江湖,以劫富濟貧、抱打不平、進京盜寶為樂事,來去無影無蹤。曾以“展拍”之腿,蜚聲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素有“江湖大俠”、"江洋大盜”之稱。對師門之事,匿而不露。花甲之年,為報救命之恩,將六合螳螂拳技法傳授給膠東招遠川林家林世春一人。
林世春(1824—1911),自幼秉承家傳羅漢拳六合拳,成年後又得魏三六合螳螂拳真傳,其聽、問、化勁已臻上乘,曾試以裹腿帶將眼蒙上,數步之內,無人能近其身,欲逃也難。林世春遐邇聞名,被黃縣(現龍口市)丁家大戶聘為拳師十餘年,主要傳人丁子成、王吉臣二人。並傳下《六合螳螂拳手法真傳秘訣》拳譜。王吉臣年輕先殞。只有丁子成得其真傳後,於民國十五年(1926)創辦了“黃縣國術研究會”,免費傳授六合螳螂拳,使六合螳螂拳在黃縣得以發展。
丁子成所傳弟子甚多,得其真傳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有:單香陵、張祥三、陳雲濤、趙乾一、袁君直、劉雲樵等人。單香陵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以高超的武功馳名京華,被北京當時十大國術館之一的第一國術館(即火神廟國術館)聘為顧問,贏得1933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擂台賽冠軍,被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聘為“富連成戲社”科班武術教師(任職至該社解散),此間還接到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的聘請。陳雲濤是原中國建工部副部長,雖居高職,卻依然不捨傳統武技的發展,他所寫的《螳螂略論》一文,早已蜚聲武壇。另有張祥三、劉雲樵二位先生在台灣幾十年致力於武術的發展,譽滿寶島,桃李滿園,有的已傳到了其他國家。
六合螳螂拳發展至今,單香陵一代大師相繼離去,但他們的後輩已成長起來,肩負著發揚發大的重任。 六合螳螂拳有較系統的基本功法訓練,其中“抓鐵球”、“對抓手”是獨具的功法訓練。基本拳法有“三捶及三捶對練”、“磨盤手及磨盤手對練”。套路有:鐵刺、先手奔、照面燈、截手圈、藏花、雙封、短捶。主要打法有《六合螳螂拳手法真傳秘決》摘要93手。 六合螳螂拳的器械有:六合刀、雁翎刀、六合槍、小金槍、六合棍、三合劍、純陽劍等。
在技擊上,六合螳螂拳的手法更是豐富多彩,有勾掛鋸挫、纏封刁踩、沾粘推貼、壓點撐刺、挑劃刀刊、掃摟展劈等,講究“出手鵰翎箭”、“有手不見手”、“封手不透風”、“勾刊賽車輪,有手勾其手,無手刊其面,手手不空”、“彼進我也進,插進里門,先擊其面,後開彼手”、“閃則打,不閃也打,閃躲不及未有不招架者,招架則為我偷遁之手捆摔”等等打法。可謂手法密集,伏手四起,搶占中門,後發先至。故有“螳螂無處招”之說。
此拳威猛,不獨在一招一勢上,而在其勢逼人。兩刀(螳螂兩大臂喻人兩手臂,稱雙刀或雙斧)在身,氣蓋對手,以逸待勞,一動皆動,迅雷不及掩耳,無往不勝。六合螳螂拳適合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人練習。講究精神貫注,以意導氣,以氣尋動,動作勻亭,節奏鮮明,自然順從,趣味濃厚。經常練習,可陶冶情操,增強體魄。

傳人

張道錦,1957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六合螳螂拳第七代傳人。5歲時隨叔父學習洪拳,8歲時拜武術名家單香陵學習六合螳螂拳。多次在《中華武術》及專業刊物上發表武術論文。1985、1986年山東省組隊參加全國武術觀摩賽,分獲兩屆金牌和雄獅獎;1986年8月擔任山東省第十三屆運動會武術比賽裁判員;1991年國際武術邀請賽上,獲傳統組全能冠軍。2000年8月山東省首屆螳螂拳劍比賽,拳劍分別以全場最高分獲雙金。2001年應邀參加世界首屆太極拳健康大會比賽,獲專業組最佳獎。2003年10月,獲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舉辦的“全國傳統武術交流大賽”(比賽地:遼寧阜新市)傳統拳術、傳統器械金牌各一枚。2004年再次應邀參加《人民體育出版社》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民間武術家論壇”。2004年2月,第六屆世界功夫群英會(比賽地:香港),獲傳統拳術金牌。2005年,應香港國術總會邀請,為香港海關緝私隊、香港警察總署部分警察傳授六合螳螂拳技法。2005年11月,獲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傳統武術節”(比賽地:雲南開遠)六合螳螂拳劍雙金牌。2007年2月,應香港國術總會邀請,出任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世界武林精英大會專家評判員。1992年至2007年間,被龍口電視台、煙臺電視台、齊魯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及央視4台、央視5台先後以不同形式製作人物專訪、專題片等十餘次。1994年,因獲85年、86年兩屆全國武術觀摩賽金牌,被編入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人名辭典》。1994年,為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拳械錄——六合螳螂拳譜》供稿。 武術賽事及武術活動分別載入1995年《龍口市志》及2005年《中共龍口歷史大事記》。 2005年、2006年組織了龍口——香港武術交流。2007年組織了龍口——歐洲四國武術交流。被國內外眾多武術館校聘為名譽校長和高級顧問。現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國武術協會會員;中國傳統武術家協作體常務理事;中國六合螳螂拳VCD教程主編;中國武術段位首批六段;香港山東螳螂拳聯合會榮譽主席;龍口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六合螳螂拳研究會秘書長;六合螳螂拳國際交流推廣中心理事長;龍口市六至九屆政協委員;龍口市1987—1993年兩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1年開始,先後接收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義大利、委內瑞拉、西班牙、港台及國際數百名學生。龍口市教育體育局工作。2007年5月被山東省政府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合螳螂拳傳承人。
六合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傳承

六合螳螂拳的創始人魏德林(1780—1873年),山東萊陽城西魏家溝人。因其先天一隻手五指相連,故又稱“鴨子巴掌魏三”。少年時期學藝於河北滄州,據說拜在金、龍二位六合大師門下為徒,因其資質聰穎、悟性極好並勤學苦練而深得老師厚愛,練就一身絕藝,對拳腳、器械樣樣精通,尤以輕功最為卓絕,他飛檐走壁,翻牆越溝,有“飛毛腿”稱號,傳其晚年尚能日行八百里。受教數年後便代師授藝。24歲出師回鄉途中,為增長技藝,到處訪友。曾闖過七十二處“功夫屋子”,未遇對手。回到萊陽後與當地名師李某(綽號李二巴狗子,據傳為王郎三代正傳)相遇,二人多次交手,未分勝負,後二人結為好友。李邀魏教其子孫,並與其相互切磋,取長補短,豐滿自我,交流技藝,串換拳法,使李的螳螂、魏的六合各自增進了一些技法。一段時間後,魏便開始闖蕩江湖,主要遊歷於東三省,專與貪官污吏作對,劫富濟貧,一生殺傷無數,被官府通緝,闖蕩江湖六十餘載,譽滿長城內外。
晚年的一天,魏棲身於瀋陽一家商鋪二樓倉庫內,結識了當時為富商當更夫的山東黃縣(今龍口)北馬鎮人李維琪,並由李供其吃住和保密,後二人由老鄉變為朋友,由朋友變為師徒。李後回黃縣以授徒為生。時招遠川林家村有一批習武者,以林世春、林佩道為代表學藝於李。一年冬天,魏從東北返鄉,在龍口下船,途經北馬來到李維淇家中,談起晚年生活,魏說前業已洗手不幹了,欲安度晚年,李建議其教徒頤養天年,魏同意。後由李帶林世春、林佩道正式拜魏為師。事後,魏提出去川林家定居,二林說北馬生活比較富裕,怕川林家山瘦地薄安排不好老師的生活,魏說只要地瓜、豆腐充飢即可(時魏已滿頭白髮、口無顆牙),二人當即表示能辦到,魏隨遷居川林家。
魏一生浪跡江湖,為人怪癖,俠氣極重,警惕性高,從不讓人近身,晚上和衣而睡,平時少言寡語,高興時教武也能講解不休,只是從不言師名,有問者必遭其斥責,其早年是否傳過藝,已無法考證。魏是否有難言之隱確實令後人犯疑。
到川林家後,或三五日即去,或年半載回,或朝見其臥床,午卻不見其人,來無蹤去無影,前後十餘載。期間,曾到山東棲霞縣教過拳,當魏最後回到川林家物色衣缽傳人時,林佩道因家境富裕而抽上大煙,只有出身貧寒的林世春仍苦苦練功,遂承其衣缽。年余後,魏無疾而終,享年九十三歲,靈柩由林世春等弟子護送回萊陽故土安葬,一代宗師被深埋黃土。
六合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的第二代傳人林世春(1826---1912),山東招遠市川林家人,其祖父養有傳授“羅漢拳”師,林自幼習之,酷好至極,不恥下問,見魏之拳法優於羅漢拳,後拜魏學藝十餘載,仍捨不得所學的“羅漢拳”,出師後結合所學改編,揉以六合真意,將其改編為“六合單捶”,即“羅漢短打”取名“短捶”,成為很重要的一塊看家拳,是六合拳原有的九套成為十套“金不換”絕技,林師祖卓絕的武功自然成為招遠六合拳的奠基人。武功造詣為當時東三府(即登州府、萊州府、膠州府)第一把手,威震武林,名揚魯省,其德藝智堪稱為一代武術大家。
林以務農為主,一生沒有去過大城市,後被黃縣大財主“丁百萬”家聘為護院武師,在眾多武師中首屈一指,令盜賊聞風喪膽,無人敢近。林在黃縣丁家期間,苦苦練功二十餘年後,功達純青,七十歲方回故里。在其傳人中,多是至親族人,不輕易傳人。林師祖晚年曾在招遠縣城北關趙同書(關門弟子)處居住,回川林家數年後無病而終,享年八十七歲。愛徒為其樹碑立傳,以示致哀。六合螳螂拳發源地為招遠川林家村,現有民國初期(1917年)林祖師先生的後代和徒弟們為其立的墓碑。
趙同書(1869---1939),招遠市招城鎮北關東村人,早年習長拳,因與林文蔚是朋友關係,28歲時得到其推薦拜在林祖師門下為徒,嗜武如命,堅持不懈,勤學苦練,受教十餘年。至林師祖八十四歲(時年趙同書四十一歲)時,趙將其接至招城家中居住,尊師如父,早晚伴其左右,深得林師惜愛。趙為學藝家境漸貧,連祖上留下的數畝好地都賣光了。林祖師在招城期間精化了早年教拳拳路,去偽存精,傾心教授。趙更是虛心好學,刻苦鑽研,得其全部精髓,這就是招遠拳法更精練,更實戰的重要的原因。林師說趙有三寶,即“三捶、鐵刺和單刀”,並評說“北有林文蔚、丁子成,南有趙同書”。趙一生以開餐館和授徒為生,為人藝品俱佳,出師後武功超群,多次遇上門訪友者,未曾負過。其武功已達爐火純青地步。趙好打抱不平,在黃縣(今龍口)懲過地霸“十虎”,被當地人送一綽號“神拳趙同書”,在招遠捉過飛賊,為百姓除過害,被縣長獎賞。七十一歲不幸因病逝世。(台灣張祥三先生著的六合螳螂拳
趙春合(1910---1994年),招遠市招城鎮北關東村人,十六歲學藝於祖父趙同書,得其真傳。二十八歲開始授徒,1937年,正逢抗日戰爭爆發,趙師在游擊隊王性初部當武術教官,為游擊隊培養訓練了大批殺敵勇士,後因鬼子瘋狂掃蕩,游擊隊轉移,趙回鄉後以開武館為業。趙師練功刻苦,歷經戰亂,文革仍堅持不懈,直至晚年還刻苦鑽研拳術,為維護地方治安發揮餘熱。寫有《六合門拳法和器械》小冊子,留下了六合拳錄象帶一盤,被眾弟子視為珍寶,趙師思想解放,性格開朗,授徒打破舊傳統,一生擇善授徒二、三百人,為六合螳螂拳的發揚光大作出了突出貢獻。
張玉坤,五十六歲,招遠市羅峰辦事處北關西村人。為人性格開朗,正義感強,雖武功高強,但從不張揚,是個武痴,連金都招遠行外的人知他底細的也寥寥無幾。張十八歲從師溫國襄師父,二十五歲又拜趙春合為師。嗜武如命,堅持不懈,三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精心揣摩,去虛承精,使得今天六合螳螂拳的拳藝更精練,更實戰。二十多個得意弟子隨其習武。他教拳以用為本,充分強調出手不狠藝不高,心狠手辣方為上。
張玉坤正與隋國仁、郝世文、劉洪志、李光彬、張玉海、李光緒、張玉軍、冷大策、郭玉軍... ...

口訣歌

六合螳螂拳口訣歌:
“出手閃電獨一家,提拖滑步實堪夸
勾摟刁采纏絲手,崩砸掛辟螳螂抓。
閃展騰挪危後安,粘貼上*力推山。
里外磨盤懷中抱,隨手低漏法無邊。
手下有手葉底花,隨形捉影鏡里花。
順提倒牽飛禽手,霹靂斬觀挑進手。
敗步撕退實為進,旋身展拍左右分。,
指似剛鉤劈點打,點插乘隙上中下。
字母連環三尖照,腰似龍形身法妙。
步步向前世無敵,手步相因門不拋。
六合螳螂拳的打法:
一不登山,二不騎馬,怎么練就怎么打
亂截中門一條溝,迎風劈砍往裡投
圈錘連環向前進,剛破剛來柔破柔。
螳螂到頭,捆封底漏
六合螳螂拳龍口張道錦一邁傳乘:
王郎——姓氏不祥——魏三——林世春——丁子成——單香陵——張道錦等
六合螳螂拳術內容:
短錘起手 雙封 藏花 鐵刺 截手圈 先手錛 照面燈等

作用

六合螳螂拳快似閃電,變化多端,招招狠毒,獨此一家。做到隨手而出,隨手而入,招的招,打的打,招打一家,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在打法使用上講:快速突然,用法講究“一不登山,二不騎馬,就地發來就地打”。
在戰略技擊上講:要有必勝的信念和膽量,臨危不懼,勇往直前,六合為一體,打敵如走路。有膽敢打必成功。刻苦練出:一膽二力三技術,才能發揮出真工夫來。
在戰術上講,強調提打快攻,搶占有利位置,穩準快狠,出手不留情,前手跟後手,跟上後手難逃走。一交手就逼對方無還手之力,以靜待動,遇敵不慌,沉著冷靜。見手遇手直里捶,以氣摧力,身體一抖就能產生巨大的爆發力,使對手措手不及,不見形影,出其不意而擊之。上下協調,敢打敢進打破身勢無遮攔,速間必勝,平時練習定要注意攻防意識,做到練時無人如有人,用時有人似無人,長期揣摩、苦練、實踐,招式打出要準確,掌握火候。出手有近遠,出拳分長短。把式把式全憑架勢,把式如山,身似游龍,有高有低。六合螳螂拳剛中帶柔,柔中帶剛,剛柔相濟,陰陽奇正,變化莫測。
總起來講,六合螳螂拳是一種快速凌厲,打法多變,實用價值高,技擊性極強的漢族拳術。
六合螳螂拳對提高人體生理功能和提高免疫力是極好的,長期練習對身心保養健體都大有好處,學練此拳老少皆益,身體強弱者都可練習,可去病強身、延年益壽、防身自衛、保家衛國、為社會和人民多做貢獻。願六合螳螂拳這支武林奇葩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欣欣向榮、朝氣蓬勃、永放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