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解脫又譯為八惟無、八惟務,為八種禪修方式的合稱。與八勝處、十一切處,合稱三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解脫
- 巴利文:aṭṭha vimokkhā
- 梵文:aṣṭau vimokṣāḥ
- 別名:八背舍
涵義,八者,
涵義
《中阿含經》卷24〈97經〉〈大因經〉:“複次,阿難!有八解脫。云何為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複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複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游,是謂第三解脫。複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游,是謂第四解脫。複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游,是謂第五解脫。複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游,是謂第六解脫。複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游,是謂第七解脫。複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游,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游,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大智度論》卷21:“八背舍者,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舍,淨背捨身作證第三背舍,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為八背舍。”
八者
《瑜伽師地論》卷11:“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為除內心之色想,於外諸色修不淨觀。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之色想雖已除盡,但因欲界貪慾難斷,故觀外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為試練善根成滿,棄捨前之不淨觀心,於外色境之淨相修觀,令煩惱不生,身證淨解脫具足安住。
(四)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盡滅有對之色想,修空無邊處之行相而成就之。
(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棄捨空無邊心,修識無邊之相而成就之。
(六)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棄捨識無邊心,修無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棄捨無所有心,無有明勝想,住非無想之相併成就之。
(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厭舍受想等,入滅一切心心所法之滅盡定。
此中前二者依初禪與第二禪,治顯色之貪,第三依第四禪修淨觀,皆以無貪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無色之定善為性,第八依有頂地,以滅有所緣心為性。又初二者各分為二,第三分為四,合謂八勝處。