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軍服

八路軍軍服

紅軍改編後,換穿與國民革命軍一樣的軍服,顏色:八路軍多為黃綠色,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陝北製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逐漸褪成草綠色。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一般為較穩定的藍灰色(現代影視作品中通常以德國灰色作為兩支軍隊的標準色調)。除極個別外事軍官獲授軍銜外,兩支軍隊均只有臂章標明自己的軍級番號,並將姓名和部別寫在上衣左胸內布片上(不同於其他國軍和汪軍,八路軍的布片朝內,外觀不可見),俗稱“符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路軍軍服
  • 顏色灰色為主色調
基本信息,軍服簡介,臂章,帽徽,胸章,金屬證章,領章,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制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定,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定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瑯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軍服簡介

八路軍、新四軍軍服主要品種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誌符號等。軍帽分單帽和棉帽。常見的單帽為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前端成坡狀,後端齊帽頂。帽圍兩端靠兩粒小鈕扣結合在一起,在帽牆前面正上方帽圍結合的部分綴釘一枚“青天白日”圖案的圓形金屬帽徽(國民革命軍陸軍帽徽)。棉帽帽檐與單帽相似,帽圍平時繫於帽頂,冬季可以放下,下端可達脖頸,用一粒扣和搭繩系住,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軍上衣分夏服和冬服,制式相同,各級軍官同一制式,為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均有袋蓋;上面兩個口袋袋底為圓形,下面兩個為方形;袋口中央各有一顆紐扣;上面兩個口袋的袋口與第2粒紐扣平齊,下面兩個口袋的袋口與第5粒紐扣平齊。士兵服基本與軍官服相同,不同之處是士兵服上衣腰後左右衣縫上各加布袢一個。軍上衣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經常看到一些照片上八路軍小戰士、女戰士穿著又長又大的軍裝,像短大衣似的,這都是因為大小號碼不分的“二尺五”。當然,條件好時,也專為小戰士、女戰士作了短小的軍裝。軍上衣左臂佩戴白底藍字長方形布質臂章,八路軍的有“八路”“十八集團軍”“18GA”幾種,新四軍則為“新四軍”或“N4A”等。

臂章

最早的八路軍臂章規格為8.5×6.5厘米,白色麻布底,藍色印製,中間有“八路”名稱。稍後佩戴的臂章,也僅有“八路”名稱,可是中間套了一個橢圓型框。八路軍1938年佩戴的臂章,下方有“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度佩用”字樣,背面加蓋有所屬部隊的印章。八路軍1939年佩戴的臂章,規格為8.6×5.8厘米,雙層白布底,印藍色字,正面中間印“八路”兩個大字,下面印“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度佩用”,背面印“盡忠職務、嚴守紀律、實行主義、完成革命”。八路軍臂章佩戴年度也有印公曆“一九四年度”的,也有不印佩戴年度的。早期“八路”的的字型都是楷體,後期多為美術體。書寫順序最初為左書,後改為右書。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戰鬥序列將“第八路軍”改番號為“第十八集團軍”。此後八路軍便製作中文數字“十八集團軍”臂章,其規格大小、圖案設計與1938年度八路軍佩戴的臂章基本相同,僅將中間的“八路”二字改為“十八集團軍”,背面有師別、職別、姓名、編號等欄。在抗戰中後期,八路軍許多部隊佩戴當時國民革命軍統一的標誌,在臂章中採用阿拉伯數字和符號表示“十八集團軍”,即“18GA”(GA表示集團軍)。還有一種簡易的“18GA”臂章,不帶藍底和橢圓形白框,只有“18GA”字樣和配用年度。書寫順序,中文數字一般為右書,阿拉伯數字的均為左書。統一配發的“八路”和“第十八集團軍”臂章,八路軍所屬部隊也制發了多種臂章。這些臂章樣式一般都與八路軍臂章相似,藍字藍底,橢圓形白框。如“十八集團軍115師”臂章、“第八路軍120師”臂章。1938年12月以山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部隊為基礎組建的“八路軍山東縱隊”,曾製作佩戴“山縱”臂章;1939年11月20日,國軍范子俠部改稱“八路軍平漢抗日游擊縱隊”(簡稱“平漢縱隊”),曾製作佩戴“平縱”臂章。1940年6月7日平漢縱隊改編為八路軍新編第十旅,便開始佩戴統一的“八路”臂章。山西新軍決死隊也佩戴“決死隊”臂章。這些臂章都與八路軍臂章形制相同。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番號並沒有立刻取消,八路軍臂章繼續使用。到東北的八路軍部隊,1946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很快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改戴東北民主聯軍臂章,其式樣、格式與八路軍臂章相同,只是改為“東北民主聯軍”字樣。1946年以後,各地八路軍番號取消,八路軍臂章不再使用。

帽徽

紅軍改編國民革命軍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國民革命軍陸軍帽徽,即“青天白日”帽徽。皖南事變後,確實有新四軍官兵出於義憤不戴國民黨帽徽,但是八路軍、新四軍領導機關並沒有明令取消帽徽。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新四軍也沒有立刻取消帽徽。全面內戰開始。八路軍、新四軍番號相繼取消,並不再戴帽徽。但也不是一下子全部取消,直到1947年,還有戴帽徽的。

胸章

八路軍除統一佩戴臂章外,還發過一種布質胸章,是佩戴在左胸的識別標誌,長方形,尺寸與臂章差不多,一般上書部隊番號、姓名、配用年度。八路軍、新四軍的胸章,與當時國民革命軍的胸章相同,布質,長方形。將官胸章的框線為紅色,沒有兵種色帶,左側的三角數量與領章上的三角數量相同,當時在國軍中有“見紅就立正”的說法,就是指見到紅色框線的將官。校官的胸章為黃色邊,尉官的為藍色邊;左側一豎槓為兵種色,紅、黃、藍、白、黑分別代表步、騎、炮、工、輜重5個兵種;黑色三角表示階級(軍銜),數量與其領章上三角數量相同。士官和士兵的胸章都是白底黑字,沒有色框,士兵的軍銜是在黑三角後加兵種色槓,其它內容與軍官相同。

金屬證章

除了布質胸章,八路軍總部機關人員還配發過一種圓形金屬徽章(也稱胸章、證章),銅質,直徑3.2至3.4厘米,有“陸軍第十八集團軍”(或“第十八集團軍”)和“總司令部”字樣,有的還有“第八路軍”四字或“青天白日”圖案。這種金屬徽章是一種識別證章,佩戴在左胸前,也稱之為胸章,一般為司令部等機關人員配發。另外,新四軍司令部、抗日軍政大學和第十八集團軍總部隨營學校等也頒發過圓形證章。

領章

部分八路軍部隊佩戴過紅領章,如延安八路軍留守兵團。1944年11月,三五九旅南下之前,留守兵團轄三八五旅、三五八旅、三五九旅、警一旅、警三旅、獨一旅、新四旅等部,總兵力52000餘人。留守兵團部隊均有領章。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和工作人員均穿著八路軍服裝,佩戴一副抗大領章。領章是黃銅做的,紅底金字,“抗大”兩個字凸出來,分列左右。八路軍其他學校,八路軍軍政學院、八路軍炮兵學校,也都有領章。但除此之外,一般八路軍部隊是沒有領章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