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分析

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分析

《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分析》是2005年10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書共分八章,分別從公共管理理論、政府以及公共企業三個層面對公共管理學進行了詳細分析。與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最大的不同是,作者將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分析方法融入到公共管理學中,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公共管理問題是本書最大特色。此外,書中關於公共企業民營化的問題緊扣中國實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本書適合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適合關注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研究人員。

基本介紹

  • 書名: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分析
  • 作者:莊序瑩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10月
  • 頁數:254 頁
  • 定價:28.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7309047699
  • 字數:270千字
  • 書號:30904769
作者簡介,目 錄,

作者簡介

莊序瑩,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1996年和1999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財政系和經濟系,分別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近年來一直致力於財政、國有資產管理和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在《財貿經濟》、《財經研究》、《社會科學》、《經濟管理》、《學術季刊》、《中央財經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 O余篇;出版專著《中國證券市場監管理論與實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西方財政思想史》(合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等。獲得過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對公共管理的最新認識
第一節 公共管理概念及其他
一、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及其組成
二、管理、行政與公共管理
三、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學
第二節 公共管理與公共管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一、公共管理的起源與發展
二、公共管理學的興起和發展
第三節 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特徵
一、公共管理學的研究主題
二、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範圍
三、公共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四、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特徵
第二章 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經濟學理論
二、委託—代理人理論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
四、交易費用理論
第二節 工商管理學
一、工商管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二、工商管理學對公共管理學的影響
第三節 政治學和行政學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質
第一節 傳統行政模式
一、早期的行政
二、傳統的行政模式
第二節 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
一、管理的主體不同
二、管理的對象不同
三、管理的目標不同
四、管理的方式不同
五、管理的環境不同
六、管理的權力不同
第三節 公共管理的特點
一、將公共部門界定在適當的範圍內
二、在公共部門確立以顧客(即公眾)為服務中心的思想
三、公共決策的制定引入專家論證制度
四、建立起應對公眾訴求的快速反應機制
第四節 公共管理變革的必然性
一、公共部門管理陷入力不從心的窘境
二、私人部門競爭加劇
三、信息技術的傳播是公共管理髮生變革的導火索
四、經濟和管理理論的發展
第四章 政府制度的運行特徵
第一節 市場制度與市場失靈
第二節 對政府職能範圍的認識
一、古典經濟學對政府制度的認識
二、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本質和政府職能的有關理論
三、華格納為代表的德國學派對政府職能的認識
四、庇古的福利經濟學思想與政府活動範圍
五、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理論
六、新政府經濟學派向古典經濟學的回歸
第三節 對政府機制效率和公平等問題的探
一、對政府、政府制度、官僚機構等定義的認識
二、早期的實證性看法
三、理想化的政府制度模型
四、庇古和凱恩斯的理論
五、公共選擇理論
第四節 對直接民主決策機制的考察
一、直接民主決策機制的困境
二、直接民主決策機制與代議制政府在運用上的區別
第五章 政府制度的失靈及其改進
第一節 政府制度的失靈
一、信息失靈
二、激勵失靈
三、決策程式的缺陷
四、公共決策和執行中的經濟人動機
第二節 政府制度失靈的矯正
一、將政府從一部分經濟事務中解脫出來
二、從技術和制度環境著手
三、引入類似於私人部門的競爭方式
第三節 現代經濟下的政府制度職能
一、確定法律基礎以保護產權
二、提供社會所需的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
三、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
四、保持私人部門的競爭環境
五、保護弱勢群體
六、協調與解決各方利益的衝突
七、保持巨觀經濟的穩定
第四節 政府履行職能的路徑和工具選擇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路徑選擇
二、政府部門直接“生產”
三、委託給非營業性組織
四、委託給公共企業
五、委託給私人企業
六、政府管制
第六章 政府間關係
第一節 政府間關係的實證研究
一、分離模式、下位包含模式與相互依存模式
二、單一分權型模式、聯邦分權型模式與單一集權型模式
三、政治性分權、行政性分權與行政權轉讓及其他
四、市政管理體制
第二節 政府間關係的規範研究
一、從收入來源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許可權
二、財政聯邦制理論的啟示——政府間職能劃分的基本原則
三、地方政府的分權依據
第三節 我國政府間關係的特點
一、傳統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模式
二、分稅制下的政府關係
三、規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四、逐步建立公共財政框架
五、各地方政府間的橫向聯繫有加強的趨勢
第七章 公共企業
第一節 公共企業的定義
第二節 公共企業的演變
一、早期階段: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或保護弱小的民族工業
二、矯正市場失靈及沒收侵略者資產
三、推行全面的計畫經濟
四、維持自然壟斷的公共生產和穩定社會經濟
五、保護弱勢群體及其他
第三節 公共企業的類型
一、自然壟斷性公共企業
二、競爭性公共企業
三、社會公益性公共企業
第四節 公共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與外部環境
一、公共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
二、公共企業的外部環境
第八章 公共企業的民營化
第一節 關於民營化的含義及其目標
一、民營化的含義
二、民營化的目標
第二節 民營化的理由
一、績效表現
二、改善政府的財政收支結構,減少財政壓力
三、減少政府部門對經濟利益的索取,降低道德風險
四、改善企業與政府的關係,改進企業的治理結構
五、自然壟斷性及公益性公共企業民營化必要性分析
第三節 公共企業民營化的路徑選擇
一、民營化的具體方式
二、民營化途徑選擇需考慮的因素
三、對MBO或ESOP方式的進一步反思
第四節 民營化過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與政府控制力問題
一、民營化過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二、公共企業民營化後的政府控制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