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6年

公元前676年是:周惠王元年;魯莊公十八年;秦德公二年;陳宣公十七年;蔡哀侯十九年;鄭厲公二十五年;宋桓公六年;楚文王十四年;齊桓公十年;晉獻公元年;燕莊公十五年;衛惠公二十四年;曹莊公二十六年;杞共公五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676年
  • 紀年:周惠王元年
  • 世紀:公元前6世紀
  • 大事記:秦國事記
秦國事記,楚國事記,晉獻公事記,秦德公去世,

秦國事記

公元前676年,秦德公卒,子宣公嗣位。秦宣公(?—前664年),秦國國君,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楚國事記

公元前676年,閻敖親族叛,與巴軍聯合。閻敖是楚國諸敖之一。楚國諸敖的四種情況是若敖、霄敖、莫敖為一類,楚建國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建國後他們的後代成為宗族,若敖、莫敖既是宗族名稱,又是宗族首領,霄敖的後代變成莫敖氏;—類是閻敖、芳敖,也是楚國宗族,閻敖氏早衰;芳敖氏成為楚國的望族;—類是堵敖、郟敖、訾敖,均為楚國短命國君,無號謚,又無後代,楚人按成例稱他們為一方豪首;共敖是楚國滅亡後,楚亡人共同擁戴的首領。雖然存在四種不同的情況,但作為首領、酋豪的意思是共同的。

晉獻公事記

公元前676年,晉獻公治國,晉國實力大增,晉獻公用假道伐虢之計消滅了虢國和虞國,將它們的版圖併入晉國國土。又將周邊的耿國、霍國、魏國吞併。(假道伐虢,唇亡齒寒這兩個成語就是出自晉獻公滅虢國和虞國)。由於晉國和北面的犬戎民族、白狄民族相臨。長期以往,晉國一直受到這些異民族的侵擾,與晉國同處北方的國家皆如此。但是,晉獻公時期,這些入侵發生的頻率就比較少,因為晉獻公對其態度很硬,並且異民族看到與晉國同是親戚的姬姓國家一個個被晉獻公吞併,由此膽寒。

秦德公去世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在位2年。嬴姓,名字失傳。
秦德公即位以後,發展生產,並將國都遷至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自此後數百年秦穩定地以此為都。此時,秦人祭祀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開始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今陝西境內的鄜縣祭祀天地。秦德公命人占卜遷都雍城是否吉利,結果是後代子孫可以以此地為依託向東發展,直至飲馬黃河。秦國遷都以後,大臣梁伯、芮伯迫於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秦國開始確定有三伏的節氣,用在城門殺狗的方法來祛除熱毒邪氣。秦國的各項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於陽,長子秦宣公繼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