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

公元前266年,乙未年周赧王四十九年,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266年
  • 類型:時間點
  • 紀年:乙未年
  • 隸屬: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歷史紀年,公元前266年-秦伐魏,公元前266年-秦伐趙,公元前266年-荀子游秦,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奪權,公元前266年-其他,通鑑記載,

歷史紀年

以下為本年發生的大事。

公元前266年-秦伐魏

公元前266年(楚頃襄王三十三年),因太子質於魏而卒,為此伐魏,取刑丘(今河南溫縣東北)。楚乘機約齊攻魏,兵至魏郊,魏向秦求救,秦初不出。魏人唐且入秦陳說“是亡一萬乘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戰國策·魏策四》。)之害,秦昭王才發兵救魏,楚、聞訊後退兵。這是楚、齊對秦國態度的一次試探,秦一出兵,當即撤退,不敢對秦作正面對抗。

公元前266年-秦伐趙

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由太后執政。趙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際,趙太后剛剛執政,國內動盪不安。當時的趙國,雖然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撐門面,但國勢已大不如前。秦國認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占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顯然靠自身的力量趙國決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係較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按當時的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公元前266年-荀子游秦

秦昭王41年 (公元前266年),荀子游秦,荀子本年由齊國來到秦國,與秦昭王、范雎問答。《荀子》一書中的《儒效》、《強國》兩篇,即記錄了談話的部分內容。他建議秦昭王重用儒士,實行“王道”,“力術止,義術行”,以達到“得天下”而“天下應之如歡”的境界。由於秦國正忙於兼併戰爭,準備攻韓並侵趙,荀子在秦國得不到重用,於是離開秦國回到趙國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奪權

公元前266年,范睢以遠交近攻的策略遊說秦昭襄王,昭襄王以范睢為客卿。秦國大夫范雎乘機向秦昭襄王說宣太后、魏冉涇陽君高陵君等過份奢侈,權高位重,不利於秦王國位,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

公元前266年-其他

公元前266年,正是古羅馬非常興盛的時期,又來了一場瘟疫,現在推測起來,還是很像鼠疫,其中一百年期間流行了五次大的鼠疫,所以使得古羅馬的死亡者占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公元前266年,米特拉達梯一世逝世。
公元前266年,老將廉頗英勇不減當年,60多斤重的古銅刀輪動如飛,帶領兵士奮勇殺敵,將秦軍打得潰不成軍,從此再也不敢對趙國用武。

通鑑記載

赧王下四十九年(乙未,公元前二六六年)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親,用事,因承間說王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孟嘗君,不聞有王;聞秦有太后、穰侯,不聞有王。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謂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乃所謂無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制於諸侯,剖符於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歸於陶,戰敗則結怨於百姓而禍歸於社稷。臣又聞之,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齒管齊,射王股,擢王筋,懸之於廟梁,宿昔而死。李兌管趙,囚主父於沙丘,百日而餓死。今臣觀四貴之用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國者,君專授政於臣,縱酒弋獵。其所授者妒賢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見王獨立於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王以為然。於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以范雎為丞相,封為應侯。
魏王使須賈聘於秦,應侯敝衣間步而往見之。須賈驚曰:“范叔固無恙乎!”留坐飲食,取一綈袍贈之。遂為須賈御而至相府,曰:“我為君先入通於相君。”須賈怪其久不出,問於門下,門下曰:“無范叔。鄉者吾相張君也。”須賈知見欺,乃膝行入謝罪。應侯坐,責讓之,且曰:“爾所以得不死者,以綈袍戀戀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請諸侯賓客;坐須賈於堂下,置莝、豆其前而馬食之,使歸告魏王曰:“速斬魏齊頭來!不然,且屠大梁!”須賈還,以告魏齊。魏齊奔趙,匿於平原君家。
趙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以平原君為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